1
在人际关系相关理论中,有个150定律(Rule Of 150),20世纪90年代由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提出,也被称作“邓巴数字”。
该定律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出——
人类智力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
有人会立刻对这个数字嗤之以鼻!
怎么可能?老子微信好友就有上千,要是再加上QQ、贴吧、豆瓣、虎扑、陌陌、领英、探探、各种论坛,统计上那些没收录到手机通讯录的名片,不用加上隔壁老王,我就能把社交圈人数凑到一万!
大哥拜托请先认真读读题,社交网络人数前面还有两个字——“稳定”。
2
啥叫稳定?
不扯那些握过几次手,吃过几次饭,拍没拍过照片,滚没滚过床单等没用的,因为具体数字太难统计。
就给你一张纸,你往上写名字,能写出多少,就证明你社交圈有多大。
你可以写一下试试,我誓死捍卫你绞尽脑汁,拼命乱挤的权利,但我还是要劝你理智的放弃,心理学家早就做过“百人斩”“千人斩”以上级别的试验了,平均数字就是150。
你说我不服,有些人我可能不知道名字,但我们明明有很亲密的关系。
蛤,年轻人有种你别走,一会跟我回局里做个笔录。
3
时至今日,有了社交平台的加持放大,这个数字也没有太大的改变,因为这项研究的伊始,依托的就不是沟通手段,而是人的脑力上限。
Facebook内部社会学家卡梅伦·马龙(Cameron Marlow)统计发现,Facebook用户的平均好友人数是120人,总体来看,女性用户的平均好友人数要多于男性用户,这些都与邓巴理论不谋而合。
依托社交工具和用户数据,我们可以更清晰的看到一个人的社交地图和沟通轨迹。
虽然120和150的数字听起来也算不少,但人们真正经常联系的好友基本是个位数。
好友之间联系的越活跃、越亲密,这个群体的人数就越少。
平均拥有120个好友的用户中,男性一般只会与其中7位好友,通过在图片、状态信息或留言板上留言进行回应。女性用户则更善于交际,但能力提高依然有限,她们通常会给10位好友留言。
如果再把社交行为上升到更亲密的发送邮件与即时聊天,男性用户一般只与4位好友进行交流,而女性用户进行此类交流的好友人数是6位。
看完科学家们的论点,我悲哀的发现,自己的人脉圈,只有那么可悲的一点点。
更加悲催的是,本来就屈指可数的亲密好友——
竟然还都是朋友圈互相打call的那种关系。
4
打call型好友是什么关系?
你拍了好吃的,下面一群人馋的不行,口水湿屏,哗哗不停。
你照了好风景,照例是羡慕啊、嫉妒哦,带着我去成不成。
你得奖上了榜,必须是一群人咔咔的鼓掌。
分享一旦变成了相对沉重的内容……
点赞吧,不合适,这不是把你的悲惨当戏看吗?
留言吧,太麻烦,真名都不知道哪有空打字闲聊。
朋友圈看起来鸡飞狗跳从不寂寞,理一理能掏心窝子的没有几个。
看起来如胶似漆各种逗哔,其实全是撕来扯去比拼演技?
难不成我花大力气经营的人脉圈,都是我自己在哄自己玩?
看问题不必这么灰色,毕竟大家都很忙,能回复朋友圈的,已经是很在意你的潜在死dang。
5
你需要搞清楚的,是真想发展成铁哥们和真闺蜜,需要从哪些角度努力。
管理学上有本经典著作,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企业的人性面》。
书中对员工做了两种人性的假定:
一是认为人生来就是懒惰的,有机会就会偷懒,逃避责任,与此相适应的管理理念,是强调惩罚与控制的X理论。
二是认为人是需要尊严和追求自我实现的,有自发的内驱力,与此相适应的管理理念,是重视激励的Y理论。
大家如有需要扮演的管理角色,可以慢慢比对两种理论的差别。
我们今天要说的,是或许想建立亲密的关系,也可以从X和Y理论对人性的理解来解题,培养靠谱的基友和闺蜜,既要看良心,也得讲利益,只看良心关系不长,只讲利益那叫流氓,两者都强,友谊方能地久天长。
第一,要选对人。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真心换真心方法没错,但时间久了你会发现,有些人根本没长心,想要花心思,首先得选对人。善良的、知恩图报的、有责任心的、不斤斤计较的,人好,有时候比啥都用重要。
第二,要有利益。
让别人只对你耕耘,从不求回报,这不是交友,这是诈骗和下套。
毕业久了为啥原来好哥们关系也会变淡?没有共同的事业,缺乏相同的利益诉求或许是个痛点。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听起来虽然冷血,但是讲得十分在理,我们记住这句话不是赞成为了利益就要抛弃朋友,而是为了保住朋友要懂共享利益。
第三,要讲感情。
我们无法奢求对方会以我们对待他的方式对待自己,但为了能获得善意的反馈,还是要尽全力首先让自己的感情到位。
想让别人善待你的家人,你得首先把对方当成亲人。
想让朋友理解你的苦衷,你得在他受伤之前也先感到痛。
6
打call的人那么多,上心的没有几个。
不是人家情谊太假,而是我们欠缺开发。
祝大家掌握方法,把朋友圈的点赞关系,也发展得枝繁叶茂,长豆结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