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上海,三年

在上海,三年

作者: 张不断的日志 | 来源:发表于2020-06-11 08:03 被阅读0次

    一年一叹——在上海,三年

    -张不断  2013年8月初-9月中旬

    题记:岁月悄然流逝,飞翔似乎只是一瞬间,落地才知那是三年。

    开始的开始,自己一无所有, 最后的最后,回头细数,发现自己拥有过很多很多。

    多年以后,当我向后辈说起我在上海的三年经历,我将仍然会认为,这是我一生中,最炫丽的一段岁月。

    我感谢那个蓬勃的青春,感谢那种如花的年华,在上海,在江南。

    静安,是我路过你的倾城时光

    静安区,上海极富魅力的一个城区。在上海三年,有两年半多的时间,住在静安区,这是一件很得意的事情。尽管我只是富人区里的一个穷小子。

    通常意义上的上海市中心,指的是黄浦区、卢湾区和静安区,其面积分别为12.5、8.0、7.6平方公里,都是相当的小(近两年,三区合并的议论沸沸扬扬,据资料显示,2011年黄浦区与卢湾区已合并为黄浦区,但人们仍然习惯叫把卢湾部分叫卢湾区)。这三区之中,黄浦区和静安区因有南京路(南京东路和南京西路的总称)贯穿而过,而更富丽繁华。

    黄浦区是上海浦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又因南京东路、外滩、豫园等著名旅游景点,而终日车水马龙、行人如织,甚是喧嚣。相比之下,静安区则安静许多,一如其名,是上海公认的高品位的商务区和高品质的生活居住区。

    静安是高贵的。南京西路,上海的金街,这里奢华品云集,虽然路边也会有一些零散的摊贩,但只限于卖饰物、歌碟,从没有喧哗之声,也没有市井之俗。尤记得第一次行走在南京西路时的惊讶,那种繁华,那种大气,那种时尚,那种异国风情,让我叹为观止。在上海呆了将近半年后,跳进了毗邻南京西路的一家公司,并幸运地在巨鹿路靠近静安寺地铁站的地方租了一间老房子,一住便是18个月,随后,又在威海路靠近南京西路地铁站附近租了一间老房子,一住便又是13个月。于是,南京西路的高贵,淌进了我的生活,融入了我的思想。

    静安是优雅的,静安的高楼一向都中规中矩,不似黄浦区和陆家嘴的高楼,以造型怪异夺人眼球。中信泰富广场、恒隆广场、东海广场、汇德丰国际广场,每一座都会温文尔雅。我见证了由建筑施工到物业落成的香格里拉大酒店,更是落落大方、光彩照人,方正而不失灵动,简约而不失精致,质朴而不失华丽,是我在上海见过的最耐人寻味的高楼。

    静安是经典的。作为当年公共租界西区的领域,静安的建筑荟萃了欧洲古典式、英国乡村式、法国式、挪威式、西班牙式、欧美现代式、中西混合式等各类风格,可谓千姿百态、高雅气派。百乐门大舞厅、上海展览中心、西摩教会堂、马勒别墅、静安别墅、荣氏老宅……每一处,都曾风云际会、名人如流,深深地影响了时代的发展。尽管静安现在高楼熠熠生辉,但那些曾经代表着奢华的老房子,也依然在静静地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静安是浪漫的。因了异彩纷呈的建筑,静安整体洋溢着欧式浪漫,即便在高楼林立的南京西路、华山路、万航渡路,时空中都弥漫着一层淡淡的醉人的芬芳,更不用说绿树浓阴的常熟路、巨鹿路、北京西路等地方。任何一个夜晚,于此漫步在高大的梧桐树下,望着流光溢彩的建筑、霓虹灯绿的街道,总有一种灯市花如昼、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感,倘是在南京西路,街头悠扬的爵士音乐,更为这种浪漫抹上一层愉悦的声息。

    静安是时尚的。静安寺商圈、巨鹿路酒吧街、吴江路休闲街、南京西路商业街(包括恒隆广场、中信泰富广场、梅龙镇伊势丹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几个地方,引领着中国时尚的潮流。这里有最新的时装、奢华品、酒吧文化、外国风情。而一位位欧美大叔手挽中国萝莉,当街热吻,更是演绎了一段段时尚的国际恋歌。

    静安的高贵、优雅、经典、浪漫、时尚的气质,使我迷恋不已。离开静安,是一个很艰难的决定,这个决定远比“离开上海”来得沉重。以后的岁月,是再也住不进如此优越的城市生活区了。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怀,岂只是“依依不舍”四个字所能形容!

    但终究,我还是走了,魅力静安,从此少了我游离的身影以及仰望的目光。

    独领时代风骚的陆家嘴

    陆家嘴,最能体现上海改革开放的地方。陆家嘴的浩荡,演绎了新时代上海的梦想。且不说远道而来的游人对陆家嘴的水泥森林惊叹不已,即便我在它里头工作了20个月,也仍然时刻为之倾倒。

    有一句话: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上海。上世纪80年代,深圳崛起,是邓小平“画了一个圈”,深圳主演了“春天的故事”。90年代,朱镕基主政上海,把握住邓小平的政策,进行浦东开发,上海于是重振雄风。浦东的改革开放,焦点在陆家嘴。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与浦西外滩一江之隔,为黄浦江和内环线所环绕,占地面积28平方公里,是上海打造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地方。这里的中心绿地、世纪大道、滨江大道以及耸立的高楼群,形成了现代化大都市的独特景观,独领时代风骚,是浦东发展、上海发展、乃至全国发展的标志。

    初次走进陆家嘴,是在2010年6月19日,我到上海看世博会、找工作的时候。那时听说陆家嘴是上海最金贵的地方,是上海中的上海、明珠中的明珠,于是连外滩、南京西路都没有去过的我,特意走了一回陆家嘴。虽然只是匆匆一见,但陆家嘴宽阔整洁的道路、密集巍峨的高楼带给我的视觉冲击,以及心灵的震撼,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作为一个当时只在广东东莞、惠州呆过的人,陆家嘴之于我,简直就是大观园之于刘姥姥,第一次切身感受到大都市的气派和富足,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唯有顶礼膜拜。

    再次走进陆家嘴,是在2011年2月6日,春节期间,这次是陪同一位来沪游玩的大学同学出行。那时,我已住进静安区,静安的富丽繁华,烟云一般,浮游在我的身边,熏染着我的视野。但是,再次走进陆家嘴,面对着一座座造型惊艳、现代气息浓郁的高楼大厦,内心的激动,依然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那时特别羡慕在陆家嘴工作的人,那该是多么的自豪和风光!

    第三次走进陆家嘴,是在2011年11月23日,这次是去面试,面试的公司,就在陆家嘴环路边上的上海信息大楼里。面试很顺利,在返回的途中,便收到录用通知。其实,这份工作,并非是自己特别期待,但是,受不了公司外部环境的诱惑,或者说,是我臣服在陆家嘴的魅力之下。于是,从此成了日出时走进陆家嘴、日落时走出陆家嘴的上班一族。日出日落,一晃,便是600天,20个月。

    每天,在公司里,就能近距离看到上海的三座摩天大楼——过去的上海第一高楼“金茂大厦”(高420.5米,1999年竣工)、现在的上海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高492.5米,2008年竣工)以及在建的未来的上海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高632米,2014年竣工)。金茂大厦代表着中国从过去奔向新世纪,整体钢结构的设计从中国古代宝塔层层叠叠的形式获得灵感;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代表中国向世界开放、引进外资的当代,属于一种非常经典的现代建筑简约风格;上海中心大厦是陆家嘴三座超级塔楼的收官之作,代表中国面向未来,以“中国—永恒”的未来为愿景,呈现出未来感、高科技、充满活力的建筑风格。

    出了公司大楼,往西1000米便是上海最负盛名的地标“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米,1994年竣工)。有时下班后,心血来潮,便走到陆家嘴中心绿地或世纪天桥,抬望着黄昏中的东方明珠塔及其周围峰立的高楼发呆。作为金融外行人,陆家嘴是如何暗潮汹涌、风云激荡,我不得而知。我只是强烈地感受到,籍由建筑散发出的一种铿锵劲力,透着上海的高速度和时代的快节奏。往那里一站,仿佛自己拥有着整个世界。

    东方明珠塔,我没有进过,但金茂大厦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我是登过的。在这两座摩天高楼的观光台上极目远望,黄浦江两岸的大都市风光尽收眼底——滚滚的黄浦江弯转奔流,世纪大道、高架桥如金带般穿梭在城市楼群之中,无数的高楼大厦如森林一般,蒸腾着一片淡淡的紫气青烟。那是一场多么辉煌的视觉盛宴。

    夜里的陆家嘴,东方明珠塔和众多高楼上的霓红灯变幻流动,五光十色,把夜晚装扮得格外绚烂。若遇阴雨天,半空中云雾迷漫,高楼约隐约现,灯色模糊,更添妩媚和神秘。

    其实,陆家嘴的辉煌史短而又短。1990年的陆家嘴,还是一个鸟不生蛋的地方,那时,上海流行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的说法;东方明珠塔是1994年10月才落成的;1997年,香港回归时,陆家嘴才初具规模。在随后的十几年,各种高楼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陆家嘴最终形成了如今所呈现出来的既高低错落、和谐优美,而又宏伟壮丽、光怪陆离的都市景观。陆家嘴引领了上海过去20年的发展。

    在离开上海的前一段时间,看了一本杂志,里面说到,上海将用空前的大手笔在浦东规划打造一个新的CBD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中央商务区)——前滩,那将是一个超越陆家嘴的“3.0版”的城市模块,既适合工作、也适合生活。虽然目前的前滩地区,除了已落成的东方体育中心,基本上还是一片荒地,不过,前滩的规划效果图,美轮美奂,很是让人心生向往。

    未来前滩将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世界级CBD,这是题外话,省略不提,但文中对陆家嘴的评价,我是深有同感:陆家嘴最大的败笔在于公共服务质量不高,运动休闲、文化娱乐等基础配套不足;白领、金领可在此办公,但无法生活。

    我想起了春节时的陆家嘴,那真是一个几乎看不到人影的魔鬼城。

    身为广东人,我眼中的上海及江南

    每当跟外地人,尤其是广东人,说到我在上海工作,他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在上海工资很高吧,月薪过万吧,年薪有没有十几二十万。搞得我都不好意思开口。其实我的月薪才4千,年薪才6万,处于上海同年龄段的普遍水平,比广州、深圳的许多同学要低。

    在广东人眼中,上海及其江南地区,是一个富有的天堂,其实,在江南人眼中,广东才是天堂,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一个个声名在外。许多曾到广东游玩或有亲友在广东生活工作的上海人,说到广东,都会两眼发光。对于我这个大老远跑到上海来工作的广东人,许多我遇到的上海人,不管对广东是否了解,总不免要问上一句,广东比上海好赚钱,为什么要来上海呢。

    我在江南许多地方旅游时,曾多次听到有导游说到这样一句话,“一等美女,漂洋过海;二等美女,深圳珠海;三等美女,在家带孩”。意思是说,有姿色的美女,都争着嫁到国外或广东去。我认识几个有朋友在东莞工作或姐妹嫁到东莞的苏州人,他们一致认为东莞是一个比苏州更好的城市。这让我挺费解。东莞我是比较熟悉的,苏州我也是比较熟悉的,其实东莞在市容、经济方面,尚且不如苏州,在治安、人文方面,就更差远了。只能说,是距离产生了美。

    相对于广东及江南以外的其他地区,上海是一个遥远的城市。但上海是人人都可以去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不是天堂,静安不是,陆家嘴也不是。上海很大,并非处处繁华,即使举世瞩目的浦东新区,其大部分范围,也仍然如二三线城市的乡镇一般,没有激荡的火苗在闪烁,也没有奋进的战鼓在擂响,只有平静的生活在平静地过。

    上海也有乱的一面,这在地铁里就有直观的反映:乱发小广告、乞讨的现象屡禁不止,而一到盛夏,还不断冒出男子占女子便宜、偷拍女子裙底的事件。逃地铁票更是日均上万人次的疯狂演出,据上海地铁方反映,因逃票一年至少损失1000万。

    上海住房消费无疑偏贵。偏远地区,我不清楚,但在中心城区(黄浦区等浦西八区)以及浦东核心地带,无论在老屋还是在公寓,随便租一个8到12平米的小房间,月租就得1000元左右,而且卫生间还是合用的——老屋当然是公用卫生间,但即便是新式的公寓,往往也是几个房间共用一个卫生间,这大概是江南地区的习惯,延用了古时公共澡堂的做法,这种现象,在广东不会出现。至于带独立卫生间,甚至带小厨房的单间,那就更贵了,基本上是月租1600元的价位,初出道的人,自个儿根本住不起。

    因此,在上海的年轻的外地人,往往都是合租,一个小房间住上两三个人是常有的事。我的许多同事,就是这样过的。那种情景,比电视刷《爱情公寓》展示出来的场景,要惨淡百倍。我初到上海的前五个月,也是合租,租金由公司出(也就是公司包住),跳槽后,在随后的两年半,过起了独居的生活,住的是非常老旧的房子,不过住得还挺舒适。其实,我不太关注房子内部的环境,作为单身汉,无非是一张床,一张桌,相比之下,更关注外部环境,所以,选择了住在市中心,强烈地感受着上海的脉搏。

    上海没有夜宵的习惯,不像广东,一到晚上,小巷里、公路边、天桥下,随处都是大排档,各种乌烟瘴气、油迹烫水、人声鼎沸,铺天盖地而来。

    上海的早餐文化,也大不同于广东。在广东,早餐店跟夜宵店一样火爆,各种粉、各种面、各种粥,应有尽有,美味可口。而在上海,只有流动的早餐车和固定的面包店,供应的早餐,除了面包,就只有豆浆和八宝粥。早餐车属于上海的早餐工程,由政府统一管理和监督,食品卫生安全。面包店大部分也被纳入了早餐工程。在上海,从便利店到早餐车,吃了三年的的面包、鸡蛋杂饼和其他杂食,一直很想念广东的早餐。

    上海人,不大好交往。就我个人而言,与上海人打交道,很费劲。上海人虽然有着江南人的儒雅气质,以及欧美人的绅士风度,但骨子里,却总透着那么一丝高傲,同时还夹杂带一丝小气。相比之下,江苏、浙江人谦虚,安徽、江西人实在,西北、东北人豪爽,都容易熟络交心。

    不能说上海人排外,但如果一个上海人发现了另一个上海人的存在,他们会立即开始用上海话热烈地交谈,完全不在乎在场的其他人是否能听得懂。很不幸,在上海三年,一直没学会上海话,以致于在很多的场合,包括公司开会,都听不懂说不上,只有傻笑。不过还好,上海还是外地人居多。

    大城市,最终都要发展成为旅游城市。上海外滩,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优秀景区,是由于特定历史和环境形成的,她独特的魅力和鲜明的个性,征服了无数的中外来宾。但是仅有一个外滩,是不够的,再加上南京东路步行街和豫园商城,也仍然单调。自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上海踏上了打造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征途,肩负着本市及国家的使命,任重道远。近两年,上海以“一圈四区”的大旅游观为导向,作了很多尝试和改变,有目共睹,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也不为过。几年后的上海,当更加辉煌,可是那时我将只是个路过的游客。

    上世纪末,珠三角广东地区有过一段惊人的经济增长期,主要得益于当时的改革开放政策,在那样一个冲劲比才华更有价值的特定区域特定时代,冒出了一大批富而不贵的有钱人,他们在引领经济发展的同时,亦制造了许多混乱的风气。相比珠三角流氓式的暴发,长三角的发展,更得益于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相对健全的法治环境,是踏踏实实地发展起来的,后劲足。现今的长三角,已明显胜珠三角一筹。

    在高铁建设方面,长三角也比珠三角先进。当前江苏、浙江两省的高铁,已基本覆盖各个地级市。而广东省内,仍然只得广州到珠海、广州到深圳一撇一捺小小的“八”字高铁线路。广西、湖南等省就不用说了。而在影视娱乐文化方面,随着北京、上海的崛起,香港地位的下降,广东的光彩已不如以往那样耀眼。至于旅游资源,江南风韵独具的自然风光和含蕴丰厚的人文景观,广东永远都只能望其项背。

    从长远来说,长三角毫无疑问,会像过去一千五百年那样,成为国人最为向往的繁华之地。

    江南不只在梦里

    草青青 水蓝蓝 / 啊 白云深处是故乡 / 故乡在江南

    雨茫茫  桥弯弯 / 啊 白帆片片是梦乡 / 梦乡在江南

    不知今宵是何时的云烟 / 也不知今夕是何夕的睡莲

    只愿能化作唐宋诗篇 / 长眠在你的身边……

    这是一首我自小听过来的歌曲,名曰《梦江南》(朱晓琳唱),因了这首歌,江南的轮廓在我心中,影影绰绰,日益蔓延。

    一直向往江南,梦中的江南,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田园画,小桥、流水、人家,参差错落,又如《梦江南》一曲所唱,草青青,水蓝蓝,雨茫茫,桥弯弯,恬静悠然。总希望,有一天能走进去,摇一橹桨影,饮一掬清泉,走一趟弯桥,住一回小屋。

    随着时代的变迁,昔日江南的民俗村落、亭台楼阁,已不再随处可见,江南的自然风光,也沾上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气息,江南旧时的梦,已逐渐消逝成字里行间模糊的风景。所幸古江南的文化韵味、国风情怀,在许多地方,还是得以流传和延续。

    在上海的三年,其实也是我寻梦江南的三年。一个人,一个背包,一颗景仰的心,江南从此不只在梦里,江南就在我眼前。

    自古苏杭,胜似天堂。现今的苏州杭州,无疑仍然是经济大市,而其景物风情,却非其他大城市可以比拟,堪称绝代。

    苏州,市区内白墙黑瓦、楼房矮矮、道路窄窄、飞檐翘翘,肆意地张扬着从远古传来的风韵,幸存下来的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园林,则以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给每一位游览者诗意脱俗的享受。苏州为数众多的古镇,依河成街,桥街相连、建筑古朴,保留着江南水乡独特的秀美。

    杭州,市区内虽高楼林立,但城市与山水、人与自然,却高度和谐统一。其山水之胜,更因流风遗韵延绵上千年的西湖,而弥漫着浪漫的气息。西湖,如诗如画,又如婉约的江南女子,美得让人心醉。而在偏远地区,因筑坝蓄水而成的千岛湖,烟波浩渺,湖水清澈,亦让人着迷。

    徽州,现代中国版图上不存在的一个城市,却是无数旅游爱好者的寻梦天堂。明代汤显祖的一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从反面烘托出古人对古徽州的向往和期盼。昔日的徽州早已繁华落尽,只有斑驳的墙影、高置的小窗、精美的门楼、傲立的马头墙、突兀的牌坊以及幽长的深巷,带着白马啸西风的悲壮,残存在山水间,唱着历史遗曲。而古徽州地区的黄山山脉,则以其雄奇秀丽,力压群山,而千古风流。有道是,天下之美,美在黄山,人生之梦,梦圆徽州。

    还有那曾经“夜半江声听不住,南船才过北船来”的扬州,“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三山云海几千里,十幅蒲帆挂烟水”的嘉兴,“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永嘉……

    我一处处地寻觅开去,走过了江南的山,走过了江南的水,走过了江南的园林,走过了江南的古镇村落,也走过了江南的春夏秋冬。

    江南的山,秀丽而不失雄伟,既有群峰竞秀、巧石如林的诗情画意,又有千仞壁立、万壑峥嵘的磅礴气势。

    江南的水,柔情而坚韧,一条清流从远处飘逸而来,又从这里委婉流去,缱绻缠绵处就是一方水乡。江南的山与水,总爱缠绵在一起,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延绵起伏的群山,倒映于湖面,参差几笔便构成一幅幅意境开阔的山水画卷。

    江南的园林,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奇思幻想,点缀天然,“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江南的古镇,规整有序,街道临河铺筑,两排挤挤的房屋把天空夹出细长一条,而一条条幽深的小巷细弄,一头勾联着古街,一头曲折曲折地延伸过去,把整个一座古镇引宕得一波三折,有着音乐的节律。

    词曰: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拟月,晧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五代?韦庄)

    一直憧憬着,能与一位江南女子,一起漫游在江南诗意的风景中,廊桥、石舫、亭台、楼阁、山水。很遗憾,三年过去了,终未能如愿。只得孤单的客返故乡。断肠,再断肠。

    拙政园、留园、狮子园、沧浪亭、瞻园、寄畅园、豫园、古猗园、鲍家花园;黄山、天柱山、三清山、普陀山、天平山、江郎山;西湖、太湖、千岛湖;秦淮河、新安江、楠溪江;周庄、乌镇、西塘;黟县、歙县、婺源……在那些消逝的岁月里,还有很多我早已模糊了记忆的地方,但不可避免,它们构成了我眼中的江南。

    江南,已经不只在我梦里。

    只为那山河浩荡

    中国终于迈入全民旅游的时代。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正高歌猛进、蒸蒸日上。庞大的旅游队伍,穿梭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涌向东南亚,走遍全世界。

    固然,大部分人是跟团旅游,被一条龙服务包围着,享受着走马观花式的旅游狂欢。但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自助式旅游,谓之旅行,我即在此列。

    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对于蛰居里面的人来说,在污浊空气环境中,偶尔好天气下的日出、日落景象,都会忍不住奔走相告,在微薄里亢奋转播。于是,外出旅行的人,特别多,而且多去乡野山川。徒步的,骑车的,自驾车的,组队包车的,带得各自的经历行走在路上。

    关于旅行的意义,林林种种,众说纷芸,归纳起来,大约有两类。

    一类是唯美式的说法,诸如“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旅行是为了在陌生的环境中寻找真实的自己。”说得很玄,极具诱惑力,其实很片面。旅途中,当然有很多的时间、空间以及事物,反思自己的生活,从而获得心灵的慰藉。但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和日常锁碎,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另一类是实现式的说法,像“老了以后,快乐依赖的不是年轻时所赚的物质,而是年轻时的视野与经历。”我倾向此观点。毕竟,作为普通老百姓,一生平淡,没有荡气回肠的经历,唯有通过拓宽活动的空间,以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以及视野上和心灵上的快感。

    旅行的意义或许很伟大,但真正在旅途中的时候,享受的都只是一时的痛快。

    当看到湖上大雾漫漫,将远近的山林小村都净化成梦幻般的天地;当看到日出日落,将变幻莫测的云层染出斑斓的色彩;当看到叠嶂峰峦,勾划出千姿百态辽阔宏远的线条;当看到参天老树,经历了沧海桑田仍然屹立于世;感观上的刺激,总会带来一阵阵狂热的心跳。

    我曾在安徽黄山,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秋之际,在鳌鱼背上,看到山间浮云数十里,皎皎,似白龙出海,蠢蠢而动,盈盈,如青纱遮脸,欲说还休。也曾在杭州千岛湖,邂逅黄金落日,水天之间,一片橙亮,山峦延绵似有若无,太阳被几缕红云裹缠,那情景,仿佛是地球之外的宇宙奇观。大自然真是神奇!

    人文景观,亦是旅行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种种建筑,雕梁朱柱虽犹在,当年人物已辞镜,其宠辱荣誉、志气情趣,复活在导游的口中,走入我们的思想。这个时候,特别能感受人的生命有多强的韧性!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爱旅行之人,大都喜欢写游记分享旅行见闻,我亦不例外。但其实,很多时候,面对良辰美景,纵使心中有着万千感慨,下笔却只得只言片语。分享总是不完全,走了多少景点、拍了多少照片也只是流于表面的快乐。酣畅淋漓的痛快,是自己走进了怎样一个世界,经历了哪些心跳的时刻。

    旅行非常美好,但是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舟车劳顿其实很乏味,许多风景其实很庸常。对我来说,旅行的美好,除风景之外,还在于,在极短的时间里展示出生活的无数种可能性。

    在旅途中我也遭遇了很多特别的经历,限于内容的独立性,在游记里只是一提而过,或者甚至没有写出来。但它们恰恰是最令我难以忘却的。在普陀山,陪一位心情失落的陌生女子漫步海滩看海上生明月;在婺源,临走前在车站里遇到一只被碾断了一条腿的无人认领的宠物狗;在苍坡古村,被当地村民领去拍政府不允许拆的、外面被装修华丽但里面破旧无法居住的老屋,还有宏村村口露天唱台上平常女子唱响的《荷塘月色》,西湖音乐喷泉舞伴的《金蛇狂舞》……相比之下,许多风景,是那么容易地,便被遗忘。

    旅行界,大概有那么一个“鄙视链”:近郊农家乐<三山五岳西湖<丽江阳朔鼓浪屿<青藏高原<港澳台<日韩<东南亚<北美澳洲<欧洲<南北极。对于一些人来说,去了什么地方,与拥有什么房子、拥有什么车子一样,成为攀比的一个对象。这两年,我只是在江南游玩,因为江南美,又因为江南离我近。作为旅行爱好者,江南以外的地方,当然也要领略,只是并不急于一时。

    风景万千,但旅途中最绚丽的风景,莫过于变幻莫测的云彩。很多人,远走异国他乡,最终念念于心的,往往是一片朝霞或晚霞。旅行者但凡登山,必看日出日落,看的其实也是云彩。云彩因为远在天边,而让人心生向往,亦因为稍纵即逝,而让人倍加珍惜,所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旅途中的人,面对苍茫的云彩,世间万事万物连同各种繁纷复杂的念想,全都会无足轻重起来。

    而有些时候,不需要云彩,不需要风景,单是一根瘦骨嶙峋的枯枝,就足以让人神游百里、思接千载。

    魂在山水中,心养天地间。喜欢旅行,不为有着一颗说走就走的心,只为那山河浩荡。

    我更喜欢做一个影像记录者

    上海的城市风光,吸引了无数的摄影爱好者。在陆家嘴、外滩、静安寺,总能看到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者,他们会像猎人一般,久久地守在一个地方,等待着最佳的拍摄机会。

    或多或少,是受了这些人的影响,我也玩上摄影。先是买了一个性能较好的卡片相机,但很快便不满足其成像的效果,于是又买了一个入门级的单反相机。

    初玩相机,尤其是初玩单反时,也经历了其他玩家都经历过的“亢奋”阶段。那时,相机是一只重新认识世界的眼睛,看什么都是美的,恨不得将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拍一遍,记录成图像。这种状况,我乐此不疲地持续了一年多,很积极地游走在上海纵横交错的街道里,记录着上海的风物人情,虽然拍出来的海量图像,少有回头翻看,但对上海却有了非常鲜活的记忆。如果不玩摄影,我对上海的感情,不会那么快便那么深切。

    平心而论,相机拍出来的图片,总是比实际景物好看,据我分析,原因有三,其一,相机的取景框把美丽的一角圈出来了,没有多余的景物;其二,相机通过对焦、景深等功能,强化了场景的层次;其三,相机的成像色彩,比现实中的色彩,更加鲜艳。

    正因如此,相机在存储记忆的同时,美化了记忆,并且也杀掉了很多记忆。

    有一篇文章《真正的牛粪》,写道:“几乎从那里(西藏)游归的人都会带来那么几张照片:恬静的红衣僧人,弯腰背水的妇女,转经筒前的老人,还有那笑容四溅的孩子。我们会觉得,这就是他们全部的生活,尤其是当记忆慢慢淡去。问题是,这真的就是他们的全部吗?或者说,这些真的是全部的他们吗?”

    从本质上,我很反感这个“读图时代”,对各类旅游网站上的所谓“游记”不感兴趣。许多人旅游归来,挑几张特别好看的图片,有甚者通过PS重新渲染色彩,然后再加几句华丽而空洞的感慨,发到网上分享,给一个景区一锤定音。诺大一个景区,岂是三言两语以及两位数不到的图片集能概括得了的!要说惊艳的图片,在垃圾场也能拍出几张来。

    我在分享某个景点的图片时,总是尽量的多,我固然想说,这个地方很美,但同时,亦要表达,这个地方,有这么个景物,还有那么个景物,虽然不大好看,从这个角度看是这样的,从那个角度看是那样的,虽然也不大好看。我只想尽量客观地展示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不是过滤、美化,重构出一个世界。当然,艺术这活,还是得有人做,我只是不希望自己成为那样的人。

    走来,走去

    2010年6月底,广东惠州学院,计算机系大四男生宿舍,早已人去楼空。散了,大家都散了。散去的,还有那号称一辈子最珍贵的友情。

    听说某同学留在惠州了,某某同学西进东莞了,某某某同学们都蜂涌着去广州、深圳找工作或者做工作了,还有两位软件班的同学,走得比较远,在杭州领着8000元的月薪独领风骚。

    我从遥远的上海旅行回来,成为最后一批收拾行李的离校者,满心激动地向还在宿舍为数不多的同学,诉说着上海世博会的灿烂和辉煌,及其带给我的震撼,然后激动的说上一句,我在上海找到工作了。

    那是我第一次到上海,举目无亲友,和三个陌生的男子,住在普陀区一所破旧的青年公寓的一个小房间里,每个床位30元一天。一共住了十天,边看世博会边找工作。一共面试了三家公司,被第二家录用,工作是IDC现场维护,月薪2200元,包住。

    再次出发去上海,是一个星期后,2010年7月5日,依然是从惠州出发,火车T212,硬座,经过一天一夜的苦坐,我单枪匹马,站在了上海南火车站,从此在上海开始了长达三年的追梦之旅。

    岁月悄然流逝,飞翔似乎只是一瞬间,落地才知那是三年。

    2013年8月9日,我携着行李,打的前往上海南站,窗外的景物和往事一起向后飘移,离愁涌上心头,又冲向眉头。

    当出租车驶上了高架,看不到上海的大街小巷,看不到人们忙碌的身影,只看到一栋栋由钢筋水泥构成的高楼,对上海,忽然便有了一种初来时的陌生感。

    进了南站,坐上火车,无论如何,心情不能平静下来。以草根的身份,我在上海走过了三年的时光,演绎着自己的酸甜苦辣,经历了海漂一族都经历过的许多事情,也因性格、财力和身份,有许多事情还来不及经历。来时一贫如洗,去时依然一贫如洗,丰富多彩的内心体验,只潮起潮涌在我心间。

    当火车的汽笛发出震耳的长鸣,车轮在轰隆声中逐渐加速,我的内心,忽然有一种想跳出火车的冲动。我希望上海对我说,留下来吧。

    但是,上海只是无言,就像她送走了一个又一个来寻梦的异乡人一样,静静地看着我离开,直至消失。她或许会感到有些惆怅,但下一趟列车里新来的寻梦的异乡人,会让她很快地便忘却我曾经的存在。

    就这样,我离开了上海。

    上海之于我的美好,从此只在我梦中萦绕。

    上海,从此你在我梦中萦绕

    上海,是一幅中西合璧的旖旎画卷。

    当夜幕来临,华灯亮起,上海披上姹紫嫣红的丽装,更显得风情万种、妖娆多姿。

    多少次,漫步在外滩,看黄浦江两岸建筑风采,聆听江上轮船的阵阵气笛声。

    多少次,漫步在南京西路,看着肤色不同、乡音各异的行人,匆匆而过。

    多少次,漫步在世纪天桥,仰望着陆家嘴群峰竞秀的高楼。

    多少次,漫步在静安公园,享受着恬静、惬意和浪漫……

    上海,我站在岁月里,忘不了关于你的回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上海,三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vsq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