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培训干货
中国银联支付学院在个人与组织学习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下)

中国银联支付学院在个人与组织学习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下)

作者: 付伟的轻描淡写 | 来源:发表于2017-04-07 16:16 被阅读510次

    以下为付伟2017年4月6日在银联培训中心举办的“行动学习在金融行业绩效改进中的应用”研讨会上的分享文字版的下半部分,与现场实录略有增减。

    点击阅读上半部分

    基于上面的思考,我在今年初的内部会议上给部门提出一个新的定位:成为个人以及组织认知升级的知识服务提供商,我们的目标是成为知识与学习领域的“饿了么”加“大众点评”。

    具体怎么做呢?最近想到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帮助学员聚焦学习主题,培训部门对应的职能是成为学习方向的引导者。第二是帮助学员回到知识的源头,培训部门要成为学习资源的淘金者。第三,要促进学员化知识为行动,成为他们知识内化的催化者。

    在这样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发现有两类人,第一类是因陷入了“习得性无助”而放弃学习的人,这些人的关键动作是什么?刷刷刷!刷朋友圈,刷微博,还有刷新闻,比如今日头条,看上去推给了我很多想要的资讯,然而回过头来想,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第二类人是因陷入“信息焦虑症”而胡乱学习的人,他们的一个关键动作就是报报报!网上有课程就报名,线下有活动也报名,感觉上天天都在学习,却好像没有什么提升。有一种说法是“我们学了很多的管理知识,却还是做不好管理!”

    打个比方,许多人的学习是在挖一个口径一百平方米宽而深度为一米的东西,这叫什么?这叫坑。而真正有效果的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聚焦,我们能不能挖一个口径为一平方米宽而深度为一百米的东西?那叫什么?那叫井。我们能不能从挖坑变成挖井?

    我在网上看到有一句话:“没有选择的学习冲动,就如同是不分对象的性冲动一样,都是耍流氓”。据称这话是尼采说的,我没有考证过,我想说的是,如果不对学习方向进行挑适当的选择,什么都一股脑的学,那是自己对自己不负责任。

    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大方向是最近几年聚焦于一个学习主题:元学习-关于学习的学习。今年我在这个学习方向中又进一步聚焦到“认知科学”这个领域,最近看的很多东西都和这方面内容有关。

    对于企业培训部门来说,我们怎么去帮助学员找到应该聚焦的学习主题呢?我们做了三件事,第一是确定公司当年的年度培训主题。培训部门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培训,不要说是学员,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不完全清楚这些培训项目之间的关联是什么,今年和去年的培训项目之间有什么关系?

    今年春节前后我们访谈公司高层各位领导,和他们讨论今年全公司的培训工作重点,进而明确了今年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年度学习主题:不确定时代的战略执行力。这个是怎么出来的?是在年度工作会议上董事长的讲话重心,是公司总裁年度工作报告的重点。

    工作会议刚刚结束,我们就在内部的银联网络学院上开设了一个叫“战略执行力”的学习专区,把以前一些相关的课程打包,针对全公司员工开展主题学习活动;由于拉姆·查兰出了一本新书《求胜于未知》讲的就是这个主题,于是我们通过“享读会”在中高层管理人员里展开抢书、读书活动,今年三月拉姆·查兰到上海,我们组织了在读书活动中比较积极的部门负责人去现场听课;此外我们也开展各种行动学习的工作坊,比如去年我们与百年基业合作做战略解码的系列课程,帮助重点的业务和市场团队做主题学习,我们还以拉姆·查兰的《执行》一书为内核开发了专门的执行力课程,通过轮训的方式不断落实战略执行力。

    第二件事是构建岗位学习地图。在“老四化”的基础之上,2016年我们提出了“新四化”,分别是体系化、产品化、场景化、场域化,其中有一个重点叫做体系化。我们归整了以前碎片的学习内容,开始扎下根来做体系。感觉去年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就是针对技术序列的几十个岗位梳理了学习地图,配置并开发了相应的课程,这样每位技术人员进入银联的时候,就能知道在不同的层级要学什么。每年组织职级评审时,公司会衡量(目前还不是考核)与岗位挂钩的课程学习情况,所以技术人员的学习热情还是挺高的。

    第三,尝试应用智能算法。人有时候为什么学不进去?是因为没有找到在这个时间点最用得上也学得会的课程,学习者处于一个难度适中又能够不断被激发的状态叫学习区,人在这个区域最容易进行心流状态。前几天我们综合室的季老师很兴奋的告诉我,他在做一个带有人工智能的算法,把一个辅导人项目的学员纪录信息导入进去,就能出来每位学员将来对应的学习方向,这挺酷的。我相信未来的学习一定是基于算法的学习,是基于个性化推送的主题学习。

    应对信息过载的第二个思考是,我们是不是应该回到知识的源头?网络是信息的载体,书本是知识的载体,而真正智慧的载体,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我们只有从人那里来下载能量,获得智慧。怎么回到知识的源头?首先要重回经典,要回到那些经典的东西,“经典大于碎片”。我们平时看的很多公众号都是些三手甚至四手的信息,真正的一手信息在哪里?当我们要学习的时候,要思考在这个领域最本源的问题是什么,最主要的思想框架是什么,最精华的核心知识在哪里?

    以前我们很难跟那些知识源头的人产生深度的链接,为什么?因为他要么已经死了,要么你够不着,你认识他而他不认识你。移动互联网带来了新的机会,现在有一些知识平台,汇聚了我们以前无法想象的优质资源。平台上有一批人,我把他们叫做知识的核心贡献者,已经在展开多渠道、全方位和连续性的知识输出。

    得到、喜马拉雅、知乎和在行是我自己经常用的四个知识平台,在这些平台上我也找到了相当多的可以连续性、高质量输出知识的牛人。这里列出来的是我个人心目中的知识输出八大牛人,他们分别是罗振宇、吴晓波、吴军、刘润、秦朔、樊登、秋叶和古典,在座的各位每天可能多多少少都会听他们的一些音频,看他们的一些文章。我们很有幸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关注他们,在知识平台上订阅他们,在各种论坛、讲座和公开课上见到他们的真身,甚至能够结识并与他们成为真正的朋友。

    这里面我很佩服的几个人,一个是刘润老师,他刚刚从微软出来时我就请他来银联讲课,很多银行的培训部门也都很喜欢请他,但近几年要请到他到公司讲课是越来越难了。但现在在“得到”这个APP上面,你只要花199元就能够在一年的时间里每天听到他精心打造的管理课程,我觉得刘润五分钟商学院是个划时代的产品,将来有可能汇聚世界上最多的人一起学习管理。最近我刚通过李忠秋老师与八大牛人里面的古典老师“勾搭”上,因为我发现在知识管理与个体学习这个领域,绕来绕去总能碰到他的身影。正是因为古典、刘润这些专业高手花了大量的精力输出的知识,从而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接触到这些知识的源头。

    我们在公司也曾经组建过一些学习社群,比如Toastmaster演讲俱乐部已经坚持了好多年,”享读会“是自主品牌的读书俱乐部,也鼓励大家参加外部的学习社群,比如拆书帮、跟秋叶学PPT等。我自己刚刚交了999块,加入了一个主题为认知科学的学习社群,叫“开智学堂”,这个社群里大多数是三十六岁以下的年轻人,要求每天得提交各种作业,非常累,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比如今天分享的很多观点都是受他们的启发。(特向开智学堂创办人阳志平先生致敬)

    上次我在中欧分享时说,很多年轻人的学习动力不是因为他们的上级,而是来自他人的情敌。对于同年进入公司的新员工、同一层级的管理人员,以及做同样岗位的同行们,资质相近,但未来发展可能相差很远。在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什么?你要想办法能够找到你自己最优秀的那20%的同行,让自己身处其中,自我制造“同侪压力”。

    应对信息过载的第三个方法是“化知识为行动”。拉姆.查兰说过,“离知道最大的距离是做到”,他意思是知易行难。但是还有一个很厉害的人(王阳明)说过一句话,“知行合一”。到底是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大家去思考一下,你信王阳明还是信查兰?

    我自己的体会是:知和行是一个不断螺旋式升级的双体结构。刚开始有一些“知”,需要“行”要能跟上,到一定层次“知”成了障碍,限制了“行”,这个时候认知必须要能升级,这样不断螺旋上升。到达一定的境界,知和行是完全一体的,这时的知是“真知”,行是随心所欲自然呈现,知和行是不分离的。所以我前面提到的成为组织与个人认知升级的服务商,里面的认知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取,也包括了行为的转化

    我自创了一个模型,“从学习到学会”的四个步骤,今天没有时间了只能简单说一下。第一个步骤是打包,要把知识从流体变成晶体,进而形成组块; 第二个是快递,尝试应用形成闭环;第三个是打磨,需要刻意练习、形成习惯;  最后一个是封装,不断内化,形成体系。要把所学的内容变成自己的知识三角形、知识金字塔乃至整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回到前面提到的例子,我们先打一口井,最好打深一点能出来一些水,然后在附近的位置再打井,直到下面的水都连成一片,这个时候你就能真正通透、应用自如,进入一种肆意汪洋的境界。

    我觉得培训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是“管理输出”,经常跟同事们讲,我们做的第一个阶段是整合资源,把最优秀的资源整合到我们这里,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管理输出!如果只是花点钱买几个得到、喜玛拉雅的付费账号给学员,这不应该是专业人员干的事。关于如何做管理输出,我们也有一个体系,分为三步,首先是帮助学员制定学习目标,第二是运营流程,这里面又有很多的工作,比如怎么去组建团队,怎么去显化进度,怎么去动态激励,第三步是提炼精华沉淀体系,这些将来有机会我们再与大家交流。

    几年前为了探索混合式学习,我曾经在组织了一个叫“思达专家群”,在整个华人学习圈里找到了个人认为最顶尖的三十位专家,当时思达的一个核心理念,叫做“以任务为导向的混合式学习”,这些是我们曾经做过的学习项目,都是以明确的任务做为导向,充分体现了前面的那三个O2O的混合式学习模型。每一个行动学习项目也是非常的强调输出,输出大于输入。

    做一个总结,培训部门在新的定位下应该具备三项职能,要成为学习方向的引导者,学习资源的淘金人以及知识内化的催化师。

    刚刚去过的3月26号是中国银联成立15周年的司庆日,时文朝总裁发表了一篇万字长文,我认真学习了很多遍,对文章里面的很多精彩观点深有同感。他讲的是支付产业的十大关系,但是我觉得可以应用在各个方面,包括学习与培训。

    时总的长文中有一句话是:“不忘初心,大道至简。依靠常识,方法就在手边。”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尝试过很多新的学习工具和学习技术,但是我们不能被那些外在的形式所迷惑,要真正的回到初心,回到源头,思考最本源的问题,提出最简洁的解决方案。

    文中还提出了一个常识三问,做很多事情的时候要想清楚三个问题:第一个叫“是什么”,搞清楚我们是谁,谁与我们同行。我们在不断思考培训部门的定位,思考团队的使命是什么,价值在哪里。第二个叫“为什么”,有句话说,“越俎代庖,厨师不干!亲自上阵?干不过来!” 对于培训部门来说,要考虑哪些是必须我们自己干的,哪些是可以联合各方资源一起来干。第三是“怎么办”,未来是一个基于生态的竞争,比的是谁的进化更快,对于培训部门来说,应该如何构建学习生态,促进每一位员工的认知升级,让组织学习的速度大于环境变化的速度。这三问直指人心,也引发了我们银联的每一位培训工作者的深入思考,我今天所做的分享也是在尝试来回答这些问题。

    关于开放和闭合,时总裁说,“只有充分的开放才能带来丰富的生态,只有有效的闭合才能带来价值的实现。”我们要尽力整合内部和外部的各项资源,使整个学习流程无缝连接,这样才能够让学员得到好的学习体验。

    最后一句话,拥抱创新但不狂热,我们不要做没有目的的创新,所有的创新是基于过去的传承。有一句话大家一定耳熟能详,“未来已在此处,只是分布不均”。在别人那里已经有的好东西,我们要吸收过来变成自己的东西。我们要向学习大师们学习,把那些全球最顶尖的先行者已经走顺的经验吸收过来。

    最后一句话,以变应变,求新得新!

    这就是我今天给大家做的分享,希望以后和大家做更深入的交流。谢谢大家!

    点击可听现场音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银联支付学院在个人与组织学习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vvh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