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傅子》卷15通志诗解2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宽简尊儒能容直臣

《傅子》卷15通志诗解2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宽简尊儒能容直臣

作者: 琴诗书画 | 来源:发表于2023-09-24 17:59 被阅读0次

《傅子》卷15通志诗解2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简尊儒能容直臣通直言

题文诗:

凡有血气,苟不相顺,皆有争心,隐而难分,

微而害深,莫甚于言.君人者将,和众定民,

殊其善恶,以通天下,之志者也.闻言不可,

不审也闻,言未审以,定善恶则,是非有错,

饰辩巧言,之流起矣.故听言,不如观事,

观事不如,观行听言,必审其本,观事必校,

其实观行,必考其迹,参三者而,详之近少,

失矣问:汉之官制,皆用秦法,二世,

而灭廿,余世而后,亡者何也?答其制,

则同用之,则异秦任,私有忌心,法峻而,

恶闻其失,任私者怨,有忌心则,天下,

法峻则,民不顺之,恶闻其失,过不上闻,

此秦所以,不二世灭.汉初入秦,约法三章,

论功定赏,先封所憎.约法三章,公而简也;

先封所憎,无忌也虽,网漏吞舟,百姓安之,

能通,天下之志,得其略也.世尚,

尊儒贵学,政虽有失,能容直臣,简则不苟,

宽则众归,尊儒贵学,民笃于义,能容直臣,

则上之失,不害于下,而民之所,患上闻矣.

自非圣人,无失,失而能改,则所失少,

心以为是,言行由之,其或不是,不自知也.

先王患人,之不自知,其失而处,尊者天下,

之命在焉,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而无节,

则谄谀进;逆而畏死,则直道屈.明主患谀,

己者众而,无由闻失,故开敢谏,之路,

逆己之言,苟所言出,于忠诚虽,事不尽是,

犹欢然受,通直言途,引而致之,非为名也.

以为直言,不闻则己,耳目塞内,谀者顺外,

此三季所,以至亡而,不自知也.周昌比之,

高祖桀纣,而高祖托,以爱子,周亚夫申,

军令太宗,为之不驱,朱云折槛,辛庆忌乃,

叩头流血,斯乃宽简,风汉所以,历年四百.

【原文】凡有血气[329] ,苟不相顺,皆有争心,隐而难分,微而害深者,莫甚于言矣。君人[330] 者,将和众[331] 定民而殊其善恶,以通天下之志者也。闻言不可不审也,闻言未审而以定善恶,则是非有错,而饰辩巧言[332] 之流起矣。故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听言必审其本,观事必校其实,观行必考其迹,参三者而详之,近少失矣。问:“汉之官制,皆用秦法,秦不二世而灭,汉二十余世而后亡者,何也?”答:“ 其制则同,用之则异,秦任私而有忌心,法峻而恶闻其失,任私者怨,有忌心则天下疑,法峻则民不顺之,恶闻其失,则过不上闻[333] ,此秦之所以不二世而灭也。

【译文】

大凡有血性的人,如果彼此不和顺,都会有竞争之心。人们交往中隐讳而难以分辩、细小却有大害的,莫过于言语。做君主的要协调众人、安定百姓、分别善恶以通达天下人的心志,对听到的话就不能不详察。对听到的话不加详审,轻率判定善恶,就会把是非判错,使伪饰巧辩的风气流行。所以听其言不如观其所事,观其事不如观其品行。听言-定要审察其内心的实际想法,观事一定要查验其真实性,观察品行一定要考察其事迹。综合言、事、行三方面,并详加分析,就会很少有失误。有人会问:“ 汉朝的官吏体制,都是沿用秦朝的办法。秦朝不到二二世就灭亡,汉朝却延续了二十多代,这是为什么呢?”回答是:“ 两朝制度大体相同,具体施用不同。秦朝任私党且有猜忌之心,刑法严峻而厌恶听批评的话。任用私党则招怨愤,有猜忌之心则人人生疑。刑法严峻则民心不顺从,厌恶听批评的话则君主就听不到为政的过错。这是秦朝不到二世就灭亡的原因。【原文】汉初入秦,约法三章,论功定赏,先封所憎。约法三章,公而简也;先封所憎,无忌也。虽网漏吞舟[334] ,而百姓安之者,能通天下之志,得其略也。世尚(尚下有宽字)简[335] ,尊儒贵学,政虽有失,能容直臣[336] ,简则不苟,宽则众归之,尊儒贵学,则民笃于义,能容直臣,则上之失不害于下,而民之所患上闻矣。自非圣人焉无失,失而能改,则所失少矣,心以为是,故言行由之,其或不是,不自知也。先王患人之不自知其失,而处尊者,天下之命在焉,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而无节,则谄谀进;逆而畏死,则直道[337] 屈。明主患谀己者众而无由闻失也,故开敢谏之路,纳逆己之言,苟所言出于忠诚,虽事不尽是,犹欢然(然下有受字)之,所通直言之涂,引而致之,非为名也。以为直言不闻,则己之耳目塞,耳目塞于内,谀者顺之于外,此三季[338] 所以至亡而不自知也。周昌[339] 比高祖[340] 于桀纣,而高祖托以爱子,周亚夫[341] 申军令,而太宗[342] 为之不驱,朱云[343] 折槛,辛庆忌[344] 叩头流血,斯乃宽简之风,汉所以历年四百也。”

【注释】

[334]网漏吞舟:网漏,谓法网疏宽。吞舟,指大鱼,比喻大奸。[335]简:应作“宽简”。宽大,不苛求。[336]直臣:直言谏诤之臣。[337]直道:犹正道。指确当的道理、准则。[338]三季:指夏、商、周三代的末期。《汉书. 叙传下》:“三季之后,厥事放纷。”颜师古注:“三季, 三代之末[339]周昌:西汉大臣。耿直敢言。刘邦欲废太子,他直言谏止。后为赵王刘如意相。如意为吕后所杀,他托病不朝。,

[341]周亚夫:西汉时期著名将军,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后死于狱中。[342]太宗:指汉文帝刘恒。[343]朱云:汉代直臣。为人狂直,多次上书抨击朝廷大臣。汉成帝时,朱云进谏攻击丞相张禹为佞臣,帝怒,欲斩之,他死抱殿槛,结果殿槛被折断。后以左将军辛庆忌死争,遂获赦,皇帝亦下令不换断槛:“勿易, 因而辑之,以旌直臣。”朱云自此不复仕,晚年教授生徒,年七十余卒于家。[344]辛庆忌:西汉将领。有战功。【译文】

汉高祖初入关中,与民约法三章;论功行赏,先封赏自己所憎恶的人。约法三章,公正而简单明了;先封赏所憎恶的人,显示不怀猜忌。虽然法网宽大,百姓却安定,就是因为能顺应民心、方略得当。治国崇尚宽缓简约,尊儒重教;政令即使有失误,却能容留直言敢谏的臣子。政令简约则不轻率,政令宽缓则民众就归附;尊儒重教,百姓就忠诚守法;能容纳正直的臣子,则君主有失误也不会贻害百姓,而百姓的忧患君主也能听到。人非圣贤,怎能没有过失!有过失及时改正,失误就会减少。心里认为正确,言行就会表现出来。即使所想的不正确,自己也觉察不到。先王所担心的是人不了解自己的错误,且对处尊位者来说,天下人的性命在于自身,顺从自己则生,违逆自己则亡。顺从而不讲操守,则阿谀者会得势;违逆而又怕被处死,以正直之 道事君者便会屈从。英明君主担心阿谀自己的人多,不能听到为政的失误,于是,敞开谏诤的言路,接受批评自己的言论。如果谏言出于忠诚,虽然不完全切合实事,仍然高兴地接受。敞开直言之路,招引他们进谏,不是为取得好名声,而是认为听不到正直的言论,自己就会耳目闭塞。自己耳目闭塞,阿谀的人又凡事顺从自己,这就是夏、商、周三代末年的君主灭亡的原因,而他们自己却不知道。周昌把汉高祖比作桀纣,高祖还是把爱子托付给他;周亚夫申明军令,汉文帝的车马因此不在军营中驱驰;汉朝朱云不服成帝,攀折殿槛,辛庆忌叩头流血营救,才免其-死,后被成帝称为直臣。这都是宽宏简约的政风。汉朝能够统治四百年,原因就在这里。

相关文章

  • 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

    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 这句话是说听一个说话不如看他如何做事,看他如何做事不如看他实践的行为。为什么呢?因为...

  • 包容,还是要包容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而不如意事中有一件就是总想改变身边人带来的挫败感。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

  • 《观诗》

    有人观诗观其气,有人观诗观其趣,有人观诗观其义,有人观诗观其序,有人观诗观其技,有人观诗观其喻,有人观诗观其境,有...

  • 《观诗》

    有人观诗观其气,有人观诗观其趣,有人观诗观其义,有人观诗观其序,有人观诗观其技,有人观诗观其喻,有人观诗观其境,有...

  • 《潜夫论》卷11忠贵诗解3贵富太盛骄佚生过贪权冒宠乐此不疲

    《潜夫论》卷11忠贵诗解3贵富太盛骄佚生过贪权冒宠乐此不疲 题文诗: 历观前世,贵人用心,与婴儿等.婴有常病, 臣...

  • 一切法都是心法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一切药物对治...

  • 一切法都是心法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一切药物对治...

  • 高山流水

    入景不如观景,观景不如听景。入景,置身其中,少些趣味,这趣味,须离距才得。故观景妙于入景。观景,一切尽在眼底,又误...

  • 上士养心,只需燃一缕沉香

    俗话说: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人之一切,皆是以精神为根本,...

  • 【冥想·禅定】俊杰:观息不如观心,观心不如观脉

    *写在前面:因为最近读《楞严经》,所以行文前得先给释迦摩尼道歉,弥补自己的妄语:之前我说佛教精华有一,糟粕九十九;...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傅子》卷15通志诗解2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宽简尊儒能容直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wan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