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天生所具有的,即为「性」;引导自己性情发展的方向,即为「道」;修行此道的过程方式,即为「教」。
天命、使命
自己离天命之年还有多远,找到自己的使命了吗?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我们要做的是敬畏天命、敬畏生命、敬畏生活,以恭敬之心对待万事万物。当使命感启动之后,所有一切都是幸福的,可能有时会诚惶诚恐,但同样是幸福的。那些有使命感的人都有非常契合的地方,坚毅、刚强、超乎常人的韧性与耐力。他们不会谋求眼前的利益,不会计较得到了什么或失去了什么;他们不被琐细的日常生活羁绊住身心,甚至也不在乎世界是否给予了自己苦难。他们负重,但是神圣。看到这里,让我想到了陈教授,他传承心学,不计较利益和名利,只为重振华人自主学术,实现我们的文化自信。一身正气,让人由衷地钦佩,来晋城讲学时,不管条件多么艰苦,都是那么坦然,他就是名符其实的有使命感的人。
道
率性之谓道。天地万物各有本性所在,而做为人的天命之性包含两个方面,动物性的一面和人性的一面。动物性的一面,要生存、要温饱、要繁衍;而做为人的一面则有更高远的存在,那就是生而为人的尊严。率性,意为引导自己的天性-像大禹治水,既非压抑,更不能放任,而是调和自己身上的人性与动物性,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这才是真正的道。
教
既然人性中先天就有善有恶,那么就需要在后天增进善性、祛除恶性。儒家提倡吸取前人的经验,不断习得,修养自身,达到正道的过程,就是「教」。
「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就像抓老鼠是猫的天性,如果换成狗去抓老鼠就成了「多管闲事」;再比如说学习是孩子的事,但家长往往比孩子操的心还多,其结果是家长成了主角,孩子成了配角,家长反过来还怪孩子不好好学习,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其实是帮助让孩子把他的本性发挥出来,而不是取而代之。所以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多问问自己,这件事情是我的本性所在还是凑热闹,它合乎理吗?我越界了吗?听从自己内心的指引,而不是随大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