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庸》有感

作者: 览浮云 | 来源:发表于2020-10-07 00:14 被阅读0次

泱泱华夏,五千年传承不断,圣贤光辉照耀世间,一代又一代国人在其沐浴下茁壮成长。高考后的暑假时间漫长,闲来无事,研读了一直感兴趣的《中庸》。初读感觉晦涩难懂,不知所以然,细细品味一番之后,终有所收获。

中庸之道,何为中庸?华夏先贤自古以来就颇有其独到见解 。北宋理学家程颐有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意思是不偏不倚叫“中”,不改变常规叫“庸”。它教导人们不偏不倚,永远执中协同。简单而言就是对待事情要理性分析,不过分偏向任意一面。但是孔子呢又有别的见解。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遍地狼烟,各方诸侯率下雄兵强将,割据为王。以孔子为核心的古儒士认为这样乱了人伦礼数,对西周统治者是大不敬,所以把中庸之道当成待人接物的准则,进而呼吁人们恪守己身,希望借此恢复西周的礼数宗法。到了现代,不乏一些人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和中庸之道归为一体。其核心是人和自然的本性,呼吁人的认知和行为要相互匹配。

古往今来,文人骚客在中华文学史上印刻下一座又一座丰碑。不得不说,他们对中庸之道的见解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发人深思。我资质愚钝,对先贤的看法只能弄个一知半懂。但细读《中庸》之余,也有了自己的一点想法。

我认为,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在《中庸》一书的文首就已经给出了。其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简单而言就是要体现事物的天性,或者说是本质。那事物的天性,亦或者说是本质是什么呢?平衡,事物的本质就是平衡。宇宙自原点而来,在其膨胀过程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但是又有其独特的平衡。因为这个平衡,日月交替一轮又一轮,斗转星移一圈又一圈 ,四季变换一次又一次。这使得事物得以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但是这个平衡不止在于亘古不变的日月星辰,它就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于个人而言,待人接物中这个平衡至关重要。俗话说过犹不及,对待朋友上司这些不过份亲近又不疏远的,要把好一个度。我们要以真心用真诚去待人,但是也要有自己的原则,不论是谁都不可逾越这条红线。否则很容易变成别人对你做什么都没事的老好人或者相处不来的高冷男神。但是你如果把好这个平衡,你就会是一个有原则、可相处的好朋友,好同事。如此鲜明的对比,区别就在于能否掌握好平衡,深入理解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平衡于个人而言都如此重要,在社会层面当然也有其独到作用。古语有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一说法在现代社会同

样适用。一个社会如果过于安乐,远离战争和竞争许久,那么它势必会走下坡路,大乱也许是由内而起。伊朗和伊拉克都是再好不过的例子:这些几十年前就达到了现代化建设的国家,最后却是崩塌于其内部被保护得过分完美的人民。这背后也许有其它力量在推波助澜,但是究其根本还是其内部社会出了大问题。但是一个社会如果竞争过大也不行。日本就是一个现实:日本经济泡沫破碎之后,国家经济呈断崖式下滑,社会竞争不断加剧。重重压力如富士山一般压在其国内人民肩上。渐渐的,昭和男儿也失去锐气,沦为平成废宅,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所以社会需要一个平衡,既不会压力大到把人压塌,又不会让人民过分悠闲,无所事事。如此,才能推动我们的社会向着未来进发!

国与国之间的博弈,一个稳定的平衡点也是至关重要。像上世纪的一二战,其本质就是各国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无法形成有效平衡。进而催生了一系列战争,对全世界人民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对全社会经济给予了沉重打击,对各国历史文物带来严重损坏。所以,国家之间的平衡更为重要。但是这个平衡又是什么?还是那句话,原则!国家的原则是什么?当然是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不容侵犯!对外,一个国家可以在经济方面适当让利,以求各国保持良性平衡。但如果事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那必然是寸步不让。就如那句话:朋友来了有美酒,豺狼来了有猎枪。这样一来,既不会过分软弱,又不会过于强硬,国与国之间都可以保有一个良性平衡 那么我们就会拥抱和平,远离战争,何乐而不为呢。

难以想象,两千多字的《中庸》居然蕴含了如此深刻的哲理。中庸之道,核心在于平衡,人与人的平衡,国家间的平衡,万物间的平衡。小小一书,当真是奇妙无穷,每读一次都给人更大的惊喜,就像是一个无穷的宝藏。

相关文章

  • 何难新闻之客观性?

    读《中庸》有感。 “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抄写《中庸》时,印象极深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博学之,审...

  • 读《中庸》有感

    杜娟12日读《中庸》有感……“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经过反复阅读,渐渐地就明白,人心就是一面镜子,...

  • 读《中庸》有感

    第一章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德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

  • 读《中庸》有感

    近读《中庸》,刚读三分之一,已觉甚为受教。一则是因慎独二字。君子之行,不欺暗室。很早时就听过西方一句谚语:在任何人...

  • 读《中庸》有感

    泱泱华夏,五千年传承不断,圣贤光辉照耀世间,一代又一代国人在其沐浴下茁壮成长。高考后的暑假时间漫长,闲来无事,研读...

  • 慎独「读《中庸》有感」

    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

  • 天命「读《中庸》有感」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天生所具有的,即为「性」;引导自己性情发展的方向,即为「道」;修...

  • 抄读《中庸》有感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孔子之...

  • 读 《大学中庸》有感

    看了这本经典书——《大学中庸》,我觉得这本书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

  • 读大学中庸有感

    中庸:儒家思想中的最高道德境界。即包容和利用。就是对于一切的客观存在都予以包容及合理的使用。在具体的事件中,无论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中庸》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qix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