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精神结构和他的精神资源》是梁宁老师写的,她的感触是王龙写的《兴衰背后:慈禧太后与维多利亚女王》,两篇都阅读了好几篇,我懒,读书随性,王先生的文中:同样天生丽质,同样才干出众。此处八卦一下,此句前半句不敢苟同,慈禧老佛爷的容颜、画像是见过的,审美标注放在哪里呢?呵呵。。。。。。,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则不详也就不言了。俩位均是大人物,妄言不敬,小处入手,谈谈精神资源的触达,感触是本周初的清晨手机相册的推送昔年同日的回忆影像,记忆的闸门打开,想想幼年伙伴的分野,恰逢大学同学造访,一并沉思职业之后的走向,时至今日的迥异。
文章说,两个人的第一个不同,是“精神资源”。是啊,伊丽莎白童年的教师,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人文主义者Roger Ascham,伊丽莎白懂六国语言,她的精神资源中有亚里士多德、凯撒、哥伦布......。
而慈禧的精神资源,是《资治通鉴》、以及戏文比如《挑滑车》、《四郎探母》……这些形成了咱们当时最高统治者的世界观与精神结构。
所以,为什么一个人成长的家庭环境,对人一生的影响,远大于为了升学的12年应试教育,或者大学的4年专业课程。因为,家庭与家教,給了一个孩子影响他一生的做事习惯与精神资源。
所以,吐槽那些怕影响学习成绩,不许孩子看课外书的家长。你孩子成人之后,一生的所有重要决策,不是基于数学考90分还是60分。而是,从幼年开始,你有意无意提供給他的精神资源,这些将形成他的精神结构——主导他一生的好恶感与羞耻心,他的愿望、梦想与恐惧,从而影响他后来所有的决定。【引①】
故事可以追溯回四十多年的某一个春节前,家由农场再下到农村,垒院墙,村里的人热心,孩子们也友善,邻居家四哥尤其卖力,四哥略大于我,家里行四,赤贫。2018年再聚,他又一次说起衬衣的事,这一回我仔细听了,有感,因为另外一位主人翁吾家先祖父亦已辞世四十一年了。四哥说那一件白衬衣是他的人生第一件新衣服,属于他的第一件衣服。白色的,布料,是祖父特意多扯一点布,再精心量度尺寸省出来,给四哥做了一件衬衣。我久久不能平复,为什么一件新的衣服改变了一个人的走向呢?
去年时间也是匆匆,由成陵返回伊旗直接到四哥的店里小歇,四哥的糕饼店归置的很整齐,也收拾的很干净。男人间也没有多少絮絮叨叨,现在通讯也发达,情况再远也是大致清楚,知晓彼此健康安稳,茶喝几口,又挥手作别。
四哥口中的祖父是无所不能的,祖父对他的精神结构提供了多少精神资源呢?在我看来就是打开了一扇门,后来一路走来,那是四哥的努力,只不过那一件白衬衣的新、白,独自归属于他自己,可以拥有自己的衣服,原来可以拥有自己的新衣服,对于现在的孩子和四十年前的小弟小妹,恍如隔世的感觉,绝对是满满的代沟。那一件全新的衬衣点燃了一位小哥的希望之火,生活原来可以这样的。当年祖父给我们启蒙的时候,邻居的小孩也会过来,当祖父讲故事的时候,更加多的小孩围过来。有时候内心纳闷,以当年的祖父那么浓厚的口音,孩子们是怎么听懂的?
在蛮荒之地,几辈人没有外来人口,某些时候从另外一面看待昔年的事,对当事人绝对是悲剧,对当事人的家庭也绝对是悲剧。但是近年数次回蒙探亲访友,说起当年的人,当年的事,将祖父那一辈人,那一拨人的推崇若仙,一本书可以讲故事,裁出不同样的衣服,写出好看的字。细想之下,让当地人诧异一点不稀奇,祖父那拨人即使放到现在也是顶尖般的存在,时至今日,吾国接受大学教育的人数尚未超过5%;何况在半世纪之前的事情。
在非血缘关系中,当年认识的人群仅仅四哥走出来呢?他做了选择,选择了一个方向,选择了一条道路;选择了终身学习的道路。他也影响了他的儿女,比我们这一代人又进了一步。
友善是最划算的事,没有之一,这就是由大而小,由高而低,触发的一件衬衣的故事。阅读对于我们的影响完全可以写一个系列的,给自己挖个坑,慢慢填。
【引①】《一个人的精神结构和他的精神资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