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色彩背后的隐喻 ——《红与黑》读后感

色彩背后的隐喻 ——《红与黑》读后感

作者: 玛格丽特西西子 | 来源:发表于2018-01-15 17:37 被阅读0次

红与黑,两种色调相反、反差极强烈的色彩的并列,在1830年成为了斯丹达尔一部小说的名字。书名乍一看觉其模糊晦涩,不可捉摸,然将全书反复咬嚼之后再细细体味,深觉这两种颜色确实浓缩了作品最精华的意义和价值。色彩的语言是无限丰富的,对美术有过专门研究并写出过《意大利绘画史》的斯丹达尔想必深知这一点。

在我看来,红与黑的对立是贯穿于作品始末的,从表面上来看代表着小说主人公于连的两条人生道路:投身于红色的军旅生涯在战场上建立光荣功勋和披上黑袍,去当教士,走入教会。由这一基本喻义化出了诸多对假设:行伍与教士阶层,革命与反动,血与黑袍,激情与死亡,可在红道和黑道上下注的轮盘赌,红黑相间的于连的勋章……

贵族与平民(阶级斗争)

从表面上来看红与黑是神职与军职的对比,但实则表现为个人与社会的激烈冲突。于连属于大革命以后成长起来的中小资产阶级一代知识青年,受大革命种种新观念的熏陶,拿破仑丰功伟绩的鼓舞,早在心中粉碎了封建等级的权威,而将个人才智视为分配社会权力的唯一合理依据。对自身地位的不满,使他对这个社会抱有一种天生的仇恨;对荣誉和财富的渴望,又引诱他投入上流社会的角斗场。向上流社会进军。他代表着资产阶级个性中最有活力、最有进取心的一面,其对立面是腐朽落后的复辟势力。他以平民意识对抗封建等级观念,以个人价值对抗高贵出身。

于连的以个人为核心的、与封建观念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决定了他和那个行将灭亡的社会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也注定了他无可挽回的悲剧命运。他的才智受到某些人的赏识,却招来更多人的仇恨,人们千方百计给他的成功设置障碍,终于完全粉碎了他的幻想,最后在法庭上,他总结自己的一生为:“我是一个反抗自己的卑贱命运的农民”。

于连不属于宗教,也不属于政治,无论他选择神职或是军职,这都仅仅是他得到贵族身份的方式,本质上他从始至终都只是一个出身卑贱的平民。他努力改变,对抗的是贵族阶级,真正使他灭亡的是不可跨越的阶级矛盾。

司汤达不同于巴尔扎克,在他眼中艺术的重要任务不是描摹宏观世界,反映业已存在的现实,而是把个人的自我的微观世界扩展成大世界。他透过于连的心灵折射纷纭繁复的现实关系,通过个体人物展现时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反过来,也不难发现,存在于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矛盾、冲突与斗争也不可避免地内化为主人公自身的精神世界。于连自己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本身就是红与黑的化身。

热情与邪恶(人物内心)

   于连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的内心不止有一种声音,同时充斥着红与黑:一方面,他出身底层,却心比天高,他的聪明和要强决定了他不甘受人役使的命运,他,但“并非他想炫耀奢华和享受,而是他想要摆脱屈辱和穷困所带来的附属地位。”另一方面,既然是以牺牲自尊和身体做为赌注的“野心家”,虚伪就成为他在这个道貌岸然的社会改变自身命运的不得已手段。

因此,于连的人生经历折射出他本身所具有的双重的,矛盾的精神:他既有反抗意识,又很容易屈服;他既憎恨贵族的卑劣,又不惮玷污自己的双手;他既看重人的善良正直,又不得不遵守虚伪道德观下的潜规则;他既崇拜拿破仑,又为了利益的需要,走一条与偶像截然相反的道路;他既热衷于跻身上流,又在善良本能的驱使下,在强权的势力前“横眉冷对千夫指”,愤然而高傲地选择死亡。

斯丹达尔通过大量的内心刻画表现了主人公的思想上的矛盾来阐明于连对社会的虚伪丑恶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表面的迎合和屈从并不代表精神上的认同,他的所有作为只是为了改变自己命运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自卫的策略而已。事实上,身处污浊却依然不屈不折的精神才是于连内心的真实。而于连最后被押上断头台的悲剧则说明,在一个虚伪的拜金主义的社会环境中,追求正直,真诚的过程就是理想破灭的过程。

当于连用枪弹射伤雷纳尔夫人的那刻,他射击的也并不是雷纳尔夫人,他射杀的其实是他自己,当他企图射杀他在这个世间唯一能感觉到纯真的美丽之际,他其实也杀死了他对这个世间虚荣繁华曾有过的执着和依恋。

于连是敏感而聪明,倔强而叛逆,沉静而热烈的矛盾体,他如同一朵年轻之花盛开了,还没来得及在对功利的急躁和对痛苦的克制中平稳下来,就凋零了。而在凋零之前,他得到了生命的宁静,和爱情的温情。 

时代与个人(普世价值)

若炽热的勃勃雄心是“红”,阴郁的虚假和伪善是“黑”,“红”即不时为“黑”所玷染,“黑”又常常淡化、褪去本色,隐约透出“红”的影子。红与黑的主题在于连的身上既对立,又融合,在不断地交战、妥协与渗透中将人物的命运层层铺开,将作品的主旨推向顶点。

从开始读《红与黑》我就执着地认为“红”与“黑”在书中是有隐喻和暗示的,必定代表着什么,开始我认为是对立的阶级,后来认为是于连的热情与欲望,然后发现我已经无法将这两个意象泾渭分明的划分出来……

红与黑都只是抽象概念,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为它找寻具象的本体,但现在我对它的认识从新回到抽象的概念中来,红与黑象征的是人类的善与恶,正与邪,个体与群体……这些永恒的,普世的概念。这是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我们都会面临的困境。斯丹达尔把故事聚焦于人物的内心,视角“向内转”,关注人物在大时代下的小细节,让读者可以在于连身上看到自己。

这样的创作是符合当代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的。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这部著作中对以前被忽略和屏蔽的作家钱钟书沈从文张爱玲等人给予高度的评价,使他们走进广大读者的视野中。这些作家的作品更加着重描写小人物在大背景之下的个人情感。例如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大的历史与时代在今天与我们是有距离的,但人的情感与体验却是有共性的,相贯通的。当战火与斗争离我们远去的时候,那些内心的情感却仍然与我们是零距离的。我在于连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对现实的矛盾,软弱),这便是《红与黑》的在当代依然具有的普世价值。

相关文章

  • 色彩背后的隐喻 ——《红与黑》读后感

    红与黑,两种色调相反、反差极强烈的色彩的并列,在1830年成为了斯丹达尔一部小说的名字。书名乍一看觉其模糊晦涩,不...

  • 《红与黑》读后感

    《红与黑》读后感 文/诺言 经挚友兼老师的推荐,特意抽时间看完了由法国作家司汤达先生写的经典名著《红与黑》。认真看...

  • 普通人的阅读理解:开年第一天的问答

    都说读故事要读故事背后的隐喻,然后隐喻背后有自己。通过故事看到自己。 隐喻真的是看不清楚呢。提前看了《牧羊少年奇幻...

  • 背后的隐喻

    昨天很多朋友看了我那篇短文,不知道我怎么了?可是你们回过头去看那段看似无厘头的话,其实是一个很深的隐喻。在信仰的面...

  • 失眠背后的隐喻

    关于失眠这个问题,有个不太常见的视角。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全能自恋的主题课程中说到,失眠这件常见的事,背后藏着深刻的...

  • 隐喻背后的逻辑

    隐喻是视觉表达中最重要的能力和方法。在运用隐喻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如下三个重要过程: 1、理解:也就是从多角度、多维...

  • 【每日一图】红与黑

    【今日摄影思路】 ①色彩(红与黑)。 ②相机拍摄-佳能70D ③后期:LR、Snapseed微调。 【有关故事】 ...

  • C4-2《思想本质》第四章:隐喻之隐喻

    隐喻背后的抽象结构 隐喻背后的抽象概念是否有具体内容呢?作者的回答是肯定的。这种抽象概念的活力在于能横跨多个领域来...

  • 红与黑

    ❀生活中的红与黑 ❀往往永远是丰富生活的色彩 ❀有事也是一种宁静的世界

  • 《红与黑》读后感

    对于《红与黑》名字的来历,不同的人有各自独到的认识与见解,正如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般,有人说“红”象征拿破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色彩背后的隐喻 ——《红与黑》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wck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