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内向的人,对于大型开放的社交活动总有莫名的恐惧感,但对如何独处始终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最近听了专栏的课让我对独处有了更深的认识,总结了三点大家一起分享。
1、独处的好处
研究显示,独处对工作、生活和精神健康都有益处。首先,独处可以提高创造力。加州大学圣何塞分校的创造力心理学专家格里高利·菲斯特(Gregory Feist)对创造力的定义是:“具有原创性和有用性这两种基本特征的思考和行动。”他发现,与创造力有关的性格特征包括:开放性(即愿意接受新观点和新经验)、自信、独立、不关注社会规范,以及喜欢独处。 菲斯特通过研究发现,那些具有创造力的人群,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对社交活动不感兴趣,他们会投入大量时间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历史上很多画家、音乐等艺术家也确实是这样。他们高度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心感受,并且会尝试通过艺术手法将其表达出来。 第二,独处可以令我们专注内心。独处时,我们的大脑处于平静休息状态,让思维无拘无束地自由驰骋不仅能加强长期记忆力,还能增强你对自己和他人之间关系的感受。另外,菲斯特还发现,性格内向者的朋友虽然较少,但友谊却更为牢固,从而带来更大的幸福感。 第三,独处与健康。如果没有偶尔独处的经历,就不可能去内省、认识自我、并完全放松。《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的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曾经说过 “如果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不能忍受孤单,他成年后就没有资格担负需要郑重其事准备的工作。”
2、什么是独处
独处是对人的注意力的考验。在跟人相处的时候,随时都有人和事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因此,几乎感受不到注意力还需要主动管理。而等到独处的时候,有很多人就会不适应。他会觉得无聊,会不知道该干啥。看某些领导干部退休以后就是这种状态,不用他理政了,没人理他了,他自己就不知道该理啥了。 而很多年轻人用看电视剧和给朋友打电话聊天的方式释放独处时的注意力,缓解孤独感,这其实只能算打发时间。这就是不能忍受孤单,始终需要外界的刺激,没有办法跟自己相处。 因此,像这样的人独处时,需要随时让自己忙碌起来,比如读书和学习,或者发展一项有意义的爱好,总之把注意力在一些值得的地方。 但是哪怕你一孤单就读书学习,把注意力都花在“值得”的地方了,还是不能说学会了独处。因为如果注意力仍然必须投放在一个外部的事物上,我们就不是在跟自己相处。真正的与自己相处就是完全不需要外界信息的刺激,就自己待着,发呆也好,做白日梦也好,考虑事情也好,自我反省也好,研究问题也好,制定计划也好,正念打坐也好,总之是自己在头脑里跟自己对话。这个才是真正独处。
3、独处也要避免孤独感
但独处需要避免孤独, 因为孤独对人的精神和身体都可能有严重伤害,容易产生极端的思想。牛津大学的在读博士生加法尔研究过很多在西方长大、后来成为穆斯林恐怖分子的人,这些人的共同特征就是有强烈的孤独感,感觉被社会抛弃了。 为什么孤独会使人极端呢?加法尔在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这本书中,找到了理论根据。 独处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应该自己跟自己对话。阿伦特说,如果你面临道德困境或者其他的矛盾选择,你头脑中至少会出现两个声音,他们互相争论,这样你就是从多个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的独处,有利于你更客观地分析事情。 但孤独可就不是这样了。孤独的人,可能头脑里只有一个声音。他丧失了自己和自己对话的能力。看问题就只能看一面,不能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当然就容易走向极端。另外,根据一项针对150项研究的分析,认为孤独感和长期不锻炼、酗酒、吸烟和肥胖对人的损害是一样的,它能使人早死的概率增加26%。但现实是,现代社会的便利是的独居成为可能,独居的人也越来越多,但从主观角度看,是否有“孤独感”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独处的时候感到孤独,那可能是身体在向你发信号,说明你这个状态不行了。因此如果你独处的时候感到很孤独,你得赶紧想办法改善情绪。
总的来说,学会独处,可以让我们专注自己的内心,比如说坐享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但同时,独处也要避免孤独,陷入看问题的极端,学会接受不同的声音。菲茨杰拉德曾经说过:“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