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5月5日第一步:“观察”与“评论”后,今天5月24日有了第2步——觉察“感受”。
和第1次的开头感受一样,总是很忐忑,因为真的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走向。总的来讲,我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第1次过后我私聊几位同学问他们的想法,他们觉得虽然听着有点难,但是也很有意思,是可以多听的。这可能就是开展第2步的动力。今天上午在五年级课堂发生的一件事,为开展第2步提供契机。
《非暴力沟通》不是光知道理论就可以的,直接讲理论也没有用,借助一些事例可以加深体会。我和同学们一起梳理故事的发展过程,一起分析事件当中主人公的感受,主要是我和三位同学,还有课堂上剩余的16位旁观者同学。
今天晚上参与者还有4年级学生,所以一开始我先简述剧情,让他们大概有个了解,今晚肯定没有五年级参与度高。整体来讲,差强人意。
先确定故事的第一阶段,在探索我当时的感受时,突然发现此时非常适合板书“感受词汇表”,学生们集思广益,纷纷抛出“感受”,有的是我写到黑板上,不是的没有写。写了大概快20个之后,继续探索我们各自的感受。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词汇表不断被丰富,最后共写35个。
最后把整个故事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感受。除我外,最主要的另一位主人公G,始终都没说出他的感受,就是“没有感受”,我们作为旁观者猜测很多并书写。我告诉同学们“没有感受”可能是“平静”,也可能是有感受,但是自己没有觉察到。
最后我发现三位学生的状态不一样,G没有感受,H说出一部分,W可以说出非常细致的变化。其他作为旁观者的学生,感受也是各不相同,可能截然相反。就拿今天晚上这个突然的“小课”来说,有学生特别高兴,少做一节课的题;有学生高兴又难过,高兴学到新知识,难过这节课没有学英语。(这个学生确实是最喜欢学英语,我送他一句话“生活不止学习这一件事”。)
课后我单独与三位主人公聊天,询问我贸然拿这个事情做案例,会不会让他们觉得尴尬、难堪、不舒服。他们统一都没有负面情绪,觉得可以拿出来讲。W很直接地说谈论这个事没什么。G说“习以为常就好”,不知是不是他被批评的太多,已经习惯麻木了。H提出可能是因为我有时候讲一些事情,也不会去问主人公能否讲。我告诉她,不管讲什么事,我从来都不提别人的姓名,保证不会泄露隐私。(我经常在班级里说:我们有时候谈论一件事,只是就事论事,没有针对任何人的意思,不知道是谁就算了不要问,知道是谁的事也不要大肆宣扬嘲笑别人。)最后我又再次强调:如果心里有不舒服,一定要告诉我。
等下一次,如果我突然有灵感拿生活中的事例来分享交流,我一定会先和主人公商讨。今天表面上是向学生们介绍“感受词汇表”,引导他们觉察“感受”;其实也是反思自我。我当时早已把非暴力沟通抛到脑后,甚至出现不合理的举动,需要进行一个这样沟通梳理的过程。
感受词汇表不同的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