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贡有一天问孔子,一个人贫穷但是不谄媚,富有但是不骄慢,您觉得这个状态怎么样?
子曰:“可也;不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孔子说可以,但是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贡说,《诗经》上面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是不是就是这个道理呢?切磋琢磨都是对玉石的打磨的过程。我们每一个人修炼的过程当中,是不是就要像打磨一块玉石一样,去切磋琢磨呢?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次孔子夸他说:端木赐,“始可与言《诗》也”,现在我可以跟你谈《诗》了。因为要谈《诗经》这种事,是需要有文化的。“告诸往而知来者”,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有了。给你说了一件事,你能知道怎么样应对,并且能够联想到《诗经》上是怎么说的,你是一个有进步的人。
孔子说“贫而乐”,一个人贫穷的时候为什么非得无谄呢?就不会想到有谄没谄这样的事,你就不会想到要谄媚谁这个问题。我贫穷的时候,我一样可以很快乐。孔子的快乐不来自于外在的钱,不来自于地位,不来自于说今天有没有赚到足够多的银子。他只要生活着,他就能够感受到快乐。这种感受到快乐的力量是由内而外生发出来的,而不是外部的条件强加于我们的。孔子的境界肯定是要高过一筹的,他不再为外物所役。
“富而好礼”也是一样,一个人富有了以后,你说我要控制着我自己不要骄慢,那说明你心中有一个动力去骄慢。子贡是有一股力量在控制自己在找,这是修炼中,而孔子是没有这股力量。他已经活活泼泼地生活在他的境界当中,不需要痛苦,不需要跟自己较劲。不找,这个状态就对了。这种对的状态就是中庸之道。
感悟:
听樊登讲论语:学而,樊登老师选取了论语中的20句他认为很重要的话进行讲解,其中每一句话他又选了与之相对应的一本书,用这本书中的理论来佐证孔子的言行和价值观。孔子不愧为伟大的思想先哲,后世的人用尽一生去研究和领悟写成的一本书,不过是他当初所说的一句话而已。这其中蕴含了多少大智慧?真可谓高山仰止。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
那么多人去解读论语,就像樊登老师所说,我们不见得是能够把论语中的某一句话掉书袋一般背下来,而是能够理解其中的意思,在自己的生活中去运用,活出来。我想这就是我辈听论语、学论语的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