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认为自己还是一个比较喜欢西方文学作品的人,也自恃自己曾读了那么几本西方名著,较之于东方文学,西方文学则显得不那么厚重。我这样说并不是说西方文学没有内涵,而是说西方文学比较内敛,喜欢将那种厚重感包裹在一个个故事里,让读者自己去挖掘,喜欢用事实说话,而不是直接了当的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生活着怎样一群人,这些人为什么过得不好,诸如此类的。西方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比较重视启发性思维。就拿《欧也妮.葛朗台》来说吧,这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作者自始至终都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发表意见而只是简简单单地讲了一个故事。对于这部作品,我最深的感触莫过于四个字:过量即醉。
《欧也妮.葛朗台》主要讲述的欧也妮的父亲葛朗台的金钱观对其一生以及家人造成的影响。我为什么用“过量即醉”这四个字形容他的行为呢?原因很简单,我们大家都知道过犹不及的道理。凡事都需要把握一个度,也就是把一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不出界,一切都好商量;出界之后,又会是另一番天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老葛朗台聚敛财富,在某种程度上我都可以理解,让我不能理解的是他锱铢必较搜刮来的财富并不打算为己所用。他身价千万,却过着清贫如苦行僧的生活,舍不得买肉买糖贴补家用,晚间一家人挤在一起共燃一支蜡烛。楼梯坏掉不找人来修反而自己动手维修。如此说来,他积攒这么多金钱对他而言有何意义呢?既不为家人也不为自己,而是两眼放光地盯着金子,他这种势头是不是过了点呢?
他的弟弟,也就是欧也妮的堂弟夏尔的父亲因破产自杀,写信祈求他收留自己的儿子。老葛朗台却本着自己对金钱的痴迷 不顾兄弟情义装出一副穷酸相不愿施以援手,假仁假义地说是为弟弟考虑实则盘算了一晚上怎样为自己捞到好处。为使自己计划得逞故意装出口吃结巴的样子,促使他人为自己铺好桥段,不花一分一文便能坐收渔翁之利。他这样做过了吧,亲兄弟于危难之中不帮忙就算了,还牟取暴利,我能不能说他已经醉了呢?
对于其女儿欧也妮,我不能说他不爱她,只能说他不够爱她,至少没有爱钱那么纯粹。他会在每年女儿生日时给她不同国家的珍贵金币,但是欧也妮却没有支配权。在得知女儿把价值六千法郎的金币送给夏尔去印度闯生活的时候,他大发雷霆将女儿关禁闭只给冷水和面包。那一刻在他眼里女儿把他视为生命的金钱葬送了,他不能原谅。也因此导致其妻猝死。为防止女儿继承她母亲财产而和他分割家产,他强迫欧也妮签订放弃财产继承权。话说他连自己的女儿都不能相信,他还能信什么呢?毫无疑问,这也过了……
如果当初他能稍微割爱,帮衬一下夏尔,后来的欧也妮会不会幸福呢?夏尔会不会沾染到资本主义的怪癖变成一个自私自利、背信弃义的人呢?他亲手断送了女儿的幸福却没有丝毫的内疚之感,他一心一意为自己,却也不见他有多幸福。他视为生命的金子,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他却执念到死都不肯放手。他死的时候拼尽全力要拽下神父的十字架,还要求女儿到那边向他交账。这已经不能用“过”形容了,他已经彻彻底底地醉了,醉倒在自己的金子梦里醒不来了……也就是这样一个眼里只有金钱的人,在他们那个地方却久负盛名,即使所有人都曾吃过这个人的苦,也仍然选择对他顶礼膜拜。可想而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不得不说,在那样一个社会,钱是万能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那样一个社会,没有亲情,没有友情,有的只是这一场又一场为金钱买醉的奔赴。
过量即醉,万事万物,相生相克,相得益彰,并不是一醉方休才得始终。制衡很重要,老葛朗台用自己的一生向我们证明所有执念终将成灰,眼枯见骨守护的未必就有意义,金光闪闪的金子并不能使人生闪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