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写故事,不是自己文采多好,而是觉得很多人很多事儿很有意思,想从自己的角度去梳理一下。而这个故事可能很平实,很多人觉得没什么写作价值;也可能很小众,很多人觉得没意义。但是,从写作首先是为了取悦自己这个角度来说,能从个人视角讲出我看到的故事,于我个人而言,是一件很舒服和酣畅的事儿。而如果刚好你喜欢我的故事,那我便开心地赚到了。
今天,想先来讲讲我的故事。
我2016年结婚,2017年生子,2018年至今已经是一名熟练的育儿老妈子。我的先生是一名水电人,说到这里,你应该就大概能猜到我们的生活常态是聚少离多。如果用时间去量化聚少离多,可以说一年365天里,一半以上时间是我在家,他在外。这种非一般的常态,便注定了别人家的朝夕相处是我们这个小家的一件奢侈品。
有时候,我也会去思考,离别是什么?
对很多人来说,离别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遇。对我来说,生活犹如在沙漠中的行走。相聚是沙漠中的一个驿站,离别则是两个驿站之间的一段旅程。可能我只能在这个驿站停留一到两天,但是对我来说,这短暂的休憩足以带给我足够的勇气去继续接下来的旅程。
说起对这种现实的抱怨,的确有过。然而,与其说埋怨他不能回家,不如说更珍惜他在家的那一两天。记得去年有段时间他省内出差,不出意外的话,周五晚上能回家,周日下午再走。那段时间我像中了头彩,每到周五就卯足了劲儿逛菜场,每个周六日都过得像节日。呵呵,人对了,每天都过的像情人节。当然,也有意外的时候,他周六日要加班,不能回家。那时候看着厨房一堆新买回来的食材,觉得白天乐呵呵的自己像个傻瓜。
但是,我不只是一名妻子,我还是一名母亲。聚少离多带来的任何负面情绪,都不能成为我逃避母亲职责的借口。正应验了那句话,女人虽是水做的,为母则刚。
说起养娃,大部分人应该都有过带娃跑医院的经历,我也不例外。每次去医院,都抱着一种打怪升级的心态,做好了随时战斗的准备。经常满手各种缴费单,检查单,穿梭在乌央乌央的人群里。有一次,科室门口的保安主动提出帮我拎包,他说你先带孩子去看病,等下让你老公到我这拿吧。我尴尬一笑说,我是一个人来的。我想,他应该是看多了一个孩子生病多个家长陪的样子吧,所以不知不觉间,他便将那当成了理所当然。
你经常看到一个孩子生病,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全上阵,有时候七大姑八大姨也会一起来。满耳朵听到的不是哪个生病的孩子声嘶力竭的哭喊,就是某个家长在大声呵斥淘气的孩子或在和家人聊天。医院,与其说是看病的场所,更像是一个大家庭的聚会场。如果规定一个孩子最多只能有两个大人陪伴,那应该能很大程度上改善就医环境吧,至少可以为清洁工的工作减负。
说这么多,无非是想说,一个人带着孩子穿梭在许多就医家庭之间,很多时候充满了无语和无奈。但是为了孩子的健康,这点小事儿又算的了什么呢。
有一次偶然在先生单位的家属微信群里看到一条朋友圈,大致内容是自己一边收拾房间,一边追剧,末了说这应该是一个父亲长期缺席的家庭的妈妈都喜欢做的吧。可能你看到这个朋友圈会觉得,你也经常一个人一边收拾房间,一边追剧。而你和她的区别在于,你不会每天每周每月都这样。或者,即便你每天每周每月都是这种状态,但是至少每天你收拾好房间追完剧后,能等到那个深夜加班回来的男人拥你入睡。所以,不是每个人都会懂你的生活,而只有你才对你的生活享有发言权。
以前看过一段对新时代女性的描述,大概类似于上的厅堂,下的厨房。杀得了木马,斗得了小三,等等。借用相似的逻辑来描述我的生活,那就是胜任得了宝妈,也扮演得了宝爸。纤手执笔写得了娟秀小字,抡膀子叉腰扛得了整袋大米。新时代赋予了女性许多独立自强的标签,而当丈夫长期缺席家庭生活时,妻子也承担了更多家庭分工,以便在整体上确保家的功能的完备。
虽然我身处这样一群特殊的妻子群体,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小幸福,而这种幸福不是在和别人对比中产生的。
我喜欢听他讲工地上各种有意思的事情,也喜欢和他分享宝宝的成长。他会在出差去过的地方搜集一些经典的书或有趣好玩的小物件,送给我和宝宝。有一次他出差2个多月回来,放下行李后,拿出一块手表给我。他说,你一直想买一块手表,我没太多时间去选,随便买了一块,你随便戴戴吧。我承认,有那么一瞬间我的确被感动了,乖乖地伸手让他帮我带上,他一边系一边说表带有点松啊,记得系最里面的扣子。我说,呵,没关系,我喜欢松一点的。可能这也是一次仪式感事件,通过仪式感事件,让两个人默契地对久别重逢后的喜悦和感动心照不宣。
想起曾有朋友说,也就是你,才受得了他这样长期出差不回家的状态。我回答她说,因为是他,所以我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我想,水电人的妻子这一群体中应该有很多人和我有相似或相同的经历吧。其实,我希望你能理解这句话:不是这样的生活选择了我们,而是我们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我会把它当做一段又一段旅程,在旅程中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勇敢坚强,也期待着当我到达这段旅程的目的地时,他正笑眯眯地站在阳光里对风尘仆仆的我张开着双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