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884333/ad74e682046a781b.jpg)
身处网络时代,随着智能工具的普及,我们接受信息的渠道,以及信息的量,越来越多。
或许你也经常会有这样的举动:
每每看到一篇自认为挺不错的文章,会忍不住把它收集起来。
久而久之,囤积的笔记、收藏的各种文章、资料越来越多。
可是,这些收集起来的信息,你真的会去看吗?
你真正用到了的又有多少?
收藏是学习吗?
你曾做的学习笔记,大概已经忘光了吧!
你想要学习的办公视频,都在你的云空间里待了好几年了。
你收集的无数微信美文,知乎干货,一直在收藏夹里等着你的呢。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渴望变得优秀,而要达成这个目的,唯有学习。
所以,我们会主动去接触各式各样的信息,其中部分会贴上类似「干货」、「实用技巧」、「指南大全」的标签,当我们意识到这些可能会对我们有帮助时,就想去学习它,拥有它,然而信息实在是太多了,又或者你当下没时间去看,于是收集起来,等着以后再去慢慢消化吸收。
没有以后了,我们收集了巨量的信息,却没有多少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
究其原因,是我们获取信息的成本与内化信息的成本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
收藏一篇文章,你只需要动动手指,点击几下屏幕,花费几秒钟的时间就够了。而消化一篇文章,要花费你十几分钟,一些复杂的,可能需要几个小时,甚至更多。
是时候好好整理下它们了,以下三点应该会帮助到你:
第一、整理
对于现有的资料,我们要大刀阔斧的去整理,重复的、对自己无用的、现阶段用不着的、不确认自己还会不会去看的,统统删掉。
剩下的,进行分门别类,做好区分。
第二、内容整合
读一本书,我们需要先把它读薄,再读厚。同样,一篇好的文章,我们要先把它拆散了,揉碎了,留下最精华的部分,而后根据我们自己的理解,把它复述出来,用我们原有的知识,去与之碰撞、关联、吸收,通过文字输出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此,才能真正属于我们。
而这,也是在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
就像一颗不断生枝长叶的树,每当我们遇到新的知识,我们知道将之放在哪个位置上,同时又与自己旧有的知识相互联系。
读薄的是书,读厚的人生。
坚持与新知识对话,日积月累,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丰富的人。
第三、带着目的去收集
通过前面的步骤,今后就不要再想着把所有认为好的信息都收集起来了。
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a、我想解决什么问题?
b、 我想要学习哪方面的知识?
c、 我想要获得哪方面的提高?
带着问题去收集一切信息,然后重复步骤二。
也许你会觉得,这样做,太耗费时间了。可是,你要明白,内化一个知识,远比你收集一百个知识,更有价值的多,因为前者,才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
而学习这回事,是一辈子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