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共学《孝经》圣治章,今天学最后一句话:
“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意思是君子行六事“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这样的道德行仪面对人民,会产生一个影响,人民心理就敬服而爱戴之,行为上也“则而象之”,仿效他、以他为法则。他就很容易能够完成他的德教,顺利推行他的政令。
唐玄宗注解:“君行六事,临抚其人,则下畏其威,爱其德,皆放象于君也。”其实政治就是两件事:一、成其德教,二、行其政令。我们注意:一个为政的君子能够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的原因是因为“畏而爱之,则而象之”,百姓对你既敬畏又爱戴,愿意以你为法则向你学习。
那么为什么百姓对你“畏而爱之,则而象之”?因为你做好了这六件事:“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百姓对你畏而爱之?那么畏的什么?畏的是领导人的威德,不是怕你发脾气,显威风。威德又从哪里来?是你行“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功效。“威”这个字本来最早就是指刑罚而令人畏慑服从,现在不是了,君子将这种最初只是对刑罚的畏惧之威,转换成一种个人可通过学养形成的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从而展现出个人生命的威仪气象,产生出影响他人的力量。执政者一定要有威,否则,管理臣属、发号施令就没有影响力。
《论语》“尧曰篇”孔子说:“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意思是君子自尊其瞻视仪容,自己检束自己的心意目光,都符合严格的礼仪法则。庄严的样子,令人见而生畏敬之心。因此,这个威,第一是因为君子自己生命的宗旨目标,不重则不威,第二来自于君子个人精准慎重的礼容。君子使人“俨然人望而畏之”的要素是“衣冠”与“瞻视”两项,这是“威”可从外相塑造的一个面向,透过身体言行举止等具体的仪容展现。
日常生活随时随地在进行的言行坐立,遍布全身,最终使“威”发展成为一种人格德能,其核心就是敬而已矣。这说明“民畏”不来自于愤怒或凶猛的凌人,相反的,威必须要结合恭敬谨慎的态度。敬慎是展现威仪的重要态度,也就是说“威”这种德行,充满着敬慎与精严,全无半点凶猛狠毅,因此“民畏而爱之”。
这是我们现在家庭教育里家长最困难的部分,很多家长把威当成威风,而不注意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及价值观有威仪轨则。
《左传》上的一段话:“君子贵其身而后能及人,是以有礼。”家庭要讲礼仪建设,孩子尊敬你、你能影响孩子,因为有礼。面对你的孩子,想“成其德教,行其政令”,孩子必须对你“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才行。我们可以回家里问问自己的孩子,长大希望像爸爸妈妈一样么?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我问过我的小孩,他说:“不希望”,看到我一脸的失望,他又说:“有的地方希望,有的地方不希望。”我问他:“比如……”他说,不希望像我生气时的样子,希望像我一样热爱学习。我听了就非常感慨。我们整天教育孩子,如果孩子都不希望成为你,就证明你在他眼里不是美好的,虽然情感上他依赖你,但你教育他的话他不一定接受,那说什么都白说了。现在很多孩子都会说不希望长大后成为父母亲那样,这一点真的很遗憾。我们父母都没做好表率,我们家庭教育的结果不是“畏而无爱”就是“爱而无畏“,更有甚者是无畏也无爱。因此,麻烦做父母的在对孩子开口之前,一定动用一下情商,你对外人都说不出口的话,就不要对孩子说,他会全部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孩子就像家里墙上的摄像头。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一个君子他首先要求自己。我们自己要先有道德,然后才可以要求别人来学着做。
假如我们自己生命中没有过恭敬庄严的时刻,见到自己父母都不恭敬,我们怎么教孩子恭敬你?就像很多父母说孩子晚上看电视不及时写作业,那就得问一问,家长有没有不看电视?孩子看电视是谁教的?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懂得“听其言,观其行”。你说得很好,但自己不做,小孩也就不服你,“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因此,教育最终还是一个教育者自己修身的问题。政治也是一样,在上位的人有德,处处所行符合礼法,尊重法律,做到了无懈可击的境界,内有德义,外有礼仪。内外兼善,本就美好,则人人向往,人民自然就“畏而爱之,则而象之”“皆放象于君子”“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这就是以威德、盛德治国平天下。治理小家也是一样,儿女敬畏你、爱戴你,想效法你,那才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否则说多少都是白说。君子有了礼,才会有风度,才会有魅力,才会美。正是礼,使君子神采无限。礼是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最佳标识,也是东方人文美学的最佳归宿。正人君子,具足了德行、威仪,从内到外都会让大家敬仰、效法,这就是德行的感召。孔子在《论语》中说:“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关键在于自己身先要修正,不正其身发布的命令,得不到下面的响应。因此,“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修德,有德,自然号令就容易下达,圣人之德自行圆满,圣人之教化他圆满,这就叫圣治章。
最后孔子引《诗经》的一句话作为第九章总结:“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淑人”就是善人。忒,是差错。“不忒”是不差、不会错乱,意思是一个负责管辖百姓的善良君子,他的道德行仪、威仪礼节,一定是端正没有差错。
总结一下:本章开篇由曾子问,得出圣人之德莫大于孝。接着孔子说明圣人周公严父配天,感得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人人各安其位。然后由此阐述圣人推行政教简易的原因,是因为教育依循人性、抓住了孝作为根本。接下来说明父子的关系如何重大“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说明悖德悖礼,不以爱敬之心为人,虽得一官半职,君子不以为贵,这是凶德。接着阐述说明君子的作风,行六事“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君子以示范人群、推行政教。最后,引《诗》证明威仪的重要性。“孝治”所讲,重在德行方面,而“圣治”一章,却在德威并重、内仁外礼。其意以内在的圣德圆满,显现出庄严的礼仪之威,内外兼修,爱敬并施,自然成其德教、行其政令、风行天下。圣治章到此结束。(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本章讲的威和耍威风有何区别?
2.教育的根本是什么?
教育最终还是一个教育者自己修身的问题。政治也是一样,在上位的人有德,处处所行符合礼法,尊重法律,做到了无懈可击的境界,内有德义,外有礼仪。内外兼善,本就美好,则人人向往,人民自然就“畏而爱之,则而象之”“皆放象于君子”“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这就是以威德、盛德治国平天下。治理小家也是一样,儿女敬畏你、爱戴你,想效法你,那才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否则说多少都是白说。君子有了礼,才会有风度,才会有魅力,才会美。正是礼,使君子神采无限。礼是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最佳标识,也是东方人文美学的最佳归宿。正人君子,具足了德行、威仪,从内到外都会让大家敬仰、效法,这就是德行的感召。孔子在《论语》中说:“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关键在于自己身先要修正,不正其身发布的命令,得不到下面的响应。因此,“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修德,有德,自然号令就容易下达,圣人之德自行圆满,圣人之教化他圆满,这就叫圣治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