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朋友在一起聊天,不同的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中国的教育体系,对中国的政府体系的不同的看法。其中更多的似乎是对中国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的不满,对中国官员,官员的福利,官员的工作等的不满。当然,也有对国外的向往,更有相互的比较。
有些话,我听着不太舒服,真不舒服。
诚然,我承认在当下的这个社会,确实有些事情还没有做到完全公平,咱们国家许多地方还需要不断的完善,跟某些发达国家也确实有差距。
可是,我不舒服的是我们生活在这个国家,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事,我们生活的这个大环境暂时没有办法一下子变得更好,至少没有办法短时间内变得和我们理想中的一模一样。我们在这里愤愤不平,满腔抱怨就能改变吗?我们想要更好的生存环境无可厚非,可我们为之做了什么样的努力呢?
又或者说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没有觉得愤怒,不公平,或者说至少有大多数人没有表现出多么的愤怒,不公平。而仅仅只有为数不多的一部分人表现出愤怒,不公平,这说明了什么呢?
就像今天老师讲的,这些人对这些所谓的不公平产生如此大的负性情绪,是内心产生了什么样的冲突呢?是没有满足他们什么样的需求呢?
每个人内心都有冲突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对于孩子无论上大学还是当兵,还是订婚结婚,生孩子,一直到最近大肆兴办的各人的生日等这样的各种大事小情,亲朋好友,甚至是同学都要送祝福,送礼这样的事情,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至少从表面上来说都能够坦然接受,积极参与。而只有少部分人则表现的唠唠叨叨,各种嫌弃抱怨。看看,又得花钱?看看,又开始搞这些形式主义?看看,就是借着名义由头让别人花钱,让别人凑份子,这才多大年纪就开始过生日?等等。
当然,我们都知道现在不提倡大操大办,我自己也不太喜欢参与这样的场合。可是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事儿,我们不得不参与。比如我家孩子小时候过满月过生日,别人都花了钱了。现在轮到人家孩子了,这钱我能不花吗?人情不得还吗?如果这份人情不还,那这份关系还要不要呢?想要,就得还。不想要,就不用还。
还有如果一开始就参与了别人的,比如去年有几个同学家孩子上大学,凑了份子了,送了礼物了。那今年又有其他同学家孩子也考上了大学,也通知了我。我就觉得怎么每年都有这样的事情啊?还得花钱,还得送礼。不行,我觉得这不合适,照这样送下去,每年只是送礼得花多少钱呐?就不想送了,那是可以的。我不难受,不觉得厚此薄彼就行。
或者是我觉得和这个同学关系好,嗯,我应该送,因为我们俩关系好,我还想和他当一辈子的好同学呢,送就送呗,甚至他有事不告诉我,我都得生气。
那个同学,哎呀,这么多年都不见他了,我都忘记他长什么样啦,这样的同学竟然也给我打电话,什么意思啊?不送,就不送。看你能怎么办反正这份同学关系要不要都可以,这也是可以的。
进步才最重要关键问题在于怕就怕我一边送一边嘟念,真气人,每年都有这样的事情,这样送还行吗?这是啥风气呀?都是些不正之风!一边生气,一边嘟囔,一边送。钱也花了,最后还落得自己难受,吃了一顿宴席,还不消化,这是何苦来呢?
可是我们仔细的想一想。送?还是不送?心平气和的送?还是生着气的送?既然送了,为什么要生气?要痛苦?冲突来自于什么?别人怎么不会冲突?大多数人都没有冲突,为何只有少数人有?
大多数人可能觉得礼尚往来,就是人际沟通的方式之一,是增进人际关系,尤其是亲朋好友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何少部分人就不喜欢?而且还抵制?
为什么又有的人甚至连最亲近的那些朋友,除了父母,姑姑姨姨舅舅之外,其余的关系之间的送礼都觉得是被占了便宜?自己家的亲戚是亲戚,老婆家的亲戚,老公家的亲戚都不是我的亲戚,还去吗?去吗?是不是可以不去?你去就行,我就不去了吧,那都是你家的亲戚吗?要不你也别去了,闺女嫁了人就是别人家的人了,那些亲戚走不走动都行。
别人都在主动走动,主动跟别人链接关系,觉得这也是很正常的,是人和人之间建立关系的最好的方式,也是效果最快的方式。而到了有些人那里就觉得,主动跟别人沟通关系就是不正之风?
或者更直白的说,就是有的人不愿意主动跟别人构建关系,但是当用到别人的时候,又渴望别人能够主动的很友好的对待他,如果别人做不到,就觉得这是不近人情,是想要耍一耍手段,使一使手中的权利?
或者用另外一种方法说,就是有的人在一份关系中不想付出,却想有所收获。试问天下有免费的午餐吗?
态度决定一切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告诉我们,我们想要别人如何待我们,我们就如何待别人。也就是说想要有所收获,就必须要先有所付出。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有春天播种,秋天才可能会有所收获。不想播种却想有所收获,不能收获的时候却怨天怨地,唯独不愿自己。这样的想法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想法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