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桎梏我们的、所谓的"年代圈"

作者: 一枝简单的雏菊 | 来源:发表于2020-04-05 20:02 被阅读0次

文/大李

01

我从北京站转车回家,火车上找座位的时候她在旁边与我同席,向列车长问着有没有卧铺票,结果令她失望地叹息。但并不妨碍她对我露出了一个微笑,笑容是能看出真假的,我看得出那是真诚的笑。

我一直以为她有三十多岁,还一直向两侧望了望看是不是在等孩子。

后来我们搭起话来,得知她要去云南,见她是一个人瞬间勾起了我来的时候坐票20多小时的痛苦回忆。看了看脚底下的箱子,拿出来了我的环形靠枕送给了她,不然回去自己也要处理掉了。

我称她周姨,一个在北京打拼了十几年的按摩师,今年五十四岁了,她与我对面坐着的五十六岁“老太太”大不相同。

我与周姨相谈甚欢,发现她不仅消费观超前而且也很爱“学习”,还有各个年龄段的朋友。

在北京,她和小姑娘们合租在一家店里工作,数她年纪大但也数她最爱学习,她说不管是生活中的问题还是手机上出现的不懂的问题,会一直问年轻人,她不想“out”,不想被时代抛弃。

虽然是按摩师,但是她还自学了更多中医方面的知识,因此针灸的技术更加在行。她经验十分丰富,常管来的人叫病人,可以迅速地从走路的姿势、穴位找到病灶,常得来治疗的病人称赞,她还翻出了朋友圈病人送她的锦旗,说道自己也在跟着时代学习,技艺要学习升级、经验还要善于总结,她也会像我们一样把有关技艺方面朋友分享的干货知识收藏起来。就这样凭着一点点的打拼,不久前她帮儿子在家乡买了房,自己也是全国各地边学边游,过得十分自在。

周姨喜欢年轻人的"穷游"。

这次去云南也是边学边玩之旅。周姨技艺好,常有各地的朋友邀请她帮忙培训新手、请去“镇店”。

去了各地旅行、体味了各样的风土人情,本来是打算去加拿大的,那里有她一个老朋友在,想去那儿闯闯。

奈何签证迟迟没有办下来,这趟异国之旅只能延期。国外对中国的针灸养生很是看重,越洋而来的传统技艺自然更受人喜欢。

她打算着等到在国外攒够了钱,回国在老家买一套房就可以养老了,不常在家的时候,房子还可以租出去,我不禁为她的胆识和经济头脑所折服。

许是周姨活泼的性格和开放的观念才使她如此迷人,但并不是人人都像她一样洒脱而无牵挂。

周姨并未提过她丈夫,但她有个闺蜜。

畅想着等再过个一两年把她接到北京来和她一起。但闺蜜并不是和她一个性格,已经被“年龄”熏染的再无青春活力,像一块老木越发陈朽,渐渐的像所有人一样被生老病死逼迫,接受命运的安排,不敢挣扎也无力挣扎,倦怠了学习和接受新知,固执地坚持自己靠年纪积攒的经验和认知一直到很老很老。

周姨不是这样的人,她也不希望闺蜜也变成这样的人,坚定地许着后年就把她接出来转转。

02

祖辈们父辈们的理念有些是正确的,比如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的理念、做人修身立德的方法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但在年轻人面临的一些敏感性问题上还是有很大分歧的,比如结婚、工作。

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因为事业、梦想会选择晚婚,而父母却极力催婚推崇早婚的好处;父辈们的艰难让这一代人渴望稳定的工作和“铁饭碗”般的保障而干涉孩子的高考专业选择、择业选择、甚至求偶选择而放弃自主权和理想,难道真的就能保证孩子一世安宁吗?

我看未必。

起码被人过分干预的人生是感觉不到悲喜甚至是不快乐的。

这是上个“年代圈”将下代选择的自由禁锢了,而下代恰巧赶上没有过分跳脱想法的时候,他就开始接受命运的安排并且相信命运了。

当然排除那些自愿选择被安排道路的人,他们是圈外人。

但年代已经变了,社会富裕了不是吗?一切都会变的,况且观念。

有的人很可悲,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条件去接受新的观念与认知,活在一个闭塞且传统观念侵蚀严重的环境里已经一辈子了,接受新知是基本上不可能的,他们也会过得满足,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而有的人很可悲,是因为他们因年纪而自满,坚信自己多年来的经验是对的,不屑接受新知,这样的人才是更加可悲的,是老顽固。

“年代圈”也自然会产生出代沟,年轻人的学习力、理解力强、文化素质也越来越高,而形成对比的是上了年纪的人,学习力、理解力都随着年龄日趋下降、文化素质由于条件的限制整体水平相对来说是低的。

这点我深有体会,尤其是在和我奶奶看电视剧的时候。

03

我奶奶还算是比较能接受新知的老人,她想学也因此学会了微信的基本聊天视频、会看朋友圈、看公众号里的文章,并且将文章里喜欢的内容记录下来,电视剧我看什么她看什么,但一个真实且严重的问题存在:他们的理解力确实下降了。相当一些我看的电视剧情节他们是看不懂的,他们会问怎么回事,手机里的段视频也很难快速捕捉到笑点。

他们确实慢下来了,但并不是所有的他们都被“年代圈”所套住,观念有些一时难以改变,那是他们一辈子的价值观啊,这个时候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让先前几十年建立起来的概念崩塌可不比一场大病带来的后果小。

但是科技他们还是可以跟上一部分的,要靠年轻人了。

代沟并不可怕,无非是交流和观念的问题。

可怕的是被抛弃。

被抛弃到时代的边缘的他们不懂儿女们的快乐生活,闭塞着等待着死神最终把他们接走。有些老人一个人生活惯了,早已不在意这些了,那在意的这些人呢?而我们年轻人是不是更应该主动把他们拉到当今这个“年代圈”一起享乐呢?

他们会很快乐的,像我奶奶学会了一项又一项技能以后满脸喜悦,邻居大妈向我请教手机的用法学会之后的感动,我年老的姥爷用全民k歌展示着他吹口琴的作品......

那么一直追求时尚潮流的年轻人也是否应该去与上个“年代圈”靠一下呢,没有内涵的潮流时尚扮酷是粗俗的。更新自己的认知去接纳父辈的岁月精华,不要提早进入那个像“老顽固”一样的生活,这不只是年纪的变老,还有坚持自己“年代圈”的控制。

年轻的时候,想做个“‘安静’的美少女或者美男子”,这样就可以把老了以后的目标定为一个“开放温和的老奶奶或者老爷爷”。

那些不同的“年代圈”需要渐渐融合而常有交集了。


一篇存货

相关文章

  • 那个桎梏我们的、所谓的"年代圈"

    文/大李 01 我从北京站转车回家,火车上找座位的时候她在旁边与我同席,向列车长问着有没有卧铺票,结果令她失望地叹...

  • 那个年代的我们

    那年我们的青春年华遇到非主流。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化,我们正好赶上非主流黄头发,爆炸头,牛仔裤大铁链腰...

  • 《我们那个年代》

    《我们那个年代》 五六七〇哥, 长在平民窝。 生在土炕上, 用的接生婆。 吃的是母乳, 牛奶没见过。 席子炕上铺,...

  • 我们那个年代

    我们出生在解放后,五十年代初期,正逢国家经济,文化,物资最最匮乏的时侯。 记得那时侯小学语文课本里,有四个国宝宝即...

  • 我们那个年代

    我们那个年代,是讲究爱情的 我们可以为一个不经意,便去喜欢上了对方 或是一次邂逅,一个偶遇,或是男孩那球场上的风姿...

  • 我们那个年代

    70、80后们,你们还记得小学读的书吗?小时候看的小人书吗?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我们的读物没有现在的这么丰富,没有现...

  • 我们那个年代

    大侄女写作业犯困,来找我和儿子玩,驱散困意,儿子在一旁玩玩具,我们两个开始闲聊,不知何时我感慨起现在大侄女学生时代...

  • 我们那个年代的青春

    我: “师傅,你这安全带坏了吗?” 司机: “你找错了,我这安全带是一夫一妻制的” 我: “哈哈哈” 司机: “...

  • 我们那个年代的青春

    我: “师傅,你这安全带坏了吗?” 司机: “你找错了,我这安全带是一夫一妻制的” 我: “哈哈哈” 司机: “...

  • 我们那个年代的婚姻

    在任何时代,婚姻形态的变迁是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并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七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个桎梏我们的、所谓的"年代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wsp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