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五章是按照天下大势对战国历史进行了梳理,然而我很少提到每一件事的参与者,也就是说个人的努力在历史的进程之下是极其渺小的,其原因是我默认了一个逻辑上的基本假设,即所有人做出的选择在博弈中构成了纳什均衡。
什么是纳什均衡?我们知道在一场博弈中每个局中人都可以做出决策,所有人的决策就构成了一个决策集,而如果存在这样一个决策集,使得任意的一个局中人单独改变其决策后不会增加其收益,那么这个决策集就是一个纳什均衡。而囚徒困境就是纳什均衡的一种,人们最后没有选择看上去最有利的决策,然而这种选择确实是纳什均衡。
下面都是一些战国中无处不在的囚徒困境:
背景:周烈王五年,魏武侯死了,在没有钦定继承人的情况下魏罃与公子缓争位,魏国内乱。内乱的结果是公子缓失败跑到了赵国。两年之后韩赵伐魏,刚内乱完的魏国肯定是挡不住的,在魏国都城大梁即将被攻破时,赵成侯和韩懿侯对魏国后事的处理意见不同。赵成侯和公子缓达成了某些交易,因此他要杀掉魏罃立公子缓为魏侯,而韩懿侯直接建议把魏国一分为二让这两位公子分别即位。最后的结果是韩赵撤军,赵成侯班师时还顺便把公子缓当弃子扔掉了。
一个主观直觉就是,两国废了那么大力气就快攻破大梁,然后忽然就撤退了,非常诡异,因为攻破大梁的好处一定比撤军高。然而这就是一个囚徒困境问题,我们把赵韩决策收益矩阵列出来就可以发现:
赵 进攻 | 赵 撤退 | |
---|---|---|
韩 进攻 | 大梁城破 | 韩魏相攻,赵可渔翁得利 |
韩 撤退 | 赵魏相攻,韩可渔翁得利 | 两国付出战争成本,没有任何收益 |
如果韩选择进攻,那么赵可以选择撤退或者进攻,显然撤退能捞到的好处(坐收渔利)比一起进攻多,所以赵会选择撤退,如果韩选择撤退,那么赵也一定会撤退,因为撤退付出的战争成本比被坐收渔利要划得来,因此韩无论选择什么决策,赵一定会撤退,对于韩同样如此,因此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是(撤退,撤退)。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合纵连横中,合纵总是失败(注意,我这里说的失败是指无论输赢合纵军总是作鸟兽散),因为其余诸侯无论选择进攻和还是选择撤退,选择撤退都是最有利的,因此合纵的纳什均衡是诸侯军全部选择撤退。例如五国伐齐时,乐毅率领的燕军在齐地一路往前推,然而其余四国在第一战以后就撤军去兼并小国土地了(秦伐三晋,三晋回防&瓜分宋国)。
战国里还经常出现新主一立老臣立刻被杀/逼走,而且能力越强的臣子越是遭受这种待遇,现在我们俗称‘一朝天子一朝臣’,或者说功高盖主,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反正都是一个道理,继续拿乐毅举例,乐毅伐齐取五十余城,立下不世之功,而在他背后支持的就是燕昭王,当乐毅即将把最后两座城打下来时昭王去世,燕惠王在齐将田单的反间计下立刻换帅,伐齐失败。
对于乐毅这种把一个强国打残的臣子,一定是属于功高盖主的典型,对于田单的反间计,无论乐毅怎么做,燕惠王一定要换人,因为不换人,伐齐成功以后乐毅便可能取而代之,功臣上位在战国时代屡见不鲜,如果换人,伐齐失败,但王位还能保住,所以燕惠王一定会换人。乐毅则一定选择跑路,因为不跑即死,跑了就活,最后纳什均衡就是(燕惠王 换人,乐毅 跑路)。而秦灭赵时的李牧就没那么高的觉悟,赵王阵前换帅,李牧抗命,于是被杀,这种‘觉悟太低’的人在历史中太少了,但他们也在血淋淋的史实中点滴出了人性的光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