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是指向复杂现实问题的,是综合性表现,体现了情境式的学习,也凸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原点所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一般说来,知识是有系统的,但学科与教材里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是数百年来人们认知的结果,是专家型知识。要将学科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就需要在教学中对知识进行“解码”,重建知识产生的情境,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建立对知识的结构化认知。知识能否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品格和核心素养,关键取决于知识学习的质量,包括知识学习的过程质量(如何学习)和知识学习的结果质量(学到了什么)。这意味着强调核心素养的实质是强调学生学习的内涵、品质和深度。
语文教育不是将知识作为重点,而是借助知识,使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反映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知识是载体,需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行为,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帮助学生完成真实情境中的语言任务。
教与学是一体化的,教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约翰.哈蒂教授的《可见的学习》一书,致力于阐述教师如何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他指出:“教师要看得见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所产生的影响;为此,教师要成为自己教学的学习者,而学生要成为自己学习的教学者。所谓'可见',简言之,就是教学者及学习者要知道自己的影响,这才是有效的教与有效的学之本源。”
过去,以内容导向的教学设计,多指向学生的听讲与“思考”,而语文学习是实践中的学习,教学设计要以终点为起点,同时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化,让学习成为一种参与。我们的课堂在逻辑上应该从想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导出,而不是从我们所擅长的教法、教材和活动导出,教学设计应先将学生置于解决任务的情境中,即:
1.素养目标: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怎样将课程的目标、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转化为单元的目标、课堂的目标?
2.任务情境:为了衡量学生的素养达成情况,需要创设什么样的任务情境去引发学生的言语实践行为?
3.学习成果与表现:学生留下什么样的学习成果与言语实践表现记录,才能证明他达到了这一目标?
4.学生学习:为学生设计什么样的语文学习活动去落实任务情境、达成目标?如何把握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的关系、学习活动的规定性与开放性的关系?
5.学习资源:用哪些文选的阅读和拓展资源的学习,能支持和配合学生的学习活动?
6.文本问题:针对这些文本与学习资源,需要解决哪些问题?(19.03.14《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