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谈“论语”

谈“论语”

作者: 欧皇seif | 来源:发表于2020-03-12 01:23 被阅读0次

    一直以来我的心中有许多疑惑,诸如:读书有意义吗?在某些时候,我该静默不语还是滔滔不绝?古人的智慧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该怎样教育后代?我本身感到的孤独究竟是为什么,而我应该怎么做?等等等等。这些疑惑不出现则已,出现了变让我心乱如麻,非得弄清楚不可。为此我囫囵吞枣地看了许多一看名字就知道很有销量的书,现在看完《论语别裁》再回过头去看,总感觉它们所述的内容只是在事物表现上游走,而没有深入核心。有的深入核心,却没有切切实实地给人以转变的方法,让人感觉只像是空中楼阁,虽然很美好,但你却摸不到!

    《论语》这本书我们从小就知道,也知道它的解释是多么的干燥无趣,有时更会让人感觉前后逻辑不通,以为说这话的人是语无伦次,反复无常。以次类比,我们想,国学?呵,国学怕都是给那些书呆子们看的吧!是用来洗脑的封建劣根吧!所谓的圣人之言那只是一个精神囚笼,想困住我那是绝对不可能!

    看完了《论语别裁》,这别样的、新颖的解释,我懂了。或许只有这看透人的私欲、本质,知道如何疏通自己,也知道如何疏通别人;知道如何与人相处,让自己安宁,让他人安宁,也让社会安宁的;知道如何为人、为学、为政的人,才能叫做圣人吧。学习圣人的心得,可能真能让我们更有修养,更释怀,更坦然。更加处变不惊、胸有成竹。

    首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我们可能都耳熟能详了,听起来感觉没什么意思,有什么好学的?而南师的讲解让人耳目一新:“学”的意思不是“学习”,而是“学问”。学问是什么?人的见识、知识、口才、修养等等都是学问,而学问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习”之,即见习、体验,知道我怎么做错了,它应该怎么做,慢慢的就真的知道该怎么做了,也就有了“学问”。至于见识、口才、修养等等也都一样,观过而知仁,看出错误才知道该怎样更正,而后逐渐改变它。后一句解释则是说:我们的朋友可能很多,可是真心实意待我们好,真真切切懂我们的,又有几个?所以说知己难求。而此时有一知己从远方来找我们,这难道不是“不亦说乎”?至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意思,我有了自己的理解:身边人不懂我们,很正常,人和人之间注定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要坚持自己,不要被别人左右,你才能真正得做成你自己!而且在后面第十四篇孔夫子还说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要担心别人不懂你,而要内省自己是否真的能够做到,做好。所以别人不理解我们时,我们不要伤心,不要气馁。内省自己,如果自认为自己能做到,有能力,就够了!

    在第十九篇,孔夫子提到了“洒扫、应对、进退”,这是古人一直以来的教育方式。“洒扫”即扫地,劳务。在我理解,小孩小时候被家长灌输“你好好学习,地不用你扫,碗不用你刷,学习拿高分就行了”的思想,易使小孩难以产生责任意识、自我意识,致使小孩后来出现人格意识和动手能力与年龄极不匹配的现象。至于“应对”则是说话方式,要尊卑有序、谦卑对人。说话要符合自己身份,譬如“贵姓、府上、贵庚、寒舍”等的运用,不可用错、用反了。同时也要注意他人感受,避免失言、失人、僭越无礼。在此我又发现孔夫子所谓的“礼”似乎并非坚硬冰冷的等级制度,而是我们对人对事谦恭有礼的行事准则和方法,以及在此之上形成的社会“各得其所”的一种契约。而“进退”则是教导小孩什么事可以做,该怎么做;什么东西可以拿,该怎么拿。譬如,我们在和人说话时,若有第三者的介入,切不可忘掉前者,使其受冷落;在得到别人的恩惠时,要知道他是为什么而给我们的,若是因为我们的朋友或亲人的关系而施恩,要得到朋友或亲人的许可才可获取恩惠……由此推广,可让孩子养成顾及别人感受的思想和习惯,更容易适应“人情世故”实质的社会环境。

    孔夫子教导我们要做到“仁”。“仁”是什么意思呢?“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也就是说,当我们无法理解“仁”的要义的时候,就把“忠”和“恕”作为跳板来理解吧:“忠”即真诚,尽心。我们要做到“言忠信,行笃敬”,即做人要尽心、真诚,做事要忠厚、诚敬。“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话,也就是我想要的东西,我知道别人也想要;我不想要的东西,我知道别人也不想要。正所谓“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就是“恕”道了。总之,宽厚为本,忠信为义,便是“仁”的要求。

    生活中,我们总会以错误的方式给别人提建议。其结果收效甚微,却反而让我们与他人之间产生隔阂,得不偿失。对此,夫子也有教导:“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即不要总是对朋友提建议、轻议他人,轻则引起他人的厌烦,重则受到他人的羞辱;我们有好的建议可以用适当的方法,巧妙的告诫朋友,如果朋友不听劝则不强求,让他们做自己就好了!我们则“勿自辱焉”!

    再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们在学习和做事时有个宏观角度是很好的,这样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个阶段该做什么,可以更准确高效地完成目标。但夫子说,有时我们不应从宏观层面看问题,不用把问题看得太过明白,因为这样恰恰容易使我们受其影响。例如,在学习时,我们只要知道拼命学习就行了,若是受到诸如心理学、概率论的影响,边学边关注自己的心理活动和成功的概率,则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意志,进而影响事情的结果。在其他活动诸如跑步、看书时也一样,我们只想着做就行了,不要边做边分析自己的心理、达到的阶段以及其他因素,这样会干扰我们的决心。

    亦如“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就是说,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对于礼仪、规矩不太追求,他们的生活重在质朴、宽厚;而现在的人,表面很注重礼仪、形式,但其实华而不实,只是争名夺利的依仗、一种权术的手段而已。如果要让我来选择,我宁愿生活在古时人们宽仁忠厚的时候。我想,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才算是看破了人的本质,才算是贤人、圣人吧?同时,我们也知道了,孔夫子的“礼”不是一种拘于形式的硬性规则,而是由内而外、由心而发的“仁”道啊!

    除了以上,夫子还有许多如:“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的思想心得,每句话都能让我们作为行为准则,受用终生……

    南师对于《论语》的讲解令人信服,也让人神往。可是,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是无法真的理解《论语》里的许多内容的,更遑论推崇呢?哎,如果我们每人都以《论语》为立身之本,修身养性,那样的世界虽然是乌托邦,可真的很让人向往啊!

    从前我只是一个见识短浅、无知无畏的毛头小子,认为自己很聪慧,注定不平凡。渐渐的我才知道世界何其大,天才何其多,而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很渺小。慢慢的,我心里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但身边少有人为我解惑,我只能求助于图书。而本书《论语别裁》是为我解惑最成体系、最深刻的,感谢夫子,感谢南师!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论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wwlj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