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樊登读书的伊姿,这是我的每天一篇文章之第325天,学习《论语》第一天。
如何“做人”是个哲学问题,不知你是否深度思考过?
最近我在思考:我们为什么遇事会慌,为什么会焦虑,为什么会有选择困难?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心性不够强大!
再向下探究,可能是最底层关于如何“做人”的原则不清晰,就是说,可能我们并有没有想好,这一生到底要做怎样的人?依照什么样的标准?在工作,感情,家庭上,对待父母,伴侣,子女,领导,下属时到底什么是底线?
正是因为没有想清楚,遇事的时候才会有纠结,内心才会有疑惑,长此以往,人生就混沌了。。。。。。
想清楚这一点,找到了原因,需要做的是加强基本功,修身从“学做人‘开始,记得樊登老师在中央电视台百无聊赖的时候,就是从学习《论语》开始的,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所以从今天开始,我开始学习《论语》,摘抄和分析一些经典语录,从孔子的思想中不断寻找自己做人的准则,学而后安,安而后定,定才能过好此生。
《论语》第一章“学而第一”开篇最著名的一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后经常实践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我们在小学就学过这句话,但那时并没有什么深刻的体悟,现在国际流行的学习方法,刻意联系其实也是同一个道理,学习后需要经常练习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高兴会产生心流的感觉,心身愉悦事半功倍,成功往往就是在这点滴之中。
南怀瑾先生提出了全新的解释:做学问要随时随地的见习,随时随地的反省,随时随地的有所体验,自然会有会心的兴趣,就会感到高兴,慢慢就会有人知道你的学问,这个人在远方,这个远不一定是空间地区远,还可能是时间上的远,但是做学问的人如果一辈子也没人了解,也不会生气,因为在遥远的未来终会有人懂得自己,那个人就是自己“远方的朋友”。
这三句你可以连贯起来理解,也可以一句一句去理解,但无论你怎样理解,学习,朋友,情绪都是我们喜悦的来源,记得去寻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