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几个同事自己的故事,很有感触。
事例一:我男朋友,因为他姨妈家的妹妹今年填志愿的事很上心,那天晚上大概9点多了,他叹口气说,他要给他妹妹打电话还没打,我问他什么事,他说还不是因为填志愿的事。
这让我不赞同,我说这件事首先是她自己要做主的,其次她父母也会辅助帮助她,而你作为表哥(外人)其实不用这么太主动去做什么,反而可能给她带来无形的压力或者负担,可他的理由是说因为他在上高中时候在他姨家住过,他姨对他很照顾,现在他姨因为这件事咨询他,所以我理解他的意思应该也是报答她吧。
我说能帮忙的要帮忙,你若要想报答姨妈的恩情以后有的是机会,再说了太上心孩子填志愿的事这并不是一种报答,反而会给你妹妹一种压力,其实她自己会有自己的想法。
因为在前一段时间成绩刚出来的时候,我男朋友熬夜到凌晨两点半,加上第二天一上午没去公司,上班帮她整理了几所学校的详细资料,我是后来才知道这份资料是他做的,资料做的很好,只是我觉得这样的事应该她自己做,自己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未来的路如何走,怎么走,只有她自己真正想好了,她才会认真去对待。
事例二:今年儿子高考,分数还不错。儿子的奶奶强势的说,不许报外地学校,只许在北京上学。
过来人跟儿子说,别浪费了你的分,选个好一些的985,211。
可是在初中高中就立志学生物生态的儿子,不听劝,他本来就在初高中阶段考过两次全国生物竞赛的省二成绩。现在也执意只选自己想学的专业,不管在北京还是在外地。
他很明确的知道,自己不适合的专业,绝不会为了学校很有名气,就勉强选择。
老师都说,像我儿子这样目标明确不听劝的高三孩子凤毛麟角。我婆婆也让我劝劝孩子千万别报外地志愿。
但我很明白,儿子只是借我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他是独立的个体,他有权利选择任何他想选择的专业。我要努力给予孩子尽可能宽广的生命自由度。
事例三:30年前我高考填志愿,我妈叫我填师范,我说我宁愿去死,我也不学师范。
当时只想学医,于是填了好几所医学院,最后用动物医学做了保底,那时就是想,不能当医生就当兽医 。
结果如愿以偿读了医学院,当医生很苦,但是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就不觉得苦了。
一转眼就快退休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对师范的抵触的确非常强烈,幸好我妈没有硬逼我。30年后的今天,这样的抵触才稍微减退了一点。
所以,我能理解孩子的选择,尊重她的想法,毕竟以后的路是她自己走。父母应该慢慢退出孩子的生活。
事例四:去年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力排众议,让孩子选择了自己想学的专业,虽然远离一直生活的城市,但看着她开心我也很开心。
虽说志愿是孩子的事情,但是,有些父母总是会为了孩子好而替孩子做选择。可是当自己做了父母之后,觉得孩子的选择父母也要学会尊重。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兜底人,兜底能力决定孩子人生的自由程度。
父母是过来人可以让孩子少走弯路,可以给孩子提供参考,但最终由孩子选择。
跟孩子商量,尊重孩子的爱好,最后由孩子自己决定。
其实报志愿也是家庭的事,但要分工明确。用马车做喻,孩子是驾马车的,父母是推车的。车走向那里由孩子定,父母只是帮助他更快更轻松的走向那个方向。
其实说易行难,家长怕孩子犯错,怕孩子走弯路。尤其是这种人生大的转弯处。但什么是捷径呢?
我倒是觉得,捷径走多了,可能孩子就不会走普通的路了。允许孩子试错吧。就算是这样重要的时候。
武志红曾说:躯体化是中国人最严重的心理防御机制。
也就是说:“我有一种情绪,一种想法,在心理层面不能用语言表达,用身体不好来表达……”要禁止用躯体化不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在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孩子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做选择的时候,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尊重孩子自己的意志,这样一来,这才是孩子的人生。
也许在这个选择过程中,他会有许多错误的选择,有一些选择让他付出代价很大,让他感觉很痛苦。
但是他会深深地感受到:他充分地活过,他痛快淋漓地活过。
而且他最终会有这么一种感觉:他的精神生命非常饱满,非常的强大,非常的有力量。
这才是活着的感觉。
家长在孩子重要的人生选择中,如果总是武断地强势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和选择做决定,那么,你就是在扼杀孩子的精神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