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与人谈经论道时往往都会被提醒不要走极端,要讲究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庸,也是我近年来听到的较多的词汇,也一直对中庸的智慧心生向往(不知道一味的推崇中庸之道,算不算是有违中庸之道),但转念又像偏激这个带有贬义意味的词就那么不可取嘛?
让我产生这个思考的原因并非这个问题本身,而是在我对法律、道德和社会秩序平衡思考后得到的收获。
作为一个还带有叛逆性格的少年,对世俗一切的陈规都多少抱有不屑的态度,特别是老一辈传承下来道德的束缚。在互联网信息高速发达的如今,道德也随着传播通道越来越便捷,而产生有违本质的道德绑架,甚至左右了法律的判断,这更是让我对这种变质的道德心生不满。
之前我就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说的就是,法律是为了维护社会效率,而非为了满足人们的道德优劣。简单的说,我认为法律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饼做大,其次才是如何分配的问题,而道德舒服让这个优先级颠倒,甚至根本不在意前者,而把如何分饼变成了充分必要条件。
“不患寡,患不均”这已经成了每个高昂道德人们的心声,嚷嚷着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却从来不言即便如此穷人的生活也是越来越好,而这个促成这个结果的便是越来越富的富人;嚷嚷着贪官污吏、为富不仁,却不言及时如此中国也在高速的发展而这不过其代价之一,却不知治国也如同治病得慢慢来不然就会烙下病根。也正是这种心态让人们过于关注买苹果花掉的2块钱,忘记了苹果的甘甜。
加上这林林总总让我更对道德厌恶,甚至说认为道德是过去法律不完善社会不稳定出来的代偿品,如今却十分拖累整个社会的进步。回头看,当时我确实走在了一条极端的路上面,看不尽一切道德的约束称之为绑架。但也是如此,我才能更清楚这个社会的需求,和在这个逻辑上建立的制度。
也是如此,我开始接纳更过关于道德的说辞。比如这是一种制约,可能有时候让人听得难受,可能往往都不对但至少不会做错;比如这是新时代必须面对的过渡期,道德自身会演变的贴近如今社会;比如,这是成本最小让每个国人都在一定程度理解法律,不让国家人民脱节的方法………
在一条路上先看尽风景,然后回首看另一条路,才清楚原来两条路和在一起才是真正的风景。如果一开始我就想着中庸之道,可能就是在此案望彼岸两头不靠岸,哪一处的风景都不请匆匆的走过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