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1、现代教育对“整体的人”支离:个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方式,要求学校课程能为其提供整体的内容和时空,然而传统课程的诸多举措却忽略乃至销毁了儿童的整体性。课程作为抽象的知识类型,以 符号的平面化,遮蔽了文化的精神含义。机械的、单向灌输式的文化传递方式对学校课程的精神内涵的失落无疑是雪上加霜。
2、 “ 整体的人”的发展内涵: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曾经忠告人们:“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只有当知识学习与学生的经验融合在一起。知识才能与个体发生意义关系,对个体生命的建构发挥作用。杜威说:“只有当相继出现的经验,彼此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存在充分完整的人格,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的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感悟:现在基础教育课程过度关注学生升学,而忽视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迫使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我们教育人确实应该努力让学生成为一个整体的人。
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1、现象学大师埃德蒙德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被遗忘了的意义的基础。”在他看来,“生活世界”是“直觉地被给与的”、“前科学的、直观的”,“可经验的”人之存在的领域,是一个有人参与其中、保持着目的、意义和价值的世界。
2、生活意义的失落:一方面强调课程内容来自学生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热衷于表达自己的具体经验时,教师却往往对这些经验不屑一顾,甚至压制它们,这种自相矛盾,正是教育的一块儿心病。
感悟:应该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关注学生的生活感受,而不是只是积累知识。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选择学生能够终身必备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将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
三、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
1、知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基础。因此,把握体现当今时代精神的知识观是建构新的教学和学习理论的前提。
2、“个人知识”的缺席,罗素所言:“就整个社会所收集的知识总量来说社会的知识,包括百科全书的全部内容和学术团体汇报的全部文献,但是关于构成个体生活的特殊色调和纹理的那些温暖而亲切的事物,它却一无所知。”
感悟:由传统的教学理念的支配下教学始终是单向的向学生灌输明示的知识,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始终无法将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理智力量,因此也无法从根本上对知识给与发现与创新。
四、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1、学校个性的缺失:现实的学校教育只是老师讲学生听而不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沟通合作。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容器。学生每日往返于家庭与学校两点之间,学校俨然成为了“文化的孤岛”。创造学校自身特色文化的势头薄弱,学校文化缺乏生活化、社会化意义,这些问题导致了“学校文化”的贫困也导致了学校个性的缺失。
2、学校文化既有显性的文化,诸如教育目标和课程,也有来自教育作用的潜在文化,诸如学生的交友关系、师生的信赖关系、学校与班级的氛围等对于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及“隐性课程”对于学生发展的作用。
感悟:学校文化的力量非常强大,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行为和学校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