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心的成长来自于另一颗心的滋养”。
我感觉女儿的心感受到来自爸爸妈妈两颗心的滋养了。
早上醒来,接到女儿电话,她说看前天爸爸给她打电话,没有及时回复。今天休息好了,给我们打一个电话。
老公打电话,说看到个啥新闻,我说你内心有担心吧,孩子安排好了就会给我们打电话的。
女儿去纽约跨年,给我们各发了一个红包。
自己按照国内的时间,该要红包要红包,而且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
女儿说,春节的时候,还期望我们发一个大红包给她,19岁了还是想要红包。
我说,只要没有结婚,就是孩子。过年父母就发红包。
女儿说这话说的好。
听出来女儿很高兴。
曾经的我脑袋里装的就是“18岁你要独立呀……”这些挂在嘴边的话,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结果就是不讨女儿欢喜,不是一顿呛就是挂断电话。
用注重当下目标的解读,当下亲子关系都没有做好,谈什么长远“为你好”。所谓的“为你好”也是自己一厢情愿认为“为你好”吧。
女儿打电话,退行到孩子,期望她的撒娇被看见被接住。我们父母说的道理她心里也明白。
发给我们大红包,一转身支付包的亲情卡了又刷了几百。
我跟老公说这不就是孩子喜欢玩的游戏么?孩子喜欢玩,我们就陪着玩。
女儿说朋友圈里是同学世界各地的旅行照片,有一个女生与朋友开车环游某地,她也期望自己一天可以那样,问我们可以资助她么?
资助是肯定的,但是借款,等毕业了她得资助我们两个去旅行。
说说笑笑,女儿开心地同意了这个提议。
我终于明白了当初问老师究竟给孩子多少数目的零花钱答案,老师说具体多少数目不重要,重要的孩子需要多少?
过去一年我们没有在零花钱上纠结了,女儿好像也没有多要钱,这个奇妙的改变就是在推推搡搡说说笑笑的亲子互动关系中迎刃而解了。
女儿不仅安排好自己的出行,也知道及时回复我们信息。
孩子从来不会打着“为父母”好的旗号,要求父母如何如何,像谁家谁家爸爸妈妈那样厉害;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为什么总是喜欢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呢?
我的体会就是自身无能感或无力感的投射吧。
当我们聚焦自己,活好自己,调整好自我认知后,自己高兴了,孩子也会高兴起来。
老公说要向女儿学习,该见识时候要去多见识。而自己年轻时候没有条件去见识,现在有条件了,又放不下。就像一头老黄牛,只知道低头耕地,忘了抬头看风景。
期待老黄牛与小猴子一起高兴的时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