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隐喻
我在上篇杂谈中提到过,很多时候顾问好比体组织入侵者,不管这个比喻好与坏,但我喜欢这样的“隐喻” ,所以我在很多时候都愿意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我的想法,比如我还利用过武功的“招式”与“心法”来比喻实践框架与理念。
之前曾听圈子里的一个牛人说过:“我们处在一个概念的时代”,我深以为然。我们身边充斥着无数概念,永无止境。也许我们真的理解了某些事,也许我们在更多事情上还背负着“知识的诅咒”而不自知。
就我个人而言,很多事情没有对与错,一个概念放在不同的空间环境里可能会有截然相反的结果。但我不是哲学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思考者,说出来只是想表达我的理解,我并不在乎它到底在多少维空间里是对的或是错的。
所以,当我面对这个概念的世界时,我更在乎对这件事情是否有更真实的感受,我更在乎对这件事情是否有更立体的理解。我觉得更容易理解一件事情,最直接的方法是接受某种隐喻,这可以使我更容易在脑海里构建立体的形象,同时也可以让我与更多人产生共鸣,而不是掉入无休止的“逻辑思维”中。
关于思维
说到思维,其实“思维”的历史更有趣。我是纯粹的IT人,如果说我16岁以前都沉浸在小说世界中的话,那么16岁以后我就一直都浸泡在IT的世界里。所以我所说的历史其实也都是和IT相关的,而我要说的则聚焦在软件世界里。
关于软件的思维,在我脑海里可以划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面向任务的思维”。这是近200年的时间里都处在流行期的。它注重任务、设备、人员、组织结构,主要特点是将工作任务解、指派人员分头去完成。这种思维主要影响了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及工作效率。最早教软件工程实践的老师们大都是这种思维的布道者。
第二阶段,叫“面向过程的思维”。这是近15年的时间里开始流行的。它注重总体目标、各部分间协调性、一致性。主要特点是消除了各部分工作间的冲突、提高了总体效率,有效利于达到总体目标。这种思维影响了企业的全部活动。做CMMI的兄弟姐妹们大都应该是这种思维的传教士。:)
第三阶段,叫“面向(复杂)系统的思维”。这是近几年的时间里开始流行的。它认为研究对象具有复杂性,并具有揭示复杂系统内部和外部相互作用的特点。这种思维的影响不仅仅在企业应用层面上,对更本质的思维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揭示了简单因果还原的局限性,揭示了客观世界的层级结构,还揭示了不确定性对于世界的建设性作用。搞敏捷的兄弟姐妹们大都是这种思维的实践者。
有趣的是,敏捷思维在某个角度上恰好为搞互联网创业的人提供了一个心理支撑,即不确定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