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苏轼的凄凉

苏轼的凄凉

作者: 37f656f2331b | 来源:发表于2020-12-31 11:51 被阅读0次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酒并非好酒,常因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多被云层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开篇苏轼便感慨人间过往如大梦一场,虽说,苏轼诗词中大多展现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但是,从没有一首词比这《西江月》更加直白。时至今日,“人生如梦”一词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文学作品中,然而,又有几人能深切体悟到如真如幻的人生?

    因此,这“大梦”究竟是无病呻吟,还是发自真心,单从诗词中我们是揣摩不到的,还得结合苏东坡的人生际遇来看。

    所谓“世事”,指代的东西未必很宽泛,在笔者理解中,多半是苏东坡被卷入乌台诗案一事。被贬之前,苏轼虽不至于位极人臣,但好歹算是跻身政坛,胸中抱负得以起草。然而,朝夕之间他便失去了一切,流落黄州。若没有大起大落的经历,是很难理解苏轼之困顿的。

    为了排遣,苏轼不得不寄希望于“超脱”,忘记现实中的得失荣辱,追求一种超脱物外的客观平衡。因此,苏轼的“人生如梦”,我们可以将之理解成心理安慰。毕竟,人生在世,在入世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超脱”,所谓“如梦”不过是一种精神追求罢了。

    是以,苏轼的“如梦”并非无病呻吟,而是他创造出的心灵乌托邦。

    “人生几度新凉”,在某些版本中,“新凉”又作“秋凉”。但笔者认为,“新凉”的意境比“秋凉”更高一筹。所谓“新凉”,是有一度秋天来临,突出的是循环往复之“新”。反观“秋凉”,突出的则是“凉”。若是乍到的凉,绝对不值得诗人悲秋。

    正因为“新凉”是无休无止的,时间反复摧残着人有限的精力和生命,才会唤起苏东坡内心深处的惜时之情。而且,结合现实情况来看,苏轼被贬已不止一次,对于他来说人生的又一个秋天来临了。然而,在他有限的生命中,还能承受几个秋天呢?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理解这两句时,我们不妨将自己代入到一个场景里:在清冷的秋夜里,微凉的秋风卷走了院子里的落叶,秋叶扫过长廊发出淅淅索索的声响。一个满面愁容的中年人取出铜镜,看到镜中人的两鬓已挂满秋霜。

    继续往下读,苏轼的牢骚便跃然于纸上了。“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酒水卖得便宜,为何没有客人上门?还不是因为人比酒更贱。所谓“月明”,说的就是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这群人在朝堂上根本没有话语权,往往被小人构陷栽赃,是为“云妨”。

    其实,“客少”还有另一层意思,当时的苏轼已成为罪人,其处境十分堪忧,或是苏轼不想牵连友人,或是友人不愿登门,所以,苏家才会门庭冷落。是怎样的情况,能让诗人在秋夜里写出如此萧索之词呢?苏轼创作时一定是孤单寂寞的,满腔愤恨无处抒发的情况下,他只能与明月“对影成三人”。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笔者个人认为,“中秋谁与共孤光”实属点睛之笔。中秋是什么日子呢?在中华文明传统中,这是举家团圆的日子,然而在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里,苏轼只能一人一月一杯一庭院,在孤单之中凄凉地度过。至于“北望”,《古今词话》将之理解为“一日不负朝廷,其怀君之心,末句可见矣”。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且看这首诗下的注释“寄子由”,可见,苏轼写这首词是送给苏辙的。苏东坡晚年从政坛跌落,地位不复从前,亦见识了人情冷暖,或多或少看破了世态炎凉。虽说苏轼以“人生如梦”来派遣忧愁,但从全文的格调和意境来看,所谓“人生如梦”仍是不奏效的心理安慰罢了。在万家灯火中,苏轼形单影只地独酌,他只能回忆人间最美好的东西,那就是与子由的手足真情。

    如果,不是苏轼处境尴尬,如果,不是流落黄州,恐怕此时此刻兄弟二人正聚在一起赏月团圆。然而,现实情况是苏轼只能一个人对月独饮,看着北方望眼欲穿,借明月寄托自己对兄弟的相思之情。一夜宿醉之后,明天又要面对现实之中各式各样的困苦和挫折,所以,此时的苏轼已迷茫到不知当梦当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轼的凄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xkm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