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关于北欧的家居设计,决定再精读一下这本《图解欧洲建筑艺术风格》。有机会去旅行总是可以接触到各种建筑,特别是欧洲的建筑,许多文化遗产深藏其中,有时候看懂一座建筑,就是了解了一段历史,建筑语汇表达的是艺术审美以及背后的思想。
我们比较熟悉的四种建筑风格主要对应的是四个时期:罗马时期,歌特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事实上直到文艺复兴才真正出现建筑师这个行业。最初造房子的是泥瓦匠和画匠,而且后来的哥特式建筑和巴洛克建筑也未必是我们熟悉印象中的浪漫和精美,在这本书中都做了详细解读。
罗马式风格始创于8世纪,11~13世纪开始流行。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地域环境的影响,建筑在不同的地域也呈现出了多样性的风格,有各种流派。不过辨别罗马式建筑最简单的方法可以记住四点:首先罗马式建筑多半都是教堂,其次罗马式建筑的设计和建造都以拱顶为主,第三是这样的建筑物一般都巨大繁复,强调光线的明暗对比。最后这罗马式建筑中,绘画,雕塑和镶嵌等艺术只能作为臣属地位,只有建筑本身才是主导。
各种各样拱顶的设计是罗马式建筑中最富有挑战的技术难点,不过当时的建筑师已经有了很高超的水平,甚至有些好的教堂,人们至今无法解开它的建造之谜。最近一直在想,为什么看起来科技发展,文明进步,但现代人很多方面都不如祖先?而且那些值得珍视的宝藏正在慢慢消亡。仔细读了罗马建筑师工作的流程,有些明白为什么会诞生那些伟大建筑啦。
记得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中写过一个“三个石匠”的故事:一座教堂请来三个石匠干活。有人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石匠说:“我在混口饭吃。”第二个石匠一边敲打石块一边说:“我在做世界上最好的石匠活。”第三个石匠带着想象的光辉,仰望天空空说:“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同样的工作,因为不同的心态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在建造修道院时,修士的规则视所有装饰为禁忌,但现在看罗马式教堂里的那些石刻细节都很值得玩味,许多是不可多得的点睛之笔。
在罗马建筑中还有无处不在的三个特点:第一是有一个方柱的轮替,就是粗的方柱与细的方柱,或者方柱与圆柱之间相互变更的设计风格。虽然在建筑上这并没有太大必要,但是却符合了人们对建筑韵律感的偏好,难怪人们把建筑称为流动的音乐。第二个特点是教堂下通常有一个地下室,那是用来储存珠宝与圣物的地方。最后一个特点就是圆教堂,这是为了崇拜救世主而建的,因为耶路撒冷原来的受难教堂就是圆顶。罗马时期的建筑跟信仰有着极大的关系,也为日后的建筑发展奠定了基础。(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