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就是不断地通过行为去满足需求的过程。
从基因的角度看,需求满足就可以实现基因生存与繁衍的目的;从人类主体的角度看,需求满足可以给我们带来各种正向体验,或消除负向体验。
比如进食可以产生满足感,并减少饥饿感;性爱可以增加快感;庇护所可以增加安全感,消除焦虑感;满足审美需求可以带来愉悦感,减少厌倦感;爱和尊重可以带来亲密感和归属感,减少孤独感;探索需求的满足可以带来成就感和价值感,减少空虚感。
基因进化使我们倾向于增加正向体验,减少负向体验。而正向体验的增加,以及负向体验的减少就成为安装在人类大脑内的行为开关。
所以,对于基因而言,满足需求是目标,而主观体验只是推动人类行为的手段。但对于人类主体而言,则恰恰相反,主观体验才是我们的目标,而通过行为来满足我们的需求只是产生某些主观体验的手段。
当然,满足需求除了产生某些主观体验,它也会带来一些实际后果,比如消灭我们体内的病毒,比如学习某项技能,满足这些需求也许主观体验较差,但是,却增加了我们生存和繁衍的适应性。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目标是和基因一致的。
事实上,五大类需求主要是站在基因的角度上而言的需求,是为了满足基因的生存和繁衍需求,当然,在这一点上人类主体与基因的需求是一致的。
但是,衍生需求不同,它主要是站在人类主体的角度,利用了基因为人类主体设定的规则,即正向体验刺激行为的积极性,负向体验抑制行为的消极性,它将获得正向体验本身变成了一种目标,只要能获得正向体验的行为,它都会将之转换成一种衍生需求。
因此,衍生需求的满足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会带来正向体验,但是否会带来正向的实际后果却不一定。
实际后果可能是正向的,比如既有营养价值,又非常美味的食物;但也可能是中性的,比如一些垃圾食品,虽然美味,但不一定营养;也有可能是负向的,比如毒品,虽然让人欲罢不能,但却非常伤身。
人类本来是素食动物,当有人吃下第一块肉感到了可口,这就是满足了审美需求,从此肉成为人类食谱上的重要一项。
当我们吃下一块肉,就能够满足我们一部分生理需求,当我们把这块肉放到火上烤一烤,再加一点料,它的营养价值并没有增加,所以生理需求的满足程度并没有上升,它只是满足了我们的审美需求。
同时,这一审美需求与基因定义的审美需求仍然不同,它失去了定义食物是否可以食用的功能,而只是为了满足那种可口的感觉,所以它只是审美需求的衍生需求。
一般而言,次级需求和高级需求的衍生需求非常复杂。
比如审美需求的功能性需求只是一种,但是衍生需求却可以有无数种。人类为了满足食物的可口性,创造了大量不同口味的食材、食物烹饪方法、调料添加剂、进食氛围塑造等。
情感需求也是一样的。比如爱的需求,我们如何识别爱?有一些行为可能比较直白,我们的基因已经提前编码好了,比如脉脉含情的眼神;但有一些行为却是不同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的产物,有些人需要陪伴,有些人需要礼物,有些人需要甜言蜜语,这些需求都是情感需求的衍生需求。
基因设计的探索需求也是十分有限的,比如婴儿的爬行本能,类似于小狮子之间的嬉戏玩耍等都属于这类,但是绝大多数我们在进行的探索需求都属于衍生需求。比如大部分后天学习活动、经济活动、科研活动都可以归入探索需求的衍生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