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生活中、朋友圈、空间、博客上听到或看到的那些有关人生道理的文章,99%是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实证的,但你却觉得有道理。为什么人会相信明显没有科学依据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可以给人带来“启发”。
“启发”是什么?打个比方,有很多谚语、古训都是矛盾的,就像“坚持就是胜利”和“放弃是一种智慧”,人类就是在这种“矛盾”的人生道理中成长的,其实这两句话,可以说,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但又的确可以给人带来行动上的指导——钻进死胡同的人会受到第二句话的启发,急流勇退,调整策略;缺乏毅力的人,需要第一句话的鼓励,咬紧牙关,坚持到底。问题是人怎么判断自己应该相信哪句话?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越在死胡同里挣扎难过的人,越容易投入到第二句话的怀抱;越是轻易放弃的人,越容易受到第一句话的影响而自责。
人就像被蒙住了双眼,在空旷的平原上奔跑,寻找目标。可能会远远偏离其目标,比如向左偏。不用担心,这时候会有一只大手给你一记往右的巴掌。偏离的越多,这记巴掌越重。当然,也只有足够响亮的耳光才能让人更接近正轨。如果这记耳光太重,人又开始往右偏,此时便需要一记往左的耳光。这些不断打在人左右脸上的耳光,就是所谓的“启发”:只会告诉你应该调整的方向,但不会精准地告诉你正确的路究竟在哪儿。随着挨的耳光越来越多,人也越来越接近正轨。
在人生中,追求百分之百精准的人,无异于放弃了受到生活“启发”的机会,同时也就失去了变得智慧的机会。以"完全正确"作为接受一个观念的前提,就不能从启发中受益。哪怕是地球上顶尖聪明的人,也不能完全保证每一种认知都是正确的。就像,李泽厚先生的书中或许犯了一些常识性错误,但真正的智者会看到这些瑕疵以外的精华。只有给自己添堵的人,才会因为这些小问题将整本书视为无用之物。另外如张五常经常发表惊人言论,但如果因为其中某些言论不符现实就否定张的一切,实际上伤害的是自己,让自己失去了了解其优秀作品以实现自我提升的机会。事实上,对于聪明人而言,生活中处处是启发。身边形形色色的人,或花开花落,夕阳西下,或挤公交,乘地铁,或柴米油盐酱醋茶……均可作为启发的来源。
在这样一个复杂的世界里,究竟是任凭一叶障目引起偏见,还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得其启发,决定了人生的"收益"。同样的经历,对人事物不一样的处理方式,将积累到完全不同数量的财富。就像邓公的"黑猫白猫",一个隐喻的启发,让中国摆脱了意识形态的羁绊,让无数人脱离贫困,吃饱穿暖。
(画蛇添足: 这也就是计算机科学中的"启发式算法",用来求解最优问题,生物进化依赖的遗传算法也是一种启发式算法,所以你会觉得人类的身体还不错,但远远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比如没有进化出钢铁般的骨骼,或者飞行能力。"启发"只能让你进步,但不保证"最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