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
昨天下午让孩子收自己的衣服,他戴着耳机,一低头手机被摔到地上,把屏摔坏了。一会儿,他要我能给他钱修手机。我的观点是,他自己应该承担后果,所以说服他自己想出方案然后来与我商量。他不想,一再要求我提出条件。我告诉他:第一,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主体是你,所以要自己想方案。第二,即使一会儿我提出方案,也不是讲条件,只是为了协助你解决问题。最后终于引导到他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取奖励获得修手机的钱,我表明我可以提前预支,因为下周一他要开学,准备这个周末去修。他说他仍然采用背单词的方法,因为这个假期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获取奖励的,但最后演变成他背与不背我都不知道,我只管付奖励金,所以很不明朗。所以这次希望通过成绩进步明朗化,不能重蹈以前他说背了就是背了的覆辙。他坚决不同意,说教育专家都说了,把成绩与金钱挂钩是绝对错误的。最后他说,大不了以后每天早上起来背英语,但背会没有与我无关。这不又回到背诵效果不明朗化的结果了吗?所以我没同意。于是孩子赌气进屋,事情陷入僵局当中。
经过桂军师姐和群里几位姐妹的协助,我重新整理了思路。今天终于得到了完美解决。
@王桂军@陈玉红@周林(13岁男)谢谢昨晚师姐们的建议。经历一番波折后,昨天问题今天圆满解决了,又想了一个解决方案:他每次克服一次阻力,只要给我说一声,就奖励10元钱,我先把修手机的钱预支,他以这种方式还我。他的一句话打动了我:我要一直骗你我心里都不舒服。希望这个方案帮助他学会觉察吧。最后的结局皆大欢喜。
@王桂军我想,既然他同意走奖励金这条道路,我如果再说主动承担修手机费用,我面子上也挂不住[偷笑][偷笑],所以就商量这套方案,不过对于这套方案我是放任的,做到挺好,不做也行
反思:
1.为什么手机摔坏之后我没有第一时间同理孩子:手机摔坏了,很心疼吧?换作是我也是很心疼的。
还是由于平时对他的观感不好,有埋怨的成分:总是不知道珍惜东西,而且机不离手,摘个衣服还戴着耳机听,这下又闯祸了吧?这样的惯性思维,让我即使没有说出来,也已经有这样的负能量了,孩子是可以感觉出来的。我陷在自己的这种情绪中,怪不得做不到共情。如果真的爱孩子,就应该第一时间站在他的角度,体会他的感受,继而才能真诚地共情。
2.为什么我不仅没有主动提出为他修手机,反而当他提出要我为他修手机时,还冷冰冰地要求他自己承担责任?
除了有埋怨成分在,还有对他机不离手的抗拒,正因为有这个抗拒,又衍生出下一个抗拒:自己总是不小心弄坏东西,为什么每一次都让我来买单?埋怨加抗拒,导致我失去一次拉近亲子关系的绝好机会。而且我的抗拒也导致了他的抗拒。此处感赏,孩子其实是很懂事的孩子,在这样抗拒的环境下,还能在我的引导下同意用奖励金换维修费,而不是直接说:我现在没有经济来源,就应该你来修。单凭这一点,他就已经是一个负责任的好孩子了!
3.为什么我总是不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呢?
以前当孩子对我提出要求时,我总是本能地拒绝。现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总是在满足还是不满足之间来回摇摆。满足吧,担心他以后更加不知道珍惜,会变本加厉,觉得自己是在纵容他。不满足吧,亲子关系又不好。现在我知道了,还是要将责任归回归己身:孩子的匮乏是我造成的。而且还知道,无论是满足还是不满足,只要带着爱,只要感觉源点是丰盛的,满足就高高兴兴地满足,让孩子获得佩得感;不能满足也要是丰盛的,把不能满足的原因大大方方地告诉他。
4.为什么遇到问题,我俩总是用辩论的方式解决?然后越辩越生气?
这是我爱讲道理的模式,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给了孩子。一切都是我的造物。现在既然意识到了,就要从我这里打断这个死循环,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情的地方!我还要接纳孩子以后还会用这种辩论的方式与我交流,目前就是这个现状,虽然暂时改变不了,但我相信,我这个源头问题解决了,这种交流方式也会土崩瓦解的。
5.问题是学习的最好机会。
这次冲突,也让我听到了孩子的很多心里话:我爱讲条件,我不爱承认错误,我总是试图控制他,我总是不能高高兴兴地满足他。
这次冲突,也让他知道了解决问题要靠商量,而不是情绪,知道了自己承担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