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冯志亮先生解析《中庸》:辨别众理以求道,

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冯志亮先生解析《中庸》:辨别众理以求道,

作者: 东方雨虹编辑部总编 | 来源:发表于2022-12-22 02:43 被阅读0次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孔子说:“人人都说:‘我是明智的’,但是在利欲的驱使下,他们都却都像禽兽那样落入捕网木笼的陷阱中,连如何躲避都不知道。人人都说:‘我是明智的’,但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也不能坚持下去。”

  人们不能避开灾祸,是因为不懂得中庸的道理。事实上,陷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中庸也是可以长期坚持的,这些人们都明白,关键还是看人们怎么做。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认为自己很聪明,自己在各方面比别人高明,结果却应了那句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在中庸思想中,也有关于这一点的论述,那些自作聪明最终害了自己的人其实是自己给自己设了一个陷阱,却不知道逃避,最终得到一个凄凉的下场。

  在社会中,我们身边从来不乏自作聪明之人。自作聪明似乎已经成为一些人的一种通病。这些人往往非常盲目地认为自己是众人中最具有智慧的,别人都没有自己优秀,看待问题没有自己深刻,他们相信自己明白一切事物的真理,大有一种“真理只握在我手中”的自豪感和自负感。结果,他们往往沉浸在自己的“聪明”里面,看不清自己的真正面目,丧失了对事物的判断力。

  自作聪明者由于自以为是,没有自知之明,所以做起事情来往往一意孤行,我行我素,他们在自己所谓的“聪明”的蒙蔽下,已经不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也不知道事情做到什么程度就已经恰到好处了,再做下去就不完美了。他们不懂得中庸之道所说的适度为美的深刻含义,也不懂得“无过之而无不及”的大智慧。

  由于这些“聪明人”做人做事不懂得奉行中庸之道,结果往往自投罗网,一败涂地。这些罗网,有的是他们的敌人为了报复他们而编造的;有的是他们所谓的“朋友”为了陷害他们而编造的,他们沉浸在所谓聪明的梦里,早已分辨不出哪些朋友是与他们肝胆相照,哪些朋友是与他们貌合神离。

  其实还有一类罗网与陷阱,是他们自己为自己编造和挖掘的,更准确地说是他们的“聪明”为他们挖掘出让他们一败涂地的陷阱。

  “淹死的人都是会水的”,虽然话俗却理不俗,其实可以说是对中庸之道的一种比较通俗的解释。这些人不懂得谦虚谨慎,秉持中庸,而自以为是,自命不凡,不懂得什么叫作适可而止,最后,自己酿的苦酒,还得由自己来喝。那些所谓会水的人,自认为自己水性高超,无论多么深的水池塘都敢下,多么急的河流都敢游,别人不敢尝试的游法他们敢游,结果会水还不如不会水,白白丢了自己的性命。

  然而,我们也许会问,那些人为什么要自作聪明呢?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其实都有一种被别人认可、被别人尊重,甚至被别人赞美的渴望。这种渴望,也是我们发奋图强,不甘人后,努力去追求自己人生理想和目标的动机之一。这种渴望,如果我们给它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它就叫作进取心;如果给它取一个难听的名字,它就叫作虚荣心。拿破仑大帝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惊世骇俗的话,他说:“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催人奋进、建功立业的,除了虚荣,还有何物?”

  其实,这种渴望本身无所谓好坏,它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最终决定好与坏的,是我们如何去运用它,何时去发挥它的潜力,何时去抑制它的无限膨胀。这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中庸思想,需要用中庸之道的智慧来驾驭好我们的渴望。中庸之道让我们懂得适可而止,知道何时可以开始,何时应该收手,做到恰如其分。

  其实,我们每个身上都有“人无我有”的优点,同时也具有“人有我无”的缺陷,这一点无法避免,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而那些自作聪明之人,往往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故意回避和掩饰自己的缺陷。越是他们不知道的地方,越是他们不明白的东西,他们越是表现得很内行,很有见解。其实,这不过是他们那颗过度膨胀的虚荣心在作祟。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一生命运坎坷,官场起伏不定,几经贬谪。就是这样一个人,曾经为自己刚刚出生的儿子写了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吾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为什么要这么写?难道饱读诗书的苏轼真的希望儿子是一个愚蠢之人吗?其实不然,多年的人生阅历,让苏轼明白了,糊涂有时候才是真正的聪明,这是有智之士,才能够深刻体悟其中的义理。然而,这也正是中庸之道的深刻智慧所在。

  既然自作聪明等于是自掘坟墓,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为人处世呢?在为人处世时,我们应该奉行什么样的法则呢?有没有一门学问和智慧会让我们在这些现实问题上不再茫然不知所措呢?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看到那些自作聪明之人,最终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落得一个悲剧下场时,我们也许会不由自主地在内心里问自己这些问题,往往想寻求一种现世智慧,来作为我们的思想源泉,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待人接物,如何为人处世。也许我们会穷尽许多大师给我们提供的处世法则。

  但是,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了中庸之道,并深深领悟了它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那么,你就不会再感到迷茫了,你将会有一种如同“醍醐灌顶”的喜悦和快感,似乎自己苦苦追寻的问题终于找到了答案。

  汉武大帝曾经在分析了众家学说之后,听取了董钟舒的建议,罢黜了百家学说,而单单尊奉儒术。

  也许我们在经历了各种思想的冲击和洗礼之后,最终会做出自己明智的判断和选择。在大浪淘沙之后,才看到沙滩上的那一块真金,那就是中庸之道,这门大智慧、大学问所闪烁着的智慧与思想之光。

  而那些自认为聪明之人是看不到这种大智慧所闪耀的光芒的。他们看什么问题总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他们学什么,也总是“只看到海边的沙砾,而看不到闪光的金子”。

  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的智力并不差,可以说高于一般人。可是他们生活了一辈子,却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去和别人打交道,结果往往在生活中不能够顺风顺水。

  其实只要正确地去面对生活,把中庸之道作为自己的处世法则和人生哲学,人生就会顺利很多。在你感到困惑时,它会告诉你怎么样做才是正确的,怎么样做是不可取的。另外,如果你真正领悟了中庸之道的深刻所在,你的思想境界、人格修为也会有明显提升,面对人生百态、生死荣辱,也许你会看得更加淡然。因为你跳出了那个狭隘的圈子,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待人生中所遇到的一切,那时,你会真正地像那些贤人君子那样,做到“去留无意,宠辱不惊”。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当代著名诗人、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

  冯志亮先生是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先生现担任华夏易经研究会副会长兼北京分会会长,中华儒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青年发展促进会荣誉会长,东方孝道文学院荣誉院长。

  冯志亮先生还同时担任时代文学杂志社总编,中国名家杂志社荣誉总编,中国炎黄文化报文学总顾问,中国文化新闻报编委会副主席。冯志亮先生兼任中国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华北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传统礼仪促进会理事。冯志亮先生同时兼任北京汉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燕南艺术学院终身教授,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中国诗词协会终身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

  冯志亮先生还是挪威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荷兰皇家文学院高级学术顾问。冯志亮先生的历史文学作品曾多次刊载于中国文联创办的《神州》《中国魂当代名人专访特刊》《中国当代文学家》《北京文化》等期刊。曾被中西文化联合会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AAAA级宣讲人”荣誉称号。

  2013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厚葬微信微博》,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零四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冯志亮先生解析《中庸》:辨别众理以求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xoe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