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第四章是讲的归属感的培养,有如下知识点分享:
1. 归属感:孤独感是行为上瘾的元凶。找个机会跟孩子聊聊,他是否感到孤独。
2. 从三体脑的概念理解归属感。人脑演化的阶段,把人脑分成爬虫脑、情绪脑、和皮质脑。
3. 爬虫脑:本能反应,遵循“趋乐避苦”的原则,趋向快乐刺激,躲避痛苦刺激。爬虫脑被激活,产生逃跑、战斗、僵住的三种反应
4. 情绪脑:情感中心。情绪脑表达、协调包括依恋、恐慌等情感情绪
5. 皮质脑:主要掌握我们的学习、思考、交谈、观察、听和创造认知的功能,占据整个脑容量的三分之二,是人类独有的高级智脑。
6. 三脑的位置图
7. 书上说当我们感受自己归属于周围的群体,被群体接纳和认同,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被爱、被接纳以及被信任时,我们更有可能接受自己,感觉自己是好的,内心冲突较少,此时我们就是心安的,即出在放松状态下,皮质脑就可以被充分激活,进行学习、思考及加工;否则情绪脑会被激活,让我们感受强烈的内心冲突,引发焦虑及恐慌,以至于让我们寝食难安。
8. 关于归属感的感受:换位思考,我们大人在单位需要被接纳、认可、信任、尊重。还在学校,在家里更需要这种感觉。前段时间,我在单位感觉很难受,甚至都开始想逃避工作。孩子跟大人的感受是一样的。我们都需要归属感。
9. 提升归属感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先认识到人的两种本能驱力:个体性驱力和联结行驱力。个体性驱力会驱使我们更倾向于采纳自己的观点,认可自己与他人的差异性,体现个人的自主性。联结性驱力,会驱动我们寻求对他人的依附,想得到归属感和认同。
10. 焦虑的牛群效应:牛群中有一头牛因为受到某些危险因素的惊吓而焦虑不安,这种焦虑情绪会立刻在牛群中扩散,从一头牛传递到另一只牛,整个牛群的焦虑行为瞬间被鼓动。焦虑在家庭中也会被传递。
11. 个体性驱力和联结性驱力的平衡:理想的状态是每个人既能持续聚焦于自己的盛和和方向(保持个体性),同时仍能与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保持开放和清晰的沟通(保持联结性)
12. 增加自我分化程度,提升我们的情绪成熟度,情绪成熟度高或者自我分化好的人,依附另一个人的需求较少,相对拥有较为完整的滋味,自己会与焦虑相处,不需要将自身的焦虑传递给他人,或者通过他人来成就自己,形成更稳定、更独立的自我。
13. 增加自我分化程度:每个人都拥有两个内在的自我引导系统,一是情绪引导系统,另一个是理智引导系统。自我分化程度又包括个人层面及关系层面这两个层面的分化。
14. 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人和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人的特征:(思考:我是个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人吗?)
1) 是否能用理智引导系统调控情绪引导系统,是否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2) 是否能聚集目标,更看重目标还是看重周围环境给自己的感受
3) 是否爱拿主意,做决策
4) 是否有稳定的评价体系,还是比较担心得不到认同和爱
5) 是否容易出现身心疾病、情绪问题和社交问题
15. 怎么帮助青少年提升自我分化水平呢
1) 提升家长和老师的自我分化水平
2) 情绪分化良好家庭师范做法
a) 允许孩子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情感及外在行为
b) 孩子可以设定自己的目标,并以自己的步骤迈向目标
c) 孩子无需通过回应父母的期待来设定自我发展方向
d) 父母不会通过情绪的主观看法来界定和控制孩子
e) 父母不会因为孩子成绩不好,就认定孩子没出息或者不聪明
f) 不通过过度的家庭情绪压力强迫孩子接纳父母的观点和看法
g) 父母接纳孩子的不良情绪,帮助其消化不良情绪
h) 父母帮助孩子觉察情绪,并掌握一定的情绪调节策略来使其理智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
16. 父母要学会成为孩子的情感“容器
17. 对孩子无法忍受的情绪体验进行命名
18. 父母改变与孩子的互动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