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
一
诗经之首的《关雎》中,脍炙人口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原来窈窕是“美心为窈,美状为窕”,指心灵外貌都美好的高标准。而“逑”通“仇”,仇读choú是敌人,读qiú却是配偶。
二
《樛木》中的“乐只君子、福履成之”,蛮适合结婚时向新郎道贺用。
三
以当今标准看,周朝人民的有些喜好显得很微妙。像花椒啊(《椒聊》)、昆虫啊(《螽斯》),在那时候都可以拿来祝人多子多福的。
四
《淇奥》中“善戏谑兮,不为虐兮”,指“善于开玩笑逗趣,却又不刻薄伤人”,可以作为开玩笑的准则来遵守了。
五
又一个迷之喜好的例子,《硕人》里夸卫庄公的夫人庄姜,说“领如蝤蛴”,蝤蛴是天牛的幼虫。这句是卫国人在夸,我们的王后,脖子白得像……天牛的幼虫一样。
蝤蛴长什么样呢……本来想放照片,但估计放了要被删帖的水平。
六
齐风《南山》讲了一个齐国骨科的故事:鲁桓公的夫人文姜一同到齐国去,文姜是齐襄公同父异母的妹妹,两人却趁机私通。鲁桓公发现后怒责文姜,文姜告知齐襄公,而后,齐襄公宴请鲁桓公,并让公子彭生将其抱上车,鲁桓公被扭断颈而死,下车才发现身亡。
这件事的结局是齐国碍于鲁国压力,处死彭生谢罪。鲁桓公长子庄公即位。然而文姜却继续长居齐国,在返回鲁国后也继续与堂而皇之和襄公相会,另一首齐风《敝笱》,就是通过文姜返齐的盛大场面来讽刺此事,“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而又一首齐风,通篇赞美一位高大华美射手的《猗嗟》,通常被认为是在夸赞齐国的外甥鲁庄公。而也有说法,是明夸鲁庄公样样都好,暗指他虽然如此却无力阻止母亲文姜频频相会庄公,于是这又变成讽刺了。
七
魏风《陟岵》写征人想象家人叮嘱。在想象中父亲对他说“犹来无止”,回来吧不要再停留;母亲说“犹来无弃”,回来吧不要将家人抛弃;哥哥说“犹来无死”,回来吧不要身死异乡。哥哥的话很直,却相当符合兄长的身份。三段不是单纯的铺陈排比。
八
唐风《无衣》精炼但感人,“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怎么能说没有衣服数件呢,只是不如你做的衣服舒服好看啊。大概是男性对女性制衣者的伤感怀念。放在今天,或许可以转换性别后用:“怎么能说没有包包可以带呢,只是不如你买的流行好看啊。”
九
十五国风确实各有特色,有的重祭祀婚俗,有的大胆讽刺君王,有的苦地方抱怨赋税徭役,有的战斗民族多出征战歌。由诗的内容可以推断成诗年代,与地方特色。甚至从一些我们熟悉的战国国名的缺席,也能看出春秋到战国的演变。
对于此,附一段贴吧对于为何无楚风、鲁风、晋风、燕风的解释:
楚国长时间不为诸夏所认同,虽然一直在努力地中原化……所谓“蠢尔荆蛮”。楚文化与中原文化间,在一定时间内,存在一道认知上的隔膜。而后来楚国势力进入二南地区时,十五国风名称早已是沿用了。加上诗经的社会学作用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在中原正统的角度来看,身为蛮夷的楚没资格。文学角度上也能看出,楚辞与诗经的风格也是大不相同的。
鲁在周代礼乐制度结构中的地位很特殊,这一特殊性源于周公旦——礼乐制度的主要构建者,儒学在鲁国兴起并非偶然,所谓“周礼尽在鲁矣”。鲁以颂名不以风称,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晋之初封在唐,国风名是沿用旧称而已,就像邶、鄘早已灭国,而诗经仍之。
燕之立国,实质上是作为北疆的开拓者,公室血缘上虽说是华夏正统,但是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都很落后,毕竟地处当时的民族结合地区,直到战国时期才逐渐强盛,在此之前连相关记载都是很少的。这有些类似于巴,武王封宗姬于巴,却无巴诗。说燕在西周和春秋初中时是大国,是不熟悉历史了。
不得不提到二南,燕鲁虽然无风诗,周召二公却是有二南的。
小雅
十
《棠棣》谈兄弟,动乱之时互相关怀,远胜朋友。然而,“丧乱即平,既安且宁。唯有兄弟,不如友生”,无灾无祸了,兄弟反而不如朋友亲密了。颇为现实。
十一
小雅中相邻的《湛露》与《彤弓》,前者是周王宴请诸侯的诗,后者是周王赏赐功臣时的君臣合唱。按理说,虽然已非民歌,且偏离了所谓的诗经精华部分,但读来也很欢乐有趣。单是诗名就挺好听的啊。
十二
《庭燎》的第一段,“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长夜漫漫,天光未亮,烧旺火炬(即庭燎),诸侯即将上朝,远处已有车乘銮铃声响。这是周王早起将要视朝的视角,颇为带感。
十三
《鹤鸣》,不光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这样气势堂堂的开篇,还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典故的出处。诗本身的用意是招隐纳贤,整体读来立意远大。
十四
《节南山》的作者叫家父,是周朝的大夫。一个非常占便宜的名字……
十五
《斯干》歌颂周王宫室落成,前七章写得节奏感强且华丽,后两章却画风一转,讲周王得子就给他玉玩,期望他成为君王,得女就给她纺锤玩,期望她不要给父母添麻烦,待遇迥异。
十六
《何人斯》是绝交诗,全诗超愤慨,然而对方心地阴险的论据之一却是“胡逝我梁,不入我门?”。为什么路过我(承包)的鱼梁,却不肯进到我家门?抛开背景,有点萌。
十七
《大东》最后两段,“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南方的箕星,不可以当簸箕用来扬米。北方的斗星,不可以真的用来舀酒,太不爽啦。可以把这叫做“观星实用主义”么……
十八
《北山》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赫赫有名,本意却是抱怨国家那么大,臣民那么多,为什么非要驱遣我操劳奔走。
十九
《楚茨》写祭祀,里面有“皇尸载起”、“鼓钟送尸”。“尸”字看着瘆得慌,却是二雅中重要祭祀对象,指代表故去祖先接受祭祀的人。
二十
《宾之初筵》里有“三爵不识”,指饮酒以三爵为限,无视此规矩再饮,就属于失礼。可以为戒。
二一
《都人士》通篇讲“都人士”与“君子女”。京都贵公子和贤淑好姑娘,如果不是政治讽喻诗的话,听上去还蛮般配的。
二二
《黍苗》是征夫们在召伯的带领下,营造谢邑,完工后踏上回程时所唱的诗。虽然诗的主旨是歌颂召伯同志的,但从二三四段中仍能看出止不住的欢快——赶完due真开心呐!
二三
《何草不黄》中,有“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孔子在周游列国,被困断粮时,提及过这句。在中学语文课上遇到,翻译作“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尽管句意疲倦悲惨,至今却仍觉得莫名喜感。
爵大雅
二四
《绵》讲周先民迁徙、安定、任用贤臣,这便是中国的史诗啊。
二五
同样讲周民历史,但时间更早的,是讲述周人始祖后稷的《生民》,更具有神话色彩。不过这里的神话颇为务实,除了讲后稷母亲踩到上帝(对,原文就是上帝)脚印,有感而生下后稷,并且后稷受到牲畜路人飞鸟庇护外,主要讲的是……后稷喜欢种庄稼还种得特别好的故事。神话也不妨野一点嘛……
二六
《云汉》开头讲银河,“倬彼云汉、昭回于天。”,气魄很大。
二七
虽然说诗经精华在于《国风》的民歌,但《小雅》、《大雅》中依然有很多有趣的作品,尽管不少诗篇幅较长,且用词更复杂难懂。《小雅》中有一些是经整理的民歌,风格和情感与《国风》无异。个人很喜欢的是君王宴饮诗,可以看看贵族们当时吃什么喝什么。《大雅》中一些君王昏庸时期,写天降灾祸、各种糟糕,没好气劝谏君王的作品,相比之下就有点拗口无趣了。
即便如此,两雅仍然贡献了大量的梗,哦不典故。比如暴虎冯河,比如进退维谷,甚至比如长舌妇。
种地狂魔后稷,并没有去射太阳颂
二八
从《大雅》到《颂》,最突出的感觉是……短了。颂和风雅的区别在于,演奏时候是要配舞蹈的。再加上是祭祀用,歌词不一定与祭祀内容相匹配,犯一些“不应该在车底”般的错误,文本变得没那么生动,其实也挺可以理解的。
二九
古代舞有文、武两种,讲述周文王功绩的《维清》属于武舞。歌舞时,让人打扮成文王的样子,表演他击刺打仗之状。参见之前《楚茨》一条,可见周人祭祀时,扮演历代领导人是常事。想象一下百年之后,找人扎皮带、戴黑框……
三十
《有客》中出现了“淫威”一词,然而“淫”是指盛大,“威”是指德行……总之是很好很好的话。这词大概要到唐代才被玩坏了。
三一
诗经中最长的是哪一首?鲁颂中臣子夸奖鲁候及历代先祖的《閟宫》,也正好是第三百首。
战国铜壶上的雅乐歌舞总结(凑数)
三二
关于版本,读的是程俊英的《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有题解,详细注释,部分难字注音,类似民歌甚至打油诗风格的翻译。翻译不一定准确,但很活泼有趣,较适合入门读者。同作者更学术的有《诗经注析》。
整体上,强调就诗论诗,但也会对各首诗的作者身份、年代、历史背景做出考证。且不盲从一家,如有意见不一处,也会援引不同文献。第一遍通读诗经,对于版本好坏无甚发言权,但仅凭个人观感,这是个不错的入门版。
单纯看文本不看注释的话,可以搜索“中国哲学书电子计划”,还提供英文翻译。
三三
关于情怀,《诗经》最早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100年。借由文字重新唤醒三千年前呈送给周天子的民歌,听上去惊人且感动。然而实际上,《诗经》的音容,已在相当程度上被岁月模糊。
从单个字词的训读、到一首诗的作者寓意、甚至到周南、召南指何地,小雅、大雅因何区分这样的基本问题,都有历代学者的争议。且通常有数种解释,都看起来合情合理。当年歌声乐声背后的真意,怕是只有歌者乐者自己了然在胸了。
三四
关于音韵,诗经不少篇目至今仍朗朗上口,但今音古音必然相去甚远。之前看到过以古音读诗经的音频示例,不知是否有全本。同时,也打算以后参考相关书籍,比如王力的《诗经韵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