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初开始的疫情已经遍布全球,据专家预测,新冠病毒还会在未来的一段事件与人类共存。几个月来,媒体,朋友圈再次被疫苗的话题所垄断,看到人们慌不择路,悲从心来。
多年前,活跃在投资一线的朋友的身影不经意出现在脑海,他一语道破热衷投资的原因,人们手里的钱终究要找一个安放的地方。
人们的情感何尝不是如此?太平盛世,有太多的光怪陆离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直到某一天,唾手可得的东西骤然顿逝,留下巨大的空洞,人们才意识到往日忽略了什么,在不知所措中发出了“珍惜生命”的感慨。
是的,没错,给了谁也不会质疑这句话的正确性。
是不是人们把“珍惜”安放错了位置?
是不是将要失去时才应该萌生“珍惜”的念头?这样的逻辑荒唐,而且势利,但是却是无一例外地被人们认可并且日复一日实践着。
生命的意义这个话题太过宽泛和沉重,我承认我远远没有能力厘清它,但是毋庸置疑,生命受到尊崇,不应该是因为它会逝去,而应该从一出生就赋予了宝贵的意义,理应被得到珍爱。沿着什么样的轨迹前行,有必然,有偶然,没有标准答案,也不可能有标准答案,每个人可以在可能的情况下,选择喜欢的生命方式,也许会得到旁人的评价,甚或耻笑,这些不打紧,但是这些不应该成为撼动对生命固有的珍爱的借口。
生老病死是对亲情的打击,想起平日的相濡以沫,一起变老,又何必在自然规律面前期期艾艾,有待思考的倒是平日里剑拔弩张和最后一刻的惺惺惜惜;长大离家是成长的必然,想起一起度过的共同成长的日子,又何必为表面的分离而黯然伤神,值得后悔的倒是平日里缺失的爱和渐行渐远的身影;曾经为心仪的工作努力过,奉献过,又何苦为不尽人意的结果而悲叹,平心而论没有付出努力才是追悔莫及的事;没有见识过远方的芳华有些遗憾,欣赏过眼前真实的春华秋实,家门口的风景未必输于远方。用勇气说出“我认真努力过“比最后的诚心诚意的后悔更让人敬佩,何况,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心安是给自己最大的奖赏。
研究幸福和快乐的成果数不胜数,有人另辟蹊径,询问生命尽头的人们最后悔的事情和决定,询问经过岁月积累的人生智慧,没有勇气坚持自己愿意的生活位列第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没有为之努力所造成的后悔远远大于事情成败的结果。
百岁老人日野原重明先生把他对生命的智慧浓缩在一本小册子里,他说“生命存在于我们能够支配的时间里,把时间花在需要帮助的人身上”,他想要告诉我们的是,珍惜生命就是珍惜你的每一分钟,把每一分钟花在最值得的事情上。
殊途同归,海伦凯勒写过一本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她想用她的体会警醒人们在看见光明的日子,真心欣赏周围的一切。失去光明,失去生命永远是不可逆的过程,人们没法设计这样的过程“learn by hard way”,但愿假象能够帮助人们在虚假的模拟下学习珍视理所当然的东西。
我想,在临终关怀中心收集如此信息不单单是把问题分类,制作漂亮的图表,加重后悔的叹息。它的意义在于告诉人们,生命中有价值的事情值得每一个人关注,每个人有责任识别自己所看重的事情,越早越好,以便在可能的时候,有勇气克服横亘在目标面前的困难,有毅力面对来日方长的懈怠,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不会在生命尽头,在已经没有时间的时候留下叹息。这应该是“珍爱“的具体内涵。
大学时我丢失了摘抄笔记本,但我记住了一句话:“不要等太阳落了才上路,不要等冰雪化了才说爱”,此时此地,想起这句话,是不是再次提醒自己,那些舍本逐末的自以为是,那些目空一切的傲慢与偏见,阻止了我带着孩子般纯真的眼睛,感知每一件事的本真,识别附加在上面的不实,探求埋藏在其中的非凡意义,始终保有“宠辱不惊”的可贵。
“珍之,惜之,爱之“不应是只有紧急情形下忏悔的表演,不应该是无奈的惴惴不安,不应该是害怕下的自责,不应该是当下的障眼法和抛之脑后的备份,它最应该具有散发出本真的爱,尊重和行动,融入生活的每时每刻,配的上它的实至名归。
(图片取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