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个没什么特别的日子。就像曾经过去的无数个日子一样,而且认为未来的日子也不会更特别,就像走在钢丝上的人,不仅要拿着横杆保持平衡,还要计算着走过的和没走过的路程。
写一本书要写序,有时候还要请人来写,除了告诉大家这本书确实不是作者他一个人瞎捯饬,背后还有一大堆人在注视着自己,走到了这一步,以后该怎么走,有无数双眼睛在看,作者已经把自己交给了别人。其实,别人也未见的会怎么关注,该上班上班,该约会约会,该带娃带娃,该睡觉睡觉……地球一样在一天24小时的自转。所以,这一切,都只是一个平凡的开始和结束。
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无法说服自己去过什么样的生活,更不知道这篇序言该怎么写,请谁来写。没有办法只好等过完了这一辈子去写后记,去写遗书,去写墓志铭。不像写完一本书,还煞有介事地回头再写序,那往往不能称之为序,只是一篇具有其他功用的文字而已。
所以我一直在想,我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记录这一件事。
从2012年那个冬天我开始写日记,一本塑料封皮的B5活页本,睡觉前坐在床上,两天写一页。当时我还不知道蒋介石写日记也是一天一张纸,五百字。骂人也好,雪耻也罢,五百字也就道尽了一天的悲喜。
那时候是多么愿意去写,多么不嫌累不嫌烦,还特意用圆珠笔写字,才能达到心里认同的流水一般的记录(活页纸不够厚,用中性笔不仅糙还容易透墨)。为此,我专门去看了《胡适日记》《吴宓日记》《季羡林日记》《昆仑旅行日记》,看大师们如何把每天做的事情用一二百字交代清楚,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见了什么人,如同记账。至于谈的什么话,有什么评论见解都不详谈,即使有打断论述,也是因为不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看得迷迷糊糊,不求甚解。所以,我也要把芝麻绿豆的小事破事记得清清楚楚,生怕交代不清楚以后看了会不明白。到后来我才发现,其实如果日记是只给自己看,略略记录就能提醒,唤起当时的回忆。如是一两个月以后,活页本竟然还写出了点厚度,令人兴奋不已。犹记得第一次把写完的活页纸卸下装上新纸的时候,心里充满得就要溢出来。
参加毕业暑期实习的时候,为了节省费用,一伙实习生七八个人挤一间7天九点,因为实习工作常常出差,平时也就四个人住,每天一下班,其他同学洗澡洗衣看电视上网。没有桌子我只好自己坐在床上用一只大腿枕着本子写,竟然还能一天写出一两张纸。
毕业以后参加工作,又继续写了几个月,然后才把所有的手稿装订起来封存,从此用电脑码字。当时发现一款叫印象笔记的app,能实现电脑手机同时同步,方便简约美观,于是采用一直写到现在。但是到后来,常常因为一段时间的忙碌(比如准备考试)而中断记录,不过最终还是会补充完整。这时候,只能记起这段时间在干什么,具体每天发生哪些值得记录的事情也就记不清楚了。面对十几二十天的补写任务,心里是煎熬的,实在遇到记忆缺失,索性直接一句“并无他事”敷衍了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