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在工作或者日常生活中,因为他人的一句话、某个词而觉得无力反驳,明明觉得某件事需要进一步挖掘,可是有种无从下手,瞬间感到挫败。
最近在读《学会提问》一书,和其他提问的书籍不同,基于文章的结构内容如何提出关键问题,从而提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面对一件事或一个问题时,能理性客观地去思考。
1-学会从文章的结构来拆解,是否有足够的理由来让你是否同意对方的观点
想象一下,你在什么时候会认为提问重要?
是不是想了解更多细节的时候?
而有些时候往往你获得了很多细节,也了解到其观点和支持观点的理由,这些理由是否客观合理让人信服,作者围绕关键问题去一一拆解,并提供案例去练习,帮忙读者更加有体感。
关键问题:
1-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2-理由是什么?
3-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4-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5-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6-证据的效力如何?
7-有没有替代原因?
8-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9-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10-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书中结合关键问题概念到摘取内容片段一一做问题拆解,从论题到得出合理结论,从这几个关键问题理清文章的理由是否让你相信并同意作者的观点。
2-面对现实场景中,针对某一主题探讨时,怎么运用本书的知识点做迁移
有时候当你把这件事或者这信息分享出去时,有人也会想了解细节,他问了很多问题,你发现你回答不上来,这时候是不是会尴尬或者后悔我怎么没想到多问一句呢?
在工作场景中,往往大家都会关注的点是你的理由是否是有说服力,要有说服力就要有数据支撑。
所采用的数据是否就能让人相信,文章有一个案例讲到平均值概念。
在脑海中呈现的平均值是把所有数据想加,再得出总数除以想加数值的个数,得出平均值。
其实还有另2种方法分别是:
第二种方法是将所有数值从高到底排列,然后找到位中间的数值,这个中间数值就是中位数。有一半的数值在中位数之上,另一半在中位数之下。
第三种方法就是将所有数值排列好,计算每个不同数值出现的次数或每个不同数值范围出现的次数,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就叫做众数,这是第三种平均值。
对于一个平均数得出的方法不同,造成的结论也不同,在采用数据做支撑时,要考虑这种计算方法是否适合。
3-学会提问,最重要是在不同价值观下,基于目标理性思考。
学会提问,无非是更好地理解对一个事物的认知,更好地去与人交流,更好地表达和传递主张和观点,而人又是复杂和多变的,每个人的价值观也不是完全相同的。
面对同一件事有的人想到要去和他人竞争,有的人在想有没有什么可能性一起合作避免发生冲突。
可以尝试着自己围绕关键10个问题,去练习慢慢地让自己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客观理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