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页数来讲三百页可能是最佳的限度,长篇大谈型拿着都不合适。目前的电脑打印软件也是十分方便,你可以选择单面还是双面打印。根据你自己的需要根本不要动脑筋了。有不少的材料上交时需要A3双面打印并骑缝装订。打印店高档的一体机也是一次出两面的,不需正反重放的。
装订方面线装本绝对要好于胶装本。攻博时期我们一般自己打印文献,到图书馆找装订师傅帮忙给线装好,钱只是象征性的给点。只要他愿意在空闲时候帮你装订好就行,时间也不能太赶。当然有更好的双面打印的线装本,线装后再胶装。
不管是胶装还是线装,最贴心的设计还是要有绸条的书签线,这样书看到什么地方,进度就完全可控了。不必另找书签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6306304/0521c6adac26ee63.jpg)
可以说推广简体字后,以前的古本就成古董了。市场小了当然价格就很高。中华书局或上古所发行的繁体字书都重排本,需要重新数字化的,因而难免会有新的错误。由于简化方案之后,其实之前的断层自然就存在了。很难想像胡适这样的大教授余钱也不多,因为钱基本化在收存古善本上了。
再下一步打印尺寸,这个又是个标准的问题。办公室人员习惯了A4纸大小,骊于书的大小则会有更多的选择,16K或者B5都可以考虑。还有要选择的就是简装还是精装了。其实如果书拿来读的,肯定是简装本有,这样书相对轻便,拿着手感好多了。而精装完全是摆放或查阅之用。
![](https://img.haomeiwen.com/i16306304/8100f8ee078d8cd6.jpg)
中国人什么喜欢一统天下,公文的纸张统一成A4了,其实携带并不方便。有不少时候字号也太大。其他纸张因为没有选择自然就放弃了。只有自己做书的时候才会思考下。
最后,数字经济时代其实有很好的机会学习到古代经典,因为工具方便。以前发音是个大问题,因而要注音,用反切的方法去解决,一大本书许多是注音。同时,地名、人名或河流名之类,之前要用许多篇幅来介绍。现在也大不一样,这些成为十分方便获取的资料。因而我们可以有大量的时候放在思想内容方便了。这可能就是经济越发达历史研究也越发达的缘故。
人工智能在攻克了围棋之后,是不是也可以学习甲骨文了。说不定人类的一大疑问在机器面前是很简单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6306304/5aa90e2d4b5fb4aa.png)
配了张哈佛历史系的官网图,真是要有钱又有才的人去的了学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