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陈之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南北朝时民族深刻碰撞,
经过300多年的文化积累,
终于,在唐代成就了文学的最宜形式——唐诗。
然而正因如此,
唐代的诗人无不透露着巨大的自负感和孤独感。
这种难以形容的情感也在陈之昂的“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中描绘得淋漓尽致。
这种情感,贯穿在唐代的始末,
所以他们穷尽一生地追寻、
挑战高峰与极限。
唐诗在形式上已然达到了最高峰,
这种文化形式深深渗入我们的骨血中,
也绵延在各个地域的文化中。
此次旅行中,
流连山水的同时我也不断去探求一些道理。
在马路边一块“上善若水”的招牌中,
在漓江美景处脱口而出的“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在不同名胜地导游穿插着各种诗词名句的解说中……
无处不是文化的浸润。
可能我们压根就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这么说,
但是文化在血液中,
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
送别•王维
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
他们用总在路上碰到人,
然后喝一杯酒,变成好朋友。
然后擦肩而过,又回到自己的孤独里。
全然没有一点小家子气的生命意向。
唐代是一个自我价值打破群体归属感的年代。
在这里,别人怎么看不重要。
重要的是自我的价值。
重要的,是那种仙那种侠。
木兰柴•王维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好像禅宗的偈语,
讲的彷佛是现实,
又放佛不是现实,
只是一种生命的状态。
人的是非、人的变迁,
在大自然里非常渺小,
或许,
青山和白云才是永恒。
晚照,
秋山,
飞鸟,
夕岚,
都有自己的状态。
一切风雨诡谲之后,
大地、宇宙、自然还是原来的状态。
完全不会因为人事而变迁,
只是人才会夸大自己,
夸大喜悦,
夸大哀伤。
起起落落,
其实没有不得了。
诗歌其实是一个遗忘的过程,
忘得越干净,
它也容易跑出来跟你对话。
很多储存在我们心里的零散,
破碎的小片段,
在生命的某些经验中会忽然活过来,
活过来并不是因为阅读它,
而是忘记了它。
生命的形式在于随性,
就像为爱的人烹两茶三饭。
农业伦理思想会认为我小格局,
会觉得我是苦是累是可怜,
然后站在开阔的视野里,
方才能明白,
一苗火,一滴油,一粒米,
皆是我完成自我的由衷选择。
只有看过繁华的人,
才会决绝地舍弃繁华,
走向完全的空净。
看尽繁华的人,
在领悟空时,
往往有更大的基础,
等到去修行的时候,
这一东西都可以一笑置之。
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
我总是开放地让自己去面对一切,
经历过才能理解,
也才能放下。
激烈的情绪体验,
可能最后都会归于一池的平静。
然而平静才是最终的归途,
然而平静才是最终的追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