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既不是主观也不是客观。
曾参秋水篇,懒写名山照(董其昌《题画诗》)。山有高矮、大小等区别,名不是构成世界主要意义的方面。《秋水》篇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圆满具足的。月映万川,处处皆圆。
一
一即一切。
瞬间妙悟。
大全。
一朵小花就是一个浑全的世界,是一个大制不割的世界,是不分别的世界。老庄哲学最核心的思想是对知识的思考,一切知识都是分别的,用知识解释世界是不可靠的。所以要回到素朴、混沌、浑全。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的哲学是损道,不是数量上的减少,而是摒弃知识上的影响。
知识既是一种力量,又是一种遮蔽;知识既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又是我们与世界形成隔膜的一种方式。
大成若缺。老子思想并不是残缺美的哲学,恰恰是混沌美、模糊美的哲学。老子是要我们去除遮蔽,用一双慧眼去认识这个世界。你现在所认识的世界,是用了一双沾满灰尘布满欲望的眼睛去映照这个世界所得到的影像,这是不真实的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要回到素朴回到浑全。
小花的“真”。
“真”和“假”相对。真,真实的存在,不代表它是物质的,而是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
有两种思路:
一,现象的意义是由本体所照射的,现象(物体)本身不具有根本的意义,它的意义是被照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本体,器是现象。)
二,物的意义是我所观照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个世界是我来了,我发现了,跟这个世界建立了联系,于是有了意义。
实际上,世界并不是我照射出来的。疏瀹五脏,澡雪精神(文心雕龙,原《庄子知北游》),洗净心灵的尘埃去印认外面的世界。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莲花不是你让它开的,明朗万物的意思是明朗自己。
中国美学有一个重要观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绘画理论的纲领,中国整个艺术理论的纲领,中国美学的核心命题。)造化和心源是一体的,造化不脱心源而存在,心源不脱造化而独有。要洗涤荡涤这个心灵而去印认这个世界。
“真”不是道所给与的,不是人所给与的,它是独立自在的,是人和世界共成一天所造成的。
禅宗的真即实,实即真。真是讲意义的,实是讲存在的,存在即意义。作为物质对象的存在是一种非存在。在中国哲学中,存在是一种印认中间的心和物融为一体人天共一的,存在即一,存在即真。
小花的存在即意义。
一朵小花,它不是小的,不是无名的,不是丑的,不是残缺的,不是虚假的。人从控制世界的欲望中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获得自己的意义——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唐)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度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五代,吴云志勤)
把世界的意义归还给世界,把长期被我们霸占的世界归回给世界。物的意义在其自身。这不是返归自然的思路,是重视人心灵的独特体验,在体验中发现世界的价值。
胡塞尔“生活世界”,原处、共有、意义,他在尝试做这样的努力。生命本身的意义是我们探讨的意义,一朵小花就是圆满具足的宇宙,这个宇宙就是我在其中生存的地方,是我在其中获得意义和心灵安顿的地方。
马麟(南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乡关在哪里?什么是永远的归宿?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李商隐)。
人的生命就是暂行暂歇,是短暂的旅行,是短暂的栖息。人来到这个世界,是一个寄窠,是世界的一个客人。虽然有忧伤,但是是如此的闲适;虽然有寂寞,但是海天空阔,月水共明,是这样诗意、慰寄的大世界。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我们寻找世界的意义是为我们自己本身。
二
怪怪奇奇石,谁能辨丑妍?——刘克庄(南宋)。
人类文化的历史就是追求美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追求装饰的历史。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水墨、枯树、粗拙等等,说明中国追求的美是与丑相伴而行的。丑在中国美学中是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丑引入美中是用来质疑美,来说明美究竟是不是一种真实。中国人在所谓丑的世界中发现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中国人在丑的世界中追求独创性,独立性。
儒家像玉,道家就像石头。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也开始研究丑,像罗丹的“沉思者”,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但西方美学对丑的研究历史短,没有很深的理论研究,很难把握中国美学的内在气质。
美的东西是正常的,合乎规律和秩序的,是一种积极的崇高的优美的等等。美是跟正面联系在一起的,丑总跟负面连在一起。怪诞,奇特,消极,残酷……美代表正面力量,丑代表负面的力量。
美带给人的是一种愉悦的体验,但有时我们得到的却是相反的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