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资治通鉴随笔感悟】系列的第7篇文章
济安在阅读《资治通鉴》过程中,第一次碰到雒阳的时候,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感觉这个雒这个字好生僻,看着就不像是什么正经大地方,也就没当回事,直接略过去,可到后来发现,史书中经常介绍某某是雒阳人,诸如苏秦、贾谊等,心想这个地方可不得了,出了这么多名人,但转念一想,苏秦不是洛阳人吗?怎么又成了雒阳人了,这才发现了隐藏在洛阳名字更迭中的小秘密。
可以说,每一个朝代的变换兴起就意味着洛阳名字的更改交替,不断地在洛阳和雒阳之间徘徊,这其中隐藏着中国传统哲学五德终始说的大逻辑。
下面就为大家讲述五德终始说是如何影响洛阳名字变化的。
在春秋战国时,因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聚集,城市逐渐在交通发达地域兴起,在雒水河畔兴起了一个城镇,因为该地位居雒水之北,古人讲求“水北为阳”,所以命名为雒阳。
秦朝时,五行学说盛行,秦始皇按“五德终始”进行推理,认为周朝以礼治天下,礼代表的是火之德象,水克火,秦取代周,应为水德(尚黑),因此为雒阳增加三点水,改雒阳为洛阳。
汉高祖时期,刘邦并不承认秦朝的存在,直接跳过秦代,所以认为是汉朝取代周朝,认定自自己是水德,所以洛阳正合乎正统。到了汉武帝时期,认为秦始皇功劳不小,开创帝业,直接跳过于情于理不当,于是承认秦朝,认为自己是土德,取土克水之意,所以依旧是保持洛阳水偏旁不变,以证明自身合法性。
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因为汉尚火德,所以把洛阳改回来,复名雒阳。读到这里想必大家都有点晕,刚才还说汉朝是水德是土德,怎么又变成了火德呢?这里需要了解的是,从西汉到东汉这二十年间出了一个神奇的儒生,后世有人称他为最早的“穿越者”,就是建立新朝的王莽。
王莽为了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和“天意”,将旧有的五行相克理论改为五行相生理论,并且把前面朝代的属性都做了改动,将夏朝改为金,商朝改为水,周朝改为木,汉朝改为火。因此自己便就是土德,火中生土。而汉光武帝认可了五行相生的学说,认为汉属火德,所以又改回雒阳。
到了三国时期,曹魏自认为受禅于刘汉王朝,自然以魏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再一次把“雒阳”改为“洛阳”。西晋后,洛阳成为羯族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的南都,在这些少数民族眼中,这些所谓的五德终始,实在是没有道理,因此他们也不在乎什么德克什么,什么德生什么,叫的惯就叫。
隋唐以后对五德终始这类唬人的说法并不再很感兴趣,同时也因为此时的中原地区得到大发展,隋唐两代经常将都城建筑于此,所以也就没有了洛阳和雒阳的说法。隋朝时期,洛阳为陪都,称“东京”,隋炀帝对东京进行大规模营建称“东都”,并很快迁都洛阳。公元657年,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居洛阳,封其为“东都”,武则天建武周政权改东都为“神都”,唐玄宗天宝元年又改称东京。五代时,后梁称其为“西都”,后唐称“雒京”,后晋至北宋称“西京”,金称“中京”。直到明代,中原的优势被江南取代,洛阳又重新回归人们视线,而明光宗朱常洛为了避讳自己的“洛”字把改“洛”为“雒”。自清军入关后,雒阳再次变为洛阳,时至今日没有再发生改变。
济安曰:
五德终始说是由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创造的学说。“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而“终始”是指“五德”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作解释。后来的政治家们发现这套理论实在是对于维护自身统治合法性大有帮助,所以想尽一切办法往五德上靠,靠不上的就改,把一套理论改的面目全非,合适则取,不适则弃。自秦汉直至宋,“五德终始说”一直是历代王朝阐释其政权合法性的基本理论框架。所以顾颉刚在所著的《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中称“故自秦推五胜,以水德自名,由汉以来,有国者未始不由于此说”。为什么在宋辽之前人们对五德终始的说法十分认同,在济安看来这是因为当时人们对封建王朝的性质和特点认识的还不充分,对自然天地鬼神等神秘力量崇拜甚多,相信所谓的“天命”云云。
洛阳地处天下中州,东扼虎牢。西据崤函,北依邙山,南对伊阙,河山控戴,形胜甲天下,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地理位置的优越,在宋之前,洛阳与长安占据着绝对的中心,即使洛阳不为当朝都城也必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城市,正如司马光所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所以说洛阳的名字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着这个王朝的态度,根据洛阳名字的变化也可以看出朝代的兴衰与更迭,这便是隐藏在名称变化后面的王朝秘密。
济安居士
文史爱好者聚集地
希望和你一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