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今天一直在想这次要写些什么,也写了几篇没写完的。没写完是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展开。然后这几天也在听喜马拉雅的付费频道张萌《人生效率手册》,有一课是讲读书笔记的。于是我下定主意,这周就写读书题材。
我想我也看了挺多书的,相关的读书方法也研究过不少,虽然还不能做到应用自如,却也有些许进步。关于读书方法,得到的李笑来、许岑,喜马拉雅的张萌都有谈到过,包括万维钢也聊过钱钟书的读书方法。我来总结一下他们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李笑来提倡“只字不差的阅读”,在他的公众号《学习学习再学习》、出版的《把时间当做朋友》以及《通往财富自由之路》都提到了这一点,其中公众号里有一篇《阅读只有一种:精读》。很多人看书都是随便翻翻,但却不知道这么做有什么害处,殊不知这种随便翻翻的读书方法根本上就是在浪费时间。而一个人读书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更多的原因是担心这本书不好看,再说了还有很多别的书看呢,手机里还有很多新闻、好看的视频,这就是一种贪多嚼不烂的心态,什么都想关注一下,这也导致了注意力涣散。因此李笑来的第一个观点是
读书,就要读好书。
现在很多人读书都追求速度,市面上也有很多教你如何快速阅读的书。然而这也让大家陷入了一个误区,因为凡事都有一个过程,如果从来不读书的你,一上来就想一目十行,那必然是要失败的。有人会突然跳出来说,我看到某某就是读书很快呀,而且他也能说出书中的观点。人家现在读书 快,必然经历了大量的阅读,量变导致质变。一开始他必然也是慢慢地从头到尾只字不差地阅读的。第二个观点
读好书一定要慢慢读
我以前还在读书的时候,总是假定自己的能力会随着年龄自动增加。相当的自欺欺人吧,直到我工作后的第三年才觉悟,观察身边的人,之所以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财富的差距越来越大,更多的也是因为这个错觉。读书也是这么回事,几乎每个人都假定自己从学校毕业之后认识足够多的字、有足够大的词汇量,觉得自己懂得的道理足够多,于是开始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已经不再需要“精读”。或者极端点地说,大多数人觉得自己不需要阅读。
许岑的观点是,读书一定要快。你一听肯定傻眼了吧,李笑来刚刚还说读书要慢,到许岑这里就要慢,那到底该听谁的?其实许岑的意思是,选书的时候要快速阅读,抓几本书先看目录,再大致翻阅,如果没有对自己升级知识有用的篇章标题,就把这本书扔掉,看到那些有用的标题再仔细看,看了两眼发现作者写的不是自己想要的,再扔掉。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书本当中的内容。这样下来一天就能翻几十本书,挑出几本对自己升级知识有用的,再进行精读。因为成年人的世界里,不能再没有目的地去读书了,读书,就一定要读对自己有用的书,漫无目的地读,往往会变成“读了那么多书,也知道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张萌提倡的做读书笔记有四大板块,一是金句,无论是好书还是烂书,里面总是会有写得好的句子,那么把这个句子摘抄下来,这本书就没有白读。然后将金句烂熟于心,让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二是目录,读懂一本书的标准就是能够写出一本书的大纲,目录是作者写这本书的逻辑基础,写下书的目录就能大致知道作者的思考逻辑,能站在作者的角度看待问题。默写书本目录,并与原目录做对比,没有默写下来的章节,就是没有掌握的内容。
三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内容不必完全按照这本书的章节进行,不是简单的照搬原文,而是融入了作者自己本身的思考,根据个人理解的情况来对内容进行拆分重组,找到合适自己的章节的重点,然后制作出一篇有个人特色的思维导图。目录是作者的希望表达的逻辑内容,思维导图则是读者对作者逻辑架构的思考,可以在思维导图中画出正在阅读的章节的重点。
四是反思,读书不能没有反思。问题一:通过这本书我学到了什么?对全书的干货分类做一个总结,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问题二:哪些知识是你自己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如果这本书你能找出很多这种自己以前没听说过的知识,那你就需要多次复习这本书。它能帮你开拓思维,扫清盲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问题三:这本书对你的帮助是什么?也许这本书帮你认识了一个新的领域,也许这本书帮你打开了心结等等,当然也可能这本书对你没什么用处,但也帮你建立了筛选书的标准。
总结一下,读书,一定要慢,一定要有目标,只读对自己有用的书,一定要有输出,要有反思,这样才能内化于心,指导我们的生活。最后,希望你跟我一样,践行这些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