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经历了很长的时间,高中的时候读了几次都没有再读下去,一是那时候总觉得外国的文学经过翻译后就没有了韵味,二是这本实在太长了。现在看来,当时没有真正都下去的原因只不过是自己见识短浅,无法了解作者杰克·卡鲁亚克的内心,而现在,过了那么几年,当自己经历过了许多事情后,再读似乎更多的是感统身受了。
杰克·卡鲁亚克正是当时“垮掉的一代”的代表,在旁观者看来,他们肆意、叛逆、远离现实,醉心与追逐自己心中的“西海岸”,不谙世事,不愿进入所谓的现实。
美国二战后,歌舞升平、繁荣发展,物质的富裕却常会带来精神上的贫瘠。在大多数人们自满自得的同时,总有一些人不甘堕落红尘不愿坠人世俗,“垮掉的一代”于是应运而生。“垮掉的一代”不是真的垮掉,恰恰相反,他们是想通过抗争想寻求自我。
凯鲁亚克花了4年酝酿、7年创作、修改,最后用3个星期时间一气呵成将所有的情绪迸发出来,写完了这本书,他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政治环境的压抑、信仰缺失的惶恐、对传统文化的反抗、还是对主流价值观的逆反?或许应该是孤独和迷惘。书中一群年轻人放肆不羁的旅行、吸毒、酗酒、纵欲,反反复复离开与回归,直至萨尔与迪安的诀别。即使许多人聚集在一起,也无法逃脱苦闷和消极。纵然在路上可以暂时忘却苦恼,然而这旅程一旦达到终点,留给每个人的仍旧是迷茫。
“垮掉的一代”是孤独的,叛逆的,但也是坚定的,他们目光如炬,心胸炽热,风雨不懈,义无反顾。他们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路上,从未放弃心中最初的信仰。在书中或许这些是通过当时世人无法理解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是现在的我们又是否能真的始终如一的坚持自我的信仰呢?现实的我们,不得不像现实妥协,我们无法背上一个背包说走就走,也没有勇气谩骂头顶的压迫,我们内心所有的反抗,都只能压抑在心中,慢慢的我们便习惯了这样的压迫,信仰,也就逐渐消失殆尽。所以,即使这“垮掉的一代”再怎么疯癫,也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在路上》不仅仅是一本游记一本自传,更涉及到了人生的根本命题——人生的状态,我们是怎样活着的,我们应该怎样活着。用《在路上》书中的原话说,“道路就是生活。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道路,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 ——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路。 那是一条在任何地方,给任何人走的任何道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对于人生的种种道路,或许这句话是最能真正做出回答的:“在路上,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