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DA&DMA
Art Style | 别以为科技人不懂美?你不懂的数字艺术!

Art Style | 别以为科技人不懂美?你不懂的数字艺术!

作者: Dr_Max_Chin_覃博 | 来源:发表于2021-07-16 14:04 被阅读0次

    作者 | Dr.MaxChin

    艺术,是有钱有闲的特权?时尚,是奢侈生活的代名词?理性的科技人,和感性的艺术人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一场 AI + ART 的展演,展现结合 IT 工具及多媒体的成果。在交流环节,未能免俗的有观众提问:技术和艺术何为主从?作品看不懂,希望说明创意!喜欢创作者的回答:作品交流的是感受,艺术作品留给观者更多自主感受的空间,这群,接受传统美学训练、以敞开心胸,接受各种创作的科技新工具,从曾经的学生,现在的作育美学英才老师,成为跨越艺术-科技鸿沟的先行者,为他们依然年轻的努力喝彩。回顾数字艺术的历史,了解科技不止改变物质生活,也提供了精神层面与时尚美学的满足。

    从科技到艺术的桥梁

    只有经由艺术创作目的产生的作品才是艺术吗?

    1967年,由美国当时科技重镇 贝尔实验室 的工程师 Billy Klüver 和 Fred Waldhauer ,及艺术家 Robert Rauschenberg 和 Robert Whitman 发起成立 计划EAT(Experiments in Art and Technology艺术与技术实验),率先从科技搭起和艺术合作的桥梁。

    EAT在1970日本大阪博览会的镜面圆顶展示

    EAT 对 60 年代的当代新艺术,如达达主义、激浪派(Fluxus)为核心的观念艺术、行为艺术、实验戏剧、及传统视为噪音的实验音乐,都纳入结合数字科技来呈现的新形态艺术。EAT 第一项尝试作品,创始人 Billy Klüver 在 1967 年推出的《年轻裸体Young Nude》,由计算器图形专家Kenneth C. Knowlton) 转换成由计算器像素组成,已具备艺术化图像。

    YoungNude - original image 1967

    生活无处不艺术

    数字艺术,除了是艺术家利用数字科技技术的创作外;在原本的科技领域,原本就存在用可视化的图形技巧解读数字信息的做法,产生了另外一种非创作者为艺术创作的艺术作品,反而形成了一种“艺术化”的创作方式。

    Rechteckschraffuren Nr 3  1965

    早在EAT成立之前的 1950 年代,计算机和 IT 技术普及之前,运用机械设备进行“可视化”的尝试,也成为后来数字艺术的先驱。1952 年,艺术家Ben Laposky 的作品,《Oscillon 40》,使用电子示波器来创作,示波器是显示电子信号波形来检测电器的设备,Laposky 记录了各种电子波的组合形成了非常现代感的欧普艺术(OP art)作品,从接下来的《Oscillon》系列,明显的看出,Laposky采用了立体与波普主义的 Collage(拼贴)手法, 重复曝光,展现了类似极光的《Oscillon 7》,和采用滤镜加上色彩,产生了《Oscillon520》及《Oscillon956》绚烂多元的作品。

    Ben Laposky作品,《Oscillon系列》

    不同于从现实存在的景物取材,而是,透过示波器观察被测电器的 “生命“迹象提供创作的方式,如同取代视觉观察世界,用心电图观察生命,提供了后世数字艺术创作灵感的的极大突破。荷兰医用物理学家 Arie van’t Riet 以大量动植物的 X光片,经过染色处理后,形成了精致的艺术品。

    荷兰医用物理学家 Arie van’t Riet X光片艺术

    计算机让科技创作艺术

    无论是电子器材、电脑、甚至更多的影音生成软件,数字技术提供了艺术家更多元的创作工具,从传统颜料、画笔,进入电子和数字领域。不止艺术家,包括在科技领域的非传统艺术家,可以用光、声音和电子像素(pixel)来进行创作,更进一步的,创作者可以将自己的创作,分解为对点、线、色彩的运用逻辑,转化为演算法,赋予计算机自主创作的能力。成为进一步发展 AI 人工智能,进行创作的基础。

    Paul Klee作品《Highroads and Byroads》

    1960年代后,计算机科学迅速发展,数学家Frieder Nake 成为最早使用计算机做艺术创作的先驱。不同于 Laposky 从电子设备的图形观察中取材,1965年,Nake 尝试让计算机自行创作,参考1929年新艺术运动Paul Klee创作的《Highroads and Byroads》,Nake 编写了演算法,制定了创作逻辑和规则,并加入随机发生器的数值,作为计算机自主创作的基础,让计算机在当时有限的水平和垂直移动能力,计入基本的线条和圆型,创造出计算机版的《Highroads and Byroads》,这为日后以计算机作为运算基础的AI人工智慧创作奠定了基础。

    Frieder Nake参考Paul Klee作品创作出

    计算机版的《Highroads and Byroads》

    2015年,谷歌公布一项依据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演算法的系统DeepDream,利用特征辨识,修正比对,可以辨别图像,随着资料库的丰富,创作者能加入自定的参数,将不同风格的图像,结合生成出崭新的图像创作。

    运用神经网络的算法 DeepDream可将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相片 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

    数字艺术打造了梦想世界

    经过超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数字艺术的发展,从单纯的随机线条绘制,发展的计算机自我学习、VR 虚拟实境、AR 扩增实境…等技术,除了单一图片艺术的创作,更广泛的运用于电影特效镜头的制作,让数字艺术成为电影视觉效果,同时也节省大量人力与时间成本。漫威《复联3》里包含 2680个特效镜头,获得第 22 届好莱坞电影最佳视觉效果奖。而影史上最卖座的《复联4》甚至使用了超过 3000 个特效的镜头,是上千人团队以及计算机的工作成果。

    数字艺术,重塑了科技与艺术,VR 的仿真体验、AR 的虚拟走秀、特效的视觉,让创意在现实中梦幻呈现,科技人跨入艺术创作领域,除了美,也提供了梦想的视觉化呈现。

    漫威《复联4》 是数字艺术的电影特效成果

    当代的抽象艺术,可以任由油彩在画布上自由流动,AI 的数字技术与机械产生的可视化轨迹是一种不是来自创作意识的抽象吗?还是,在软件编程中的逻辑提供了创作的风格来源?数字技术提供了新工具,创作者利用参数与演算法,是否能创造出更多包含创作者风格,又能超越想象的经验作品?

    作者 / Dr. Max Chin

    AFI文创IP中心 创办人

    艺术时尚评论家

    专精商业模式创新及创意开发,及原创IP的文创时尚等商业应用领域

    About Us

    AFI 文创IP中心(AFI IP Center),为美国 WEAST Ltd. 国际文创集团成立的专业文创 IP 服务机构,联合全球艺术家与机构,时尚设计师与品牌企业,以独创的风格美学体系为基础,开发创作与设计作品的 IP智慧产权价值,实现 “艺术时尚化、时尚艺术化” 的跨界合作;精准定位风格类别,进行 IP 应用的设计转化与版权价值提升,包括在线下实体创作与线上数字平台、及不同商业产品的应用,达成深化 品牌IP 化与精准定位风格消费市场的目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Art Style | 别以为科技人不懂美?你不懂的数字艺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ycbp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