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格模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模式。
人格模式不是天生的,情绪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刚刚出生的婴儿,如同一张白纸,没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和认知,当然也不存在什么人格模式。
随着婴儿一天天长大,接触到的人事物越来越多,慢慢的才会形成自己的认知和意识,与此同时,情绪也便产生了,比如喜欢的人事物,不喜欢的人事物。
所以,意识是人格的雏形。
紧张与厌恶,是两个最基础的人格模式,人人都有,但并非天生。
紧张,进一步发展,就是恐惧。
厌恶,进一步发展,就是否定。
在我们一天天长大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喜欢我们的人,不喜欢我们的人,厌恶我们的人......
于是,我们便也学会了对这些人进行区别对待,加以区分,这样,分别心便产生了,也可以叫做界限。
久而久之,这些界限越来越多,我们完整的生命系统就这样被割裂了,人格模式就这样形成了!
一个人的界限越多,他的人格就越僵化,越狭隘。
2.坑洞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坑洞产生。坑洞就是匮乏感,就是失去联系,无法意识到的那一部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压力,当压力无法释放时,坑洞就产生了。
有了坑洞,就会想法去填补他,比如用愤怒,生气,沮丧,讨好,自责,拖延,逃避等等种种方式来填补坑洞。
每个人的坑洞都有很多,但最主的,无非是那么几个,也就是让你反复掉坑的那几个。
坑洞无处不在,亲子,婚姻,工作, 人际,处处都有坑洞的身影。
其实,坑洞没有好坏,他只是我们人格层面上的一个表现形式,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命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坑洞的填补必须经历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只有经历了种种外求的填补方式,才有可能转向内求,用内在的力量来填补他。如果没有外求的过程,也不可能有内在的力量。
所以,真正的慈悲,是允许别人与自己自然而然的发生,没有太多的作为。正如老子所说:无为而无不为!
既然坑洞普遍存在,那我们为了自救,就会想法去填补这个坑洞,在这个过程中,会继续承受各方面的压力,压力来了之后,就越发要填补坑洞,就在这样反复的过程中,习性模式形成了。
一旦进入过去与未来,坑洞就会无处不在,唯独在当下,本质才会出来,坑洞消失。当下是什么?当下就是专注,专注于每个呼和每个吸,专注于手头的工作,专注于书上的文字,在这种时候,坑洞就会不见了。
说到这里,又回到了《用呼吸对峙习性》中所说的专注问题,回到了那个关于专注,自律和坚持的话题。
所以,呼吸到底有多重要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