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1、
读《论语》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认为孔子对于礼的追求和坚持,看起来相当执拗。那孔子是不是个老古板不懂得变通呢?其实不然。
按朱熹注解的内容来看,在当时的工艺水平,把粗麻纺成细线本身就很不容易,何况麻冕的制作是有规格限制的,且过程是相当繁复,可以说费工费时又费钱。而把原料换成丝绸,则变得省时省力又省钱了,可以说是工艺上的一种进步。
对于这种进步,孔子的态度是支持的,并没有为了完成礼仪的仪式感而非麻冕不可。这种进步属于物质和技术层面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另外,如果都没有人制作麻冕了,孔子也不可能一个人制作所有需要的麻冕,这一点可能也不得不从众了。
2、
再看礼仪,它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并不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自己能够从心而治即可。随着时代的进步,节奏的加快,很多繁复的礼仪都已经被简化掉了,但这方面的进步却并不都是好的。
比如,现在的孩子见到长辈和老师已经不需要弯腰行礼了,上桌吃饭也不需要先长辈后晚辈了,“入则孝,出则悌”已经不会对孩子强制教育了,这其实是教育的一种缺失。
放眼四周,可以见到很多孩子都是在宠溺中成长的,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视他人的付出为理所当然,不懂感恩,不善合作,吝于分享。而家长只看到眼前孩子是否开心,却不曾想到这样对于孩子以后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孩子的行为习惯,更会影响孩子的思维习惯。
3、
为什么要提倡孩子的礼仪教育呢?可能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其实,我们都喜欢和懂礼貌的人打交道,这并不难理解。推己及人,孩子的好人缘也是从礼仪中得来,如果想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顺风顺水,那么礼仪教育必不可少。
那么礼仪教育从何入手呢?这里一定要跳开只是口头教育的误区,必须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不再溺爱孩子,做对了表扬,做错了也一定要指出来。
比如,不要让孩子“吃独食”,有好吃的要懂得分享,家长欣然接受孩子的分享并给予鼓励和表扬;
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做家务,体会家长的事务繁重和不易,同时也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对家庭责任的分担;
受到别人的帮助或分享,要懂得感谢,做错了事情要学会道歉;
家长要以身作则,尤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不在场的人进行批评指责;
更不能在孩子摔倒或吃亏的时候,将本来是孩子的责任推卸给第三方……
4、
礼仪教育千万不可马虎,孩子的言行最多还是对家长在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上的复制。今天的你,就是孩子明天的样子,不可不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