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很多问题形成于家庭,却表现在学校。有句话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孩子的某些行为在家中因为宠爱或者苛责等原因表现并不突出,而一旦置身于学校,老师会更多从集体角度来看待,所以个别行为的异常就会被关注。不能以为老师请家长就是针对我们的孩子,可能就是想看一下家长在孩子养成教育当中所起的作用。
请相信孩子的问题,多半是家长行为的影射。如果家长不反思,不寻求积极改变,那么学校教育就不能由表及里。张向葵教授在讲座中提到“想尽一切办法教育孩子之前,必须先教育家长”。从我从教多年的经历来看,改变孩子不难,难的是让家长坚持为教育让步。
在我多次家访过程中,与家长交流引用做多的就是“耐心、细心和爱心”,再通俗一点便是积极心理。教育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部分家长在管理当中其实存在一定误区,喂他们吃饭、帮他们穿衣,甚至还有替写作业的情况,他们已经到了能够独立自主的年龄,却还在学习、生活当中包办一切。只因为孩子反应太慢、或者无故拖延,激发了家长急躁、悲观的情绪,间接导致学校的教育效果不够深入。
除了保持心态的相对稳定性,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责任心。什么样的家长可以称得上“负责任”?那一定不是任性的家长,以为孩子是自己生育的,就可以无端打骂、斥责,或者成为外部承压的出气筒;也不会是无能的家长,在家庭教育当中一定是有一定方法的,而不是想起一套是一套,心情不好过于严格,而心情好的话什么都可以商量;也不会是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的家长,老师在家长眼中的地位决定了孩子能否从心里尊重老师,在家教方面要尽量与学校形成互补,而不是明着应承,背后依然我行我素,或者因为想不开直接与老师对着干。以上的这些行为都是孩子无益的,如果认为老师能力不行最多换所学校,但最怕的是家长过于自负,极有可能在后期吃到不良教育的苦果。
要想让家长懂得更多的家教知识,还要创设长效的学习机制。努力解决家长们各自不同的需求,以班级、社群为单位,组织家长进行教育扫盲,借助读书会、家长会、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助推家长成为一名合格的家庭教育践行者。一定要让家长明白教育孩子时学校与家长共同的责任,而不是一有问题就告老师,或者得到某些表彰时对学校教育只字不提。
在张教授的讲座中,我还记录了一组词——“无干扰服务”,她以《亲密的关系》、《神秘的童年》、《窗边的小豆豆》等书籍为例,意外强调家庭教育要遵循“抽象指导,概念模糊”的原则。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成长起来,家长们有必要与孩子协定《成长协议》,不要过多干预他们必然要经历的的童年生涯。教育本身应当是轻柔且深刻的,作为家长不是掌控他们的人生,而是为他们的生命奠定哲理与智慧的基础。
还有最后一点,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不要把学习(尤其是成绩)当成教育的重点,而应该更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据我观察,身边的很多孩子是存在心理疾病的,这个问题并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我们要在心理疏导方面保持安静,“不浮躁、不张扬、不作秀”,实实在在地让孩子受益,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作用,引导孩子突破自我思维设限。
张教授提倡在教育当中要灵活应用“六个一”:在面对有可能伤及孩子自尊心时要适当“避一避”;遇到容易让我们动怒发火的事,要适当“缓一缓”,沟通交流要语气平缓,采用寓言、童话等多种方法“选一选”善意开导;对于好胜心强的孩子,要适当“激一激”;对于处于逆反期的孩子,不要刻意去说教,要适当“笑一笑”,让双方都冷静下来。总之,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绝不是学校单方面就能办到的,在尊重孩子的心理规律的同时,家长也要摆出积极的姿势保障他们生命无限的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