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01:隔代互学何以实现 ——《隔代学习实

101:隔代互学何以实现 ——《隔代学习实

作者: 蓝天看云 | 来源:发表于2022-06-30 14:02 被阅读0次

                《隔代学习实现老人和儿童的共学互学—基于龙虎塘实验小学和河海老年学校的个案研究》是一篇发表在《中国终身教育研究》(第一辑)上的一篇个案研究报告。全文分为研究背景、研究综述、研究设计、研究发现、结语五部分。供18154字,参考文献共计39条,关键词五个:隔代学习、终身学习、共学互学、互惠共生、学习共同体。全文由程豪博士、丁小明校长、李家成教授和吕珂漪博士合作完成。               

           一、研究背景:隔代互学成为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困境的重要途径

          在研究背景部分,作者围绕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家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出现人口结构失衡、社会福利滞后、公共设施不足的问题,指出由此带来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那么在面临这样的问题之下,国家出台了哪些政策或者是措施呢?本研究指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若干问题和潜在风险,诸多国家在成功老龄化[1][2]、健康老龄化[3][4]和积极老龄化[5][6]等理念的引领下,采取了发放老年生活福利、建设老年和谐社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等举措,对于老龄化问题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出青少年与老年人之间的隔代学习研究和实践在时代需求下应运而生的。这样的行文思路清晰,逻辑合理层层推进。

          在上述对国际大背景的描述之下,作者将视野聚焦到我国学习型社会发展的现状,指出:推动隔代关系由祖辈对孙辈的单向抚养走向以学习为抓手的双向互学,或将成为我国隔代关系发展的重要方向,并且对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缓解和消除、隔代关系的疏通和优化等起到重要作用。7、8、9三条文献是对一句话:在我国,与隔代教育、隔代学习相关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国际理论研究的引鉴的解释与说明,可见,作者对待文献研究的谨慎与对待学术研究的严谨性,这样的思辨态度与习惯是我所缺乏的。

          最后用一段话进行总结:因此,本文在国际隔代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的启发下,特别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与教育实践的基因中,认识到了隔代学习对于老年人、青少年乃至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试图探索并传播具有我国本土特色的隔代学习理论建构和实践创新,并力图在与国际的对话与交流中,贡献出我国隔代学习的经验、话语和道路。这样的提炼、理论水准与思维逻辑,颇具学术风范,非常值得我借鉴与学习。

           二、研究综述:由鸿沟走向融通,在更新与重构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研究综述的阐述方面,作者没有罗列不同专家的观点把材料堆砌起来。而是采用总分总的行文方式,收集“百家”之言,对各家观点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先提炼并提出自己的两个方面的观点:其一,隔代主体对青少年和老年人各自的影响;其二,隔代学习对隔代关系的影响。

          分别从隔代学习促进青少年的多维成长、拓展老年人的多元发展、有利于重塑隔代间的主体关系三个维度出发,以系统的分析评价和有根据的趋势预测,为研究的确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论证。

          该综述指出:已有研究关于隔代学习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青少年对老年人的态度由消极转向积极、青少年在人际沟通和交流协作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青少年的学业成绩显著提升和学校日常行为发生改善。为了证明这个结论,分别例举了五个国外的实证研究的例子,有数据有结论,文字简洁,没有大量引用原文,而是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自己的结论。第二、三个维度为了说明隔代学习有利于拓展老年人的多元发展,隔代学习有利于重塑隔代间的主体关系这两个观点,所述的内容把案例要研究的内容紧密关联在一起,既系统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的、现状和趋势又能反映研究内容的多个方面。

          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隔代学习是一种兼具共学互学、共同创造、互惠共生等特征的综合性学习。这种性质的学习打破或批判了传统意义上的隔代关系,建构了密不可分、互相生成的主体关系。具体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隔代学习为隔代主体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渠道,使传统意义上的隔代疏离和冲突在隔代学习的助力下走向连接和融洽。第二,在隔代学习促进隔代关系由鸿沟走向融通的过程中,隔代主体又进一步对隔代学习和隔代关系产生了新的理解,这种关系的更新与重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这样的结论能让读者熟悉现有研究主题领域中有关研究的进展与困境;能够提供后续研究者的思考;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思考未来研究是否可以找出更有意义与更显著的结果;同时改进与批判现有研究的不足,推出另类研究,发掘新的研究方法与途径,验证其他相关研究。由此可见,写好一份研究综述意义重大。

          这也告诉我们:教育文献资料积累了众多教育事实、数据、理论、方法、假设,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文献资料进行教育研究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教师科研和专业成长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研究设计:呈现实现互惠共生的新样态

          通过对上述研究背景的介绍和文献综述的分析,文章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小学生和老年人通过学习实现互惠共生的可行性”已经很清晰了。那么怎么来探索两者通过学习实现互惠共生呢?作者回到逻辑的起点,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剖析:第一,隔代学习究竟是在何种因素、条件或动力的促使下产生和发展的。第二,隔代主体之间的学习究竟呈现出何种样态。第三,隔代学习究竟给隔代主体带来何种意义上的收获。正如作者所说:这三个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研究问题,旨在勾勒出隔代学习的发生起点、样态和影响。这样的概括精辟、准确,我很向往这样的表述。

           本案例讲述的是“江苏省常州市龙虎塘实验小学四(7)班的小学生(以下简称“小学生”)、河海老年学校音乐班的爷爷奶奶(以下简称“老年人”)、部分小学生的家长(如父辈和祖辈)走进小学音乐教室,共上一课”的事情。

           在调研对象上,本文基于研究目的的达成,将小学生和老年人作为“追踪”的主要对象。此外,还涉及一些小学生的祖辈。首先,“追踪”小学生。该班级共 45名学生,男生26 名,女生19 名,平均年龄为11 岁,其中有16 个孩子属于隔代教育的家庭。

          在我们的“银芽联盟”启动仪式,关注的对象也是两类:分别是熟溪小学五(1)班参加朗诵的20位同学和参加观看和听讲座的8个班,一共约450位同学(以下简称“小学生”),老年大学的爷爷奶奶参加人数为43位。除此之外,出席启动仪式的领导,有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王芳;武义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武义茶叶协会执行会长邓萍;团县委书记吕伟滔;县妇联主席杨芳;县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应晓芳,以及其他武义老年大学校务委员会部分单位的主要成员。

          在调研工具上, 本文选择开放式的问卷调查法和非结构式兼顾头脑风暴式的集体访谈法,作为此案例的主要“追踪”方法,以便深度挖掘小学生和老年大学学员在隔代学习过程中的思想、行为等的变化。

          我们针对两类不同人群分别采用了纸质稿和问卷星的形式,小学生集中在学校里,为了能体现他们的真实想法,采用纸质稿的形式进行。老年人活动结束回到各自家里,相对分散了,好在他们都能实现使用手机自由,所以采用问卷星比较方便。

          我们的问卷的内容与本文的访谈内容大同小异。其一,是了解是否第一次参与这样的互学活动;其二,写一写双方参与活动的感受;其三,提一提以后开展活动的建议。

          调研过程中,本案例采用“追踪”调研的方式,首先向45 名小学生发放了开放式的调查问卷,填写时间控制在 20 分钟左右, 共收回问卷 45 份,问卷回收率 100%。其次对老年人进行了非结构式兼顾头脑风暴式的深度访谈,研究团队以头脑风暴式的方式,对 12 名与小学生有血缘关系的祖辈和 30 名与小学生无血缘关系的老年人进行了面对面式的集体访谈。在这两种方式中,访谈式头脑风暴是我没有运用过的值得去尝试与实践。我目前在祖孙互学项目上使用的调研方式是纸质问卷与问卷星。材料还在整理中。

          在案例分析环节,作者第一步做的事情是将将小学生的开放式纸质问卷和老年人的访谈录音转化为电子文本格式,建立初步的分析数据库。其次是数据的归类。再次是数据的运用。在数据转化和归类的基础上,从整体视角审视案例的构成要素,从中抽离出相对合乎逻辑的研究发现,并与已有研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为研究结论提供基于客观事实而又符合逻辑的证据。作者考虑到案例的“追踪”对象包括小学生和老年人,因此将编码系统分为AB两类。

          从以上的案例分析解读中,我懂得了:案例分析先讲清楚案例实施的操作的步骤,并解析这样做的目的即可,不需要作非常详细的每一个过程的记录。这跟我自己头脑中原来的想象有点不一样,看来这样的学习收获还是挺大的。

          四、得出的结论:内生力量和外在支持的共促,让互学真正发生

          读完研究发现这部分内容,我的脑子里迅速闪现一个问题:这部分为什么要写这么长?原来写案例重点不是对研究过的的详实的描述,而是对研究发现进行详细的解剖。这使我想起了自己之前写的几个案例,都不在规范之列。

          在本案例中,作者基于对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的呼应,从隔代学习的发生、发展逻辑出发,对其发生、状态和影响进行分析和阐述。隔代学习产生于隔代主体的内在需求和其他外在条件的支持,它们共同促进了隔代学习的产生、发展乃至走向可持续的发展。对这些观点或理论形成对应的是来自调查问卷的实证。没有这些证据,研究何以存在,这使我想起了之前李教授几次对我的帮助,总是提醒我要在活动之前或之后用研究的方式开展调查,也万幸在本次“银芽联盟”之后非常及时的补上了这个环节。

          我们先来看看三个二级标题之间的逻辑关系,隔代学习的起点:内生力量和外在支持的共促;隔代学习的状态:在共学、竞学中走向互学;隔代学习的影响:通过学习实现互惠共生。一层一层递进,紧密相关。而回想自己的写作,缺少追根溯源的思维方式,只是根据手头上的材料加上一点理论,用材料来堆砌,而缺乏理性的思辨和实践路径的精心设计。

          最后,作者得出这样的结论。本文基于国外对隔代学习的研究思路,以时间发展的逻辑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对隔代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和具体要素进行了解构和剖析。具体而言,以满足老年人和小学生的身心需求为隔代学习的起点,以共学、竞学中走向互学为隔代学习的状态,以学习实现互惠共生为隔代学习的影响,探索和创生出了符合我国实情的隔代学习新思维和新样态。这种隔代学习的风格、方式或途径,是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为世界隔代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贡献了中国样例。

          通过本文的学习,对隔代互学有了更多的了解,对研究报告的撰写有了初步的认知,对怎样撰写自己手头上的研究总结有了简单的设想,即将到来的暑假中,还需要多花点时间进行深入的解读,多多向李教授及程豪博士等专家请教。

      参考文献(引用了原文)

    [ 1 ] Baltes M M,Carstensen L L. The process of successful ageing[J]. Ageing & Society,1996,16(4):397 — 422.

    [2 ]Ryff C D. Beyond Ponce de Leon and life satisfaction:New directions in quest of successful age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1989,12(1):35 — 55.

    [ 3 ] Kalache A,Kickbusch I. A global strategy for healthy ageing[J]. World health,1997,50(4):4 — 5.

    [4 ] Beard J R,Officer A,De Carvalho I A,et al. The World report on ageing and health:A policy framework for healthy ageing[J]. The Lancet,2016(387):2145 — 2154.

    [5 ]Boulton-Lewis G M,Buys L,Lovie-Kitchin J. Learning and active aging[J].

    Educational Gerontology,2006,32(4):271 — 282.

    [6 ]Fernández-Ballesteros R,Robine J M,Walker A,et al. Active aging:A global goal

    [J]. Current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Research,2013(2):98 — 11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01:隔代互学何以实现 ——《隔代学习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ymf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