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25课 本周问答

第25课 本周问答

作者: 一路凯哥 | 来源:发表于2018-01-25 16:45 被阅读0次

    一、区块链的兴起会对未来金融造成什么影响?

    答:区块链在出现的时候,是比特币的一个底层技术。它的本质是“分布式不可更改的加密数据库技术”。我们一般看到的数据库都是集中式、中心化的,所以它的可信度、安全度依赖于开发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技术以及相关的制度安排。区块链不一样,它是一种通过网络上多方同时完成计算、认证、存储的任务,然后通过一个共识的算法达成一致。这样一来,区块链的技术是不依赖于任何一方的,所以我们老是把它称作多中心的一个技术。多中心的特征就使得篡改数据变得几乎不可能了。

    “21世纪的石油是数据”,而大数据时代的安全、稳定和可靠极为重要,可见区块链技术的广阔前景。

    另外,金融本质上就是关于交易的信任度问题,通过金融工具,信任可以直接转化为财富。所以区块链就降低了交易系统中存在的信任成本,提高交易运转效率。比如通过区块链可以实现快速的跨境支付、快速的保险理赔、快速的证券发行和交易等。

    虽然区块链具备改变金融基础架构的潜力,但要能够在商业世界里发现成熟的应用场景,即一个技术从构想到落地,甚至到盈利,还有很长的路。

    目前区块链技术已经有一些初步的应用,比如政治选举、企业的股东投票、博彩,但也只是作为辅助工具。


    二、2013年开始的利率市场化,对未来企业融资的影响

    答:1、利率市场化后,各银行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因为当前我国4000多家银行,主要的收益都还是靠利差,所以同质化竞争必然会非常激烈。

    2、利率差异看似小,实质大。比如在存款利率上,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基准利率是1.5%,股份制银行大概是2%。两者看似只相差0.5%,实质差异达到30%以上。所以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普遍要比基准利率上浮30%,这也就是利率市场化的效果,对老百姓是有利的。

    3、在贷款端的利率,差异更大。银行会根据企业的资质、信用等因素进行利率差别定价,所以就造成有的企业贷款利率低到比基准利率还要低,只有5%左右,有的则高到超过10%。这也是利率市场化的一个重大表现。


    三、2015年的股灾始末,以及政府的救市行为

    答:2015年股灾之前是一个“杠杠吹大”的疯狂牛市。到了6月中旬,证监会突然要求清查场外配资,要求所有加杠杆的散户和机构,全部掐断业务去杠杆。当时加杠杆的很多优先级资金是来自券商和银行这些金融机构的,在整个最危急的七月六、七、八号那几天,好多券商人员彻夜不眠,担心破产。在香港市场的夜盘上,我们看到的是人民币汇率、大宗商品的价格都出现了大幅下挫的情况。所以当时这种流动性枯竭的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那危机很有可能马上就会扩散到这些机构,然后就会导致整个市场的信心崩盘,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当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说央行降息、定向降准,然后拓宽券商的融资渠道,证监会授权证金公司直接入市,这一系列的行为本质上都是在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所以从广义上讲,这次的一行三会,确实在股灾中扮演了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从另一个维度来说,这次救市蛮有中国特色的。1987年美国也有类似股灾,它也发生了急速去杠杆,但当时美联储的操作跟我们就不一样,它就仅限于在资金上提供一个充裕的流动性,而不是直接入市去操作股票。

    我国的这次的救市,借鉴了1998年香港的救市,和日本央行的两次救市行为。但是在整个入市、救市时间的选择点和干预的价位点上,我们国家做的和其他的地区和市场都不同。比如说香港首先救的大概只有33支大蓝筹股票,而且涉及的资金量大概有1000亿左右。我们直接是涉及了1300多支股票,接近2万亿人民币,所以体量这么大,难免就会对市场造成更大的影响。另外一点,香港的入市点位是极低的,所以资金一进去马上就反弹了,我们大概在3600点左右入市,在整个市场的情绪还没有完全平复的时候,导致当时资金入市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日本央行当时救的是ETF基金,也就是大盘,而我们是直接去买个股。这中间的主观判断因素就很多,难免会发生道德风险问题。

    所以整体来看,一行三会确实充当了最后贷款人角色,也确实遏制了危机的蔓延和发生。但是在这过程中,在救市的技术和成熟度上,还是有一些缺陷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25课 本周问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ynv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