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
2018关健精选问答100条

2018关健精选问答100条

作者: 7980b35f8262 | 来源:发表于2018-08-15 18:05 被阅读10次

    作者:关健思想工作室

    关健导师

    【答疑·解惑】(第1天)

    学生:社会险恶,有时候本来做的是好事,内心却觉得出力不讨好,好像被别人当成了傻子。

    老师:如果内心坚定了这是自己想做的事,自己愿意去付出的事,又何必在意他人的看法呢。当你在意他人的看法时,你就会有患得患失之感,长此以往你内心的能量就会降低。所以,切记!不必在意他人是如何看待的,要把焦点放在我为什么做这件事?我还可以采用哪种方式会做的更好?长此以往、如理思维,你的能量慢慢就能提升,当内在的能量提升了,也就有能力去化解外在不如意的境界了。

    注:“当你总是在意他人看法的时候,说明你对自己所做的事还不够坚定。所以,问题首先是出在你这里,切记!“我是一切的本源”。

    【答疑·解惑】(第2天)

    学生:老师,我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自己曾经受到的所有伤害,该怎样摆脱?

    老师:事已至此,再生执着实属没有必要,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收获上。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什么道理?有没有让我的内心变得强大?倘若再次遇到这类事,我又该如何面对?长此以往,如理思维,内心的阴影就会被光明取代,负能量就会被正能量所取代,当内心的能量渐渐提升,也就有了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外在的不如意境界。同时,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往往令我们心生痛苦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对这种痛苦感受的放不下。换言之,也许对方只射你一支箭,而你却自我加持了千百遍。那么,请问痛苦究竟从何而来?最后,在这里老师送你三句话,每当心生烦恼的时候不妨大声地念出来。一句:“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二句:“也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三句:“更不要拿自己的错误去惩罚别人”。

    【答疑.解惑】(第3天)

    弟子:每每看见身边的人有所成就,就开始对自己的境况不满意,甚至开始抱怨生活,我认为他们得到的太多,我也知道这样想不对,但又不知如何做,师父我该怎么办?

    师父:首先,要清醒的认识到,人一生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福报”,其次才是“努力”有几分。如果我们总是将目光聚焦在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上,再去拼命的追逐,这其实与滚笼中奔跑的小白鼠没有差别,久而久之你也会被自我设置的巨大压力所击垮。与其这样,我们不妨将目光和精力投放到以下这些问题上。多去思考:“这是不是我想去的地方?相比他人我有什么优势?我还可以怎么努力才能做的更好?方向和目标是否该重新设定?目标与我自身的能力是否匹配……”    同时,要多去思维智者常说的:“失去也是一种收获、放下意味着得到更多”,试着多去体会这些言语的真实意义。同时,有机会可以看看伟人的传记,看看他们在遇到困境时是怎么面对的?采用了怎样的心态?你会发现,他们并不都是在年轻时就创造出了辉煌的事业。而是,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后,才迎来了人生的成功。这其中,难道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答疑·解惑】(第4天)

    弟子:弟子因为遇到某些事情,很茫然。

    师父: “茫然”是对提前可能发生的事没有做好准备。换言之,如果有十足的把握去面对它你还会茫然吗?这恰恰反映出了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和理解是存在问题的,也反映着我们还需要成长、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多把精力放在这些方面,长此以往内心的能量就会提升,当外境再次发生变化时,我们也就有能力轻松的面对它了。同时,还需要从本质上去清醒的认识到,没有什么事物是永恒不变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世间存在的一切事物也都遵循着成、住,坏、空四期过程。因此,今日令你心生执着的人、事、物,明日可能转变为障碍你心灵解脱的事物,所以切莫执着,用平静的心接纳世事。

    【答疑·解惑】(第5天)

    弟子:为何很多事情我总是看不开?

    师父:不妨站在多个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事情。往往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喜欢以自己固定的思维方式去展开,这就容易形成定式化的思维,哪怕发生与此无关的事情,我们也喜欢莫名其妙的往这方面靠拢,这就导致我们很难跳出问题去看事件,久而久之内心一团乱麻。所以,出现类似情况换个角度去分析是一种解决方式。同时,师父希望你能从当下开始,开始构建系统化的思维方式,这样你就比较容易看清事物的本质,容易理解一件事发生的背后原因是什么,这才是解决你内心困惑的根本之法。

    【答疑·解惑】(第6天)

    弟子:师父,我总是后悔过去的选择,难以自拔,师父我该怎么放下?

    师父:昨天的阳光能晾干今天的衣服吗?答案是“不能”,既然不能为什么还要纠结于过去的选择不放呢?为什么还要执着于已经呈现的结果呢?为什么不能采用随缘的心态去面对呢?这所有的问题都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放不下心中的“执念”。要明白,放下了结果也就放过了自己,放下了结果也就放下了包袱。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跑得更快?这个问题有多种答案,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放下包袱的情况下”。同时,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放下”并不意味着“放弃”,而是用全新的姿态迎接黎明的曙光。

    【答疑·解惑】(第7天)

    弟子:师父,如何让自己在过不去的事上过去,让自己的心在那一刻超然?自己也明白,除生死外无大事,可就在婆媳之间,和我大姑子的事上心里总过不去。

    师父:是谁在束缚你的“心”? 答案:是自己  又是谁阻挡你去向超然的状态?答案:是自己   切记,当生活中遇到难以解决的事,不妨先静下来反思,反思的过程中学会向自己提问:我在乎的是什么? 为什么我放不下? 我是不是因为纠结在这件事上,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事? 当你学会系统的去思考、并且向自己提出问题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一个问题的发生,往往背后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而你真正需要“找到”或者说“扩宽”的是自己的思维边界。与此同时,你要相信你本身具足解决你生命中出现所有问题的能力。就拿当前这件事来看,你不妨将眼光放长远,将胸怀和格局放大,人之所以会对当下的事纠结、执着,是因为在自己可视的范围内没有发现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这样思考会不会对你更有帮助?

    【答疑·解惑】(第8天)

    弟子:师父,我做事总是很难坚持,感觉不赚钱,总想换工作怎么办?

    师父:为什么有些事并不赚钱,但有人却做得非常开心呢?答案:是因为看见了所做之事的真实意义。那么,我们为什么做这件事?意义是什么?每次事前我们是不是需要这样如理思维?是不是需要这样向自己发问呢?因为,我们只有认识到我们所做这件事的真实意义,我们才有坚持下去的动力。不可否认,在做事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惑、乃至不如意的境界,但是我们要学会去感恩这些看似不如意的境界,因为是这些境界为我们提供了历练内心的机会(注:对境练心)。每当信念开始动摇的时候,不妨这样去思维:“有多少人会受益于我所做的这件事”、“通过这件事我可以帮助多少人”,时常这样如理思惟,我们做事的心态就开始转变,动力也会增强。

    【答疑·解惑】(第9天)

    弟子:旁边有人或在人多的地方我会紧张,不自在,甚至身体僵硬。请问,这是为什么?该怎么办?

    师父:外在身体上的种种表现,往往先是由我们内心的种种变化产生的(注:“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换言之,当外境开始变化,内心又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对治,就会产生种种莫名其妙的想法,接着身体方面就会出现种种表现。对治这个问题,不妨先试着让内心归于平静,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要做的事情上。

    【答疑·解惑】(第10天)

    弟子:如何才能专注?如今人人都被手机分心,学业也耽误,实在没辙!

    师父:把心力投放到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上,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乃至能为他人带来帮助的事情上。不能片面的看待手机对人们的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多看到积极的一面、光明的一面,让阳光住进心里才能温暖自己,才能想到去照耀他人。同时,要学会在境界面前转心,认为自己现在的举动是浪费时间,那么不妨把时间投放到去读一些有意义的书籍上、或者与他人进行有意义的沟通,这对自己都是具有正向的帮助的。

    【答疑·解惑】(第11天)

    弟子:师父好!想问问到底是什么决定运气的?难道是一出生就被老天写好的吗?有改变运气的法门吗?

    师父:   “命由心造,福自我求”。所以,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就能改变命运。建议,可以看看《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等古圣先贤经典之作,慢慢就能有所领悟。

    【答疑·解惑】(第12天)

    弟子:师父,我明明知道自己以前做的都是错的,为什么还会以嗔恨心对抗?

    师父:有时候,我们也只是认识到了事物的表面,没有从更深层次去思考。就好比杂草,如果没有连根拔除,只是斩断了外露的部分,假以时日还会长出来。同样的道理,烦恼习气的种子植入心田,并不是在表面上认识到就算改变,而是需要凭借内心的力量去拔除它。所以,慢慢来,先从提升内心的力量开始做起,这个过程就是“修行”,是修行就要清楚的认识到,修行讲求次第,也就是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自己是怎么规划的?先把这些问题理清。

    【答疑·解惑】(第13天)

    弟子:怎么变强大?我越活越觉得自己弱!

    师父:把精力投放在自己想做的事、会做的事、能做好的事上,因为自己想做,所以比较容易去坚持。同时,在过程中细心观察自己内心的变化,学会适时鼓励自己、加持自己,久而久之内心的力量就开始增强。与此同时,还要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身边应该多结交有志之士,时常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互相鼓励、互相帮助。

    【答疑·解惑】(第14天)

    弟子:看见他人事业上取得成功,可我的事业依然没有起色,师父我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继续坚持?我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工作和别人比较。

    师父:

    首先,学会静下来思考,自己努力的方向有没有问题?方式、方法是否正确?还要认识到自己是不是积累的不够?举例来说:自己平日的饭量是三碗饭,直接让你吃第三碗能吃饱吗?答案是:不能因为量变到质变是有过程的,今日种下的种子不能寄希望于明日就长出果子,因为这是严重违背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

    与此同时,还要认识到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福报,其次才是努力有几分。事业的成功往往是时节因缘和合才呈现的结果。我们总是执着于眼睛所看见的,认为这才是最真实的,殊不知我们的肉眼所能看见的事物往往是有限的、看见的事物往往过于单一化、片面化。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的调动自己的觉察力、感知力,去与周围的一切产生链接。举个简单的例子:平静的湖面上更容易映射出景物的面貌,如果湖面波涛汹涌,我们就很难看见事物的本来面貌,不妨把湖面当作我们的内心来看待,当内心浮躁的时候是很难看清事物本质的,当内心平静时,就比较容易看清问题的核心原因,解决起来也会游刃有余,所以,解决这个问题先从平静内心开始做起。

    如果,希望自己的未来也能有所成就,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去积极的种因,时节因缘成熟之时自然也能有所收获,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这个道理,没有种下种子,是决定得不到果子的,这是真实的道理,一定要明白。

    【答疑·解惑】(第15天)

    弟子:弟子总是在做过事情以后后悔,不自信,心量小,压力大,让父母操心,还总想着将来和现在的男朋友能不能走到一起,因为自身的确付出很多。

    师父:对自己的问题总结的很全面,也非常到位。那有没有想过怎么去改变呢?有进行过规划吗?使用过哪些方法?把过多的精力投放在所呈现的结果上,那么解决问题的精力还有多少呢?不妨转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和反思自己的生活,也许你就会轻而易举的解决当下的困惑。比方说我让你看我的手,如果你看见我手的一面,就不能看见另一面;如果我让你看另一面,你就不能认识这一面。你的各种认知全是零碎的,只能让你产生对整体的错误认知。所以,试着换个角度去观察生活,也许过去看似矛盾的事情,就其本身而言是可以完美融合的,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一体的、和谐的。

    【答疑·解惑】(第16天)

    弟子:师父,我总是过不了孩子这一关,每天想着不冲孩子发脾气,要有耐心,要温厚,可总是忍不住还是发脾气上火,过后好后悔好伤心,睡梦中都后悔难过。

    师父:仅仅只是后悔吗?有没有试想过怎么改变?若从表象上来看,令我们痛苦的原因,是因为孩子做出的表现不符合我们内心对事物的认定标准。实际上,真正懂得静下心来观察我们内心起伏变化的时候,就会发现是因为我们内心对事物产生的执着或束缚让我们陷入到了痛苦情绪的漩涡中。有没有发现,如果你不静下心来观察孩子的种种表现,你是根本无法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做的,那你如果只是单纯的采用“我是为他好,才这样做的”,这样的思维方式去理解,那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也痛苦、自己也痛苦,典型的“双输模式”。而真正的教育是能做到言传身教的,是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认清自己的定位,做好角色转化的,可以与孩子成为很好的合作伙伴、成为心灵的伴侣、成为能够彼此相知的朋友等等,而我们最终的目的,是确立双赢的思维。

    【答疑·解惑】(第17天)

    弟子:师父究竟过怎样的人生才算正确的,怎样的人生才算错误的呢?

    师父:不去评判,无有对错,生命之理,关乎内在。

    【答疑·解惑】(第18天)

    弟子:师父,我常感到在工作环境与人交往上总是很扭捏,不知道如何突破。同事和领导觉得我细心,常把繁琐细碎的工作推给我,导致我每天都工作到很晚,周末自己加班,压力也很大,做梦都是工作,最近常常感到心脏不舒服,我该怎么呢?

    师父:明白什么叫真正的成长吗?首先要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几分,成长的路上我们需要承担,需要与责任相伴,但承担并不代表妥协,并不代表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去做,当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要学会与周围的人积极的去沟通,找到更多的人去帮助自己完成自己完成不了的事,这才是一种成长,才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答疑·解惑】(第19天)

    弟子:弟子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了,乃至于他人用眼瞪我,我都会伤心地哭,性格内向,易纠结、易多想。请问师父,怎么才能学会不去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或批评?

    师父:静下心来,先思考他人的批评是否正确?于我而言是否会有帮助?正如母亲对孩子的批评,是因为母亲太在乎自己的孩子了,希望孩子的未来越来越好他才去批评的,你有见过几个做母亲的天天忙着去批评别人的孩子,而放任自己的孩子不管不顾的?所以,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天天有那么多人在乎我,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呀!其次,你注意去观察,那些没人批评的人,没人帮助他去发现自身问题的人,有几个取得了大的成就?不都是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吗。所以,被别人关注,将对方当成自己的一面镜子,去照见自身的缺点,本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呀!为什么还要去伤心呢?所以说,从现在开始学会去体验这个过程,将其视为生命中最为享受的时刻,过去那些负面的情绪也就烟消云散了。

    总结:那些在你生命中出现,并且能够伤害到你的东西,都是因为你对他产生了错的认识,才让这一切看似合理的发生的。其实,他不过是自然发生的,你要做的只是找到相对合理的方式去接纳他,这个过程才会更合理、更完美。

    【答疑·解惑】(第20天)

    弟子:师父,看到身边的人永远的离开了我,我很悲伤,开始对死亡产生恐惧的情绪,我该怎么办?

    师父:身边有人离去你感到悲伤,那通过这件事有没有让你明白些什么?有没有认识到一切都是无常的?有没有让你更加懂得要珍惜生命中出现的人、事、物?今后开始,要不要树立全新的观念?所以说,我们把焦点放在自己能把握、能改变、能努力的地方,内心才会越来越有力量。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这样去观想,人们为什么会对死亡产生恐惧?那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死后将去向何方。假设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死后将会去向比这个世界更美的地方,我们还会悲伤吗?我想,不能说不会悲伤,但至少没有现在这么悲伤。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从当下开始,去积极的把握有限的生命,去蓄积更多的能量。因为,当内心被慈悲和智慧的光芒照耀着,我们才会更加坚定地相信自己死后将去向何方。

    【答疑·解惑】(第21天)

    弟子:师父,孩子的很多举动我看不惯,做一件事刚开始有兴趣,很快就不喜欢了,他的这些举动让我很烦恼,我该怎么办?

    师父:首先学会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怎么做?再思考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我是怎样做的?人往往因为一件事完成起来难度比较大,就会去选择做另一件事,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是没有看清这件事背后的真实意义。正如孩子,由于处世不深,人生经历、阅历太少,难以对一件事进行相对成熟和理性的思考。这时,做父母的就要懂得去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启发孩子,并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孩子沟通、交流,帮助他树立正知见。并且,帮助孩子设立生活目标、学习目标等,让他懂得凭借自己的努力去完成设定的目标,刚开始目标的设定先从他力所能及的地方下手,逐渐他的自我动手能力就会提高,假以时日也会帮助他树立起承担的心态。

    【答疑·解惑】(第22天)

    弟子:师父为什么我有时候心里乱,没个稳定劲?

    师父:学会时时观照内心,觉察内心念头的起伏变化。同时,还要善于向自己发问:“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设定这个目标?达成这个目标能帮助和影响多少人?”人之所以容易受到外境的影响,核心原因是内心的力量不足。所以,不妨把精力专注在一件事上,内心就能慢慢静定下来。

    总结:

    心有定力,不惧风浪;

    心无定力,终日流浪。

    【答疑·解惑】(第23天)

    弟子:师父,我目前在高校教书,无力、心累、烦恼、焦虑。以为一个问题的解决,会带来新状态,可一个个新问题、新烦恼接踵而至,懊悔过去,担心将来。外人看着不错,自己心乱如麻,活着真是种煎熬。

    师父:学会转心,试着这样去理解:“今天我遇到的所有困难,都是帮助我成长的契机,唯有努力把握、用心珍惜才能收获更多。试着这样去理解,慢慢你面对事物的态度就开始转变,也就能找到更为合理的方式去处理它。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去附近的寺庙或者道观转转,试着在这种环境中放空自己。还可以品读一些古圣先贤的经典巨著,看看他们面对境界时是怎么调整心态的,相信你会深受启发的,在这里祝你早日走出困境。

    【答疑·解惑】(第24天)

    弟子:对名和利如何才能真正看淡和放下?有时说得容易,可很多时候却做不到。

    师父:

    有没有开始去做?采用了怎样的方式去践行了?  有没有认识到“看淡”和“放下”的真实意义是什么? 举个例子,就好比我们左手拿着“杂草”,右手拿着“金子”,如果只能二选一,我想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扔掉“杂草”将“金子”装入口袋?因为我们认为金子对于我们而言更重要,当然了“看淡”与“放下”和“名”与“利”几者并不矛盾,关键看你是怎么理解的,是怎么平衡几者的关系的。

    接下来,再去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今天种下苹果的种子,明天能否结出苹果来”?  答案是肯定的:“不能”,因为它还需要经历一个浇水、施肥的过程。所以,“看淡”和“放下”也需要经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最后,再来看看“思维方式”,我们总是习惯采用自己擅长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和理解新的事物,当然这也没错,因为你的人生你做主。但前提是:“你认为你认为的还是你过去认识的那个它吗?答案是:“不确定”,这就像我们过去,也曾受到伤害,那么别人伤害你之前你有思考过它可能会伤害到你吗?请用心思考这个问题。 所以说,“思维”就像一把“刀”,它决定了你是采用哪种方式去切眼前的这个西瓜,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不同的切法。而如果我们总是习惯采用一种思维方式去判断、去认识新的事物,这就不容易看清楚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说,真正的“看淡”和“放下”,指的是对一种状态的领悟和追求,是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的。

    【答疑·解惑】(第25天)

    弟子:师父,出来找工作,却被朋友打击“能力不够”,怎么办?感觉失去了信心。

    师父:试着将他人的“打击”,转换为成长的“契机”,换言之,正是因为他人的打击,才让你的生命成长迎来了“加速度”。同时,在失去信心的时候,不妨多想想自己的长处,生命成长的过程,少不了自我的加持。 也可以多读些人物传记,看看伟人们在遇到困境时,是怎么调整心态的,自己也可以朝着这些方向去努力。

    【答疑·解惑】(第26天)

    弟子:我得了一个让我十分痛苦的病,虽然外表看起来和常人一样,但被建议不能跑跳、不能负重、不能劳累。我感觉我今后的人生没有什么意义了,怎么办?

    师父:为什么总是让“妄想”占据上峰?为什么不把精力投放在能让自己发生改变的事上?世界上还有很多比你的境遇还要糟糕的人,去看看他们是怎么面对人生困境的。去思考,为什么他们面对生活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我和他们的差距在哪里?与此同时,也要学会自我加持,告诉自己:“从现在开始我要发生改变,我要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我要这些悲观的情绪、负面的思想永远的从我的生命中消失”。

    总结:“能让你的生命永远保持激情的,是来自心底的那股自我的加持力”。

    【答疑·解惑】(第27天)

    弟子:师父,我想问下,为什么我特别爱证明自己,爱与人争论长短呢?这个原因是什么,该如何改正呢?

    师父:内心的“执着”在作祟。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人往往是越缺什么,越爱表现什么,当内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容易对事物产生错误的认知,容易“执着”其中。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时时观照内心,当不好的念头升起时,要善用内心的力量去对峙或转化它。也可以时常向自己发问:当证明了自己之后,内心与过去相比是否平静了呢?证明了自己,又能为他人带来什么帮助?

    总结:“你人生所遇一切障碍,都是你自己设置的,你只有学会向自己发问,学会与内在产生链接,你才有可能走出“困境”,迎来“解脱”。换句话说,除非你愿意,否则这个世界上没人能够帮到你,即使是你最亲最爱的人,也是如此”。

    【答疑·解惑】(第28天)

    弟子:遇到不知悔改的坏人在身边该怎么办?

    师父:视对方为一面镜子,反观自心,看看自己身上是不是也有做的不如理如法的地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对方的负能量太强,容易影响到自己时,也可以暂时先避开。总之,先学会改变自己,当自己的能量强大了,才有可能影响他人朝着积极地方向去转变。

    【答疑·解惑】(第29天)

    弟子:师父,是不是所有的委屈说出来就不算委屈了?

    师父:“看破了”委屈自然就不再是委屈,“放下了”委屈就成为了一把利器。所以,把委屈的事通过嘴巴表达出来,只能说明嘴上释怀了,内心是怎样的状态呢?有没有放下心中的执念? 不妨换个角度想想,过去那些埋藏在心底的委屈,在今天看来又算得了什么呢?

    【答疑·解惑】(第30天)

    弟子:师父,我快被烦恼压垮了,请师父开示!

    师父:人为什么会起烦恼?产生烦恼的原因有很多,但从根本上来看,是因为我们对事物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知见。那么,如何树立呢?可以每天抽出些时间,读读祖师大德的经典著作,也可以与身边有德行、有学识、有思想、具足正能量的人多做交流。还可以每天诵读经文,这也是让自己内心得以平静,启发自心智慧的方式。

    【答疑·解惑】(第31天)

    弟子:如果因为一件事情没做好,得到别人的嘲笑,我们该怎么办?或者,别人说话态度不好,我们又该怎么回应?

    师父:   “他人的嘲笑”,有让你失去了什么吗?要多去想怎样改进做事的方式,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而不是执着在他人对自己的嘲笑上。“别人的说话态度不好”,要先去反思,是不是自己有没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到位?总而言之,“我是一切的本源”,当所有的问题出现,先从反观自心开始。试着把目光聚焦在如何提升自己的心力上,因为当自己内心的力量提升了,才不容易被境界所转。才能有机会帮助和引导他人改变。

    【答疑·解惑】(第32天)

    弟子:在工作中遇到喜欢背后搞小动作的人怎么办?心里知道应该不理会她,可是还是常常想起她的所作所为!

    师父:试想,如果ta找到了生命中有意义的事,ta还会忙着去搞小动作吗?如果ta认识到了自己的所作所为会伤害到其他人,ta还会去搞小动作吗?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人喜欢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当然了,人在这种境界中,是很难发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的。就我们自身而言,如果没有能力去帮助他人改变,那就先从改变自己做起。改变自己,先从改变自己的身语意开始,可以这样理解:1:“ta的出现是成就我的一种方式”  2:“把ta视为一面镜子,时刻观照自己的言行举止”。久而久之,当自身的能量提升了,才能间接的影响他人改变。

    【答疑·解惑】(第33天)

    弟子:我该怎样磨炼?痛苦怎样都挥之不去,这是执著么?如若不是,早已放弃,缘何心痛?

    师父:我们想要得到很多东西,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得到,最终我们无奈的选择了“放弃”。所以,你也只是在外相上“放弃”了,并不是真正的“放下”,更无从谈起放下心中的“执念”。因此,若想走出困境,试着树立长远的时空观,学会站在不同角度去看待事物的变化。你会发现,今天所得出的答案,与自己最初设想的竟完全不同,慢慢去体会这个过程的变化,你就知道该如何抉择了。与此同时,在生活中要多朝着积极的一面去思考,久而久之,内心的执着和痛苦就开始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光明、慈悲和智慧。

    【答疑·解惑】(第34天)

    弟子:请问,以前被人欺负过,现在跟人相处就总怕被人欺负,怕被人欺负就关注“别人欺负”,然后其实人家没欺负我,我就认为是欺负了。我该怎么办?自我保护力、自尊心过于强!

    师父:过去生命中残留的垃圾,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清理,导致今天做什么事都会沾染上难闻的气味。要想永远的摆脱这个阴影,先要学会“转心”、“转念”。在生活中,多去结交有正知、正见、正能量的朋友,在做事方面不与人斤斤计较,要多去承担,与人交往多用欣赏、赞美、鼓励的言辞。久而久之,心力就开始提升,原本难闻的气味也会被鲜花的香气所取代。

    【答疑·解惑】(第35天)

    弟子:面对恶意,如何平衡“自我防卫”与“主动友善”呢?

    师父:犹如看见落水者,每个人都会升起救助之心。但前提,是要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几分,再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出选择。所以,先看看自己有没有能力面对这个境界,如果不能,就暂时先避开,或者先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待力量提升了,再去面对。所谓的“平衡”,也只是自我认定的某种状态,一旦执着于“平衡”,人生就会失衡。

    【答疑·解惑】(第36天)

    弟子:朋友现在的思想有些偏激,但她正在伤心难过中,我应该给她一颗糖果,还是应该给她指证错误?

    师父:你怎么知道他的思想是错误的呢?在这个时刻,先别忙着去劝谏她人,你要先学会“放下自己”。“人只有先放下自己,才能走进对方的世界;人只有走进对方的世界,才能更好的理解对方的想法”。以目前她的状态来看,是很难听进去别人劝说的,你要多去陪伴她、倾听她内心的真实想法,然后等待一个契机,再去引导她的思维朝着积极的方向去转变。

    【答疑·解惑】(第37天)

    弟子:我对这个世界充满厌恶,包括自己。对某些人事物,明知是人之常情,还是很反感,很厌倦;觉得自己的人生一团糟。我该怎么办呢?

    师父:给自己点时间,可以去郊外、去周边的僻静之所转转,去那里静静的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试着“放空身心”,这样内心就会慢慢平静下来。我们的内心就好比平静的湖面,可以映射出所有美丽的物质。但在现世中,因为我们每天忙着攀缘、追逐,导致湖面总是现起道道波纹,也就难以看清事实真相(注: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好比,在心情烦躁的时候,还想要去解开缠绕在一起的藤条,结果只会越来越糟。所以,要先试着放空身心,待自己完全平静下来,树立了正确的知见,再去做事。做事前,还应该想清楚几个本质性的问题:“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的目标如何才能实现?”等等。当你将这几个问题思考清楚了,就要去勇敢的行动,做到“知行合一”,这就是“如理思维”的过程。

    【答疑·解惑】(第38天)

    弟子:为何才工作几天就心力低下了?做事情动力不足,总是觉得累,如何才能长久坚持下去,持续精进呢?现在就想靠喝咖啡提神。

    师父:咖啡只能起到暂时提神的效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内心下手。首先,你要认识到工作的真实意义,并为其设立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策发出源源不断的动力。试着找找看,工作过程中有没有哪些环节,是让你感觉到对自己,和对他人都是有帮助的?找到后,把它记录下来,每次工作前都可以翻开看看,慢慢内心的力量就会提升。

    【答疑·解惑】(第39天)

    弟子:为何在指出孩子错误之后,孩子心里明明知道她错了,但往往不承认,并且和我强词夺理?为什么她要把我当作她的对立面?

    师父:反观自心,我们在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有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当意识到问题的发生是源于自己的时候,你是怎么处理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就拿这件事来说,他既然已经知道错了,你为什么还要揪着不放?你完全可以给他指明方向,再给他点时间进行自我反省和改进,你真正需要做的只是陪伴、鼓励、引导。

    (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言教”与“身教”并行,自己首先在行为上严格要求自己,做子女的才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答疑·解惑】(第40天)

    弟子:公婆要来探亲了,第一次真正的相处,因为是来我家,我是避无可避。老公很不理解我的紧张与不安,我也在想是不是我太在意自己的感觉。是否在我自己的家,我也需要夹着尾巴做人?

    师父:放平心态、真诚对待,面对老人的言语、以及处事方式,要多从理解的角度去思维。想不通的事,不妨换个角度想:“自己也会有老去的一天,那时你希望子女怎么对待自己?”多这样去思维:“无论老人做出什么行为,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子女过得幸福”。也许,父辈们的成长环境、文化程度会与现在的青年不同,价值观上会有冲突,甚至还可能做出令子女难以理解的事。我们做子女的,先要试着去“接纳”,当问题出现时,还要学会与父母平心静气的沟通,就某种程度上来说,有智慧的随顺也是一种“孝”。

    【答疑·解惑】(第41天)

    弟子:您是如何与人交往,而不让对方起烦恼的呢?您有没有遇到过和人交往时,不慎让对方起烦恼的情况?这个时候您是怎么补救的呢?

    师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失不可怕,可怕的是没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过失,或者碍于各种原因,不敢去“承认”和“改正”错误。所以,与人沟通、与人交往,心中要谨记这几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他非”、“夸奖人时高声谈论,批评人时咬紧舌头”。总而言之,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就是净化烦恼的过程。

    【答疑·解惑】(第42天)

    弟子:我现在欲望很多,买了一个手机,还想要平板电脑,有了平板电脑又后悔了,我很苦恼。

    师父:人一旦坠入欲望的河流,烦恼就会不请自来。要学会转心,转境,清醒的认识到欲望是“苦”,知足才有“乐”,就能从根本上止住贪心。同时,可以看些具有启发意义的书籍,引导自己的思维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变,人只有树立了正知正见,才能在境界面前知道如何抉择,才能更加明确的知道自己要什么。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真正“需要的”其实并不多,都是因为“想要的”太多,而想要的得不到,得到了又会失去,陷入这种循环状态中,才会烦恼不断。所以,要跳脱出这种苦的循环,就要去转心、转境。

    (注:“他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回头一看推车者,比上不足下有余”,活在当下,知足常乐)

    【答疑·解惑】(第43天)

    弟子:我想向您请教风水与人的关系,是“福人居福地”,还是“福地居福人”?

    师父:我们常讲:“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什么?是人心。“依报”是什么?是环境。人心好了,哪里都是福地,不必执着于在外境上下功夫,要尽可能在心境上努力,这才是改变的根本之法。

    【答疑·解惑】(第44天)

    弟子:最近事事不顺,身体突然生病,事业和人生也是每每到重要关头需要再进一步的时候,就会被各种原因阻碍。弟子有时想得开,觉得顺其自然就好,可有时会越想越不甘心,觉得很是愤怒,不知道该怎么办。

    师父:顺逆境缘本是人生常态,唯有勇敢面对,才能在境界中得到提升。其实,发生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一件事,绝不是没有缘由的。所以,你要试着向内去觉察。试着问问自己:“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经历过这些事以后,我明白了什么?时常这样去思维,你就会对事物发生的原因有所掌握,当然,你也会就如何应对它,找到更好的方式。

    【答疑·解惑】(第45天)

    弟子:孩子三年级,做事情总是要提醒,不断催促。这学期开始,我不想再这样每天跟打仗似的不停唠叨,可是不提醒之后作业完成得晚了,上学因为拖拉导致吃不上饭,等等。孩子还总是希望妈妈笑颜常开,而自己却只能做到控制自己不发火,真是提不起劲高兴。我该怎么如理作意才能正确引导孩子呢?

    师父:回想一下,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认为到了要教他些知识,教他技能的时候了?于是,我们开始疯狂的做准备工作。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去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他们似乎有属于自己的一种寻找快乐的方式,甚至有的时候,我在想他这种方式才是真正的在体验生命,而反观一下我们自己,似乎每天都忙的不可开交,哪里有所谓的幸福人生所言?如果站在这个角度去思考,或许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恰恰是我们需要向他去学习的时候。我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要证明我们所有的举动都是错误的,而是要告诉你,我们对自己孩子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你不妨静下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在生活的某一个环节,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存在问题?自己是不是容易对生活当中的某些事产生执着?是不是喜欢让别人去认同自己的观点?当你开始向内去觉察,你就会找到一套引导和提升孩子成长的工具。所以教育孩子先从接纳开始、先从肯定开始、先从鼓励开始、先从引导开始,当他开始向你敞开心扉的时候,你才获得了走进他内心世界的机会。

    【答疑·解惑】(第46天)

    弟子:我经常会把某人某事往消极处想,往坏处想,这样的后果就是影响了人际关系和日常情绪,该怎么有效对治呢?

    师父:烦恼习气现起,当错误的念头升起,就会向着黑暗的一面去思维。这就需要我们培养正知见,学会如理思维,当错误的念头升起,要及时的转换方向,向着积极的一面、光明的一面去思维,多去想对方的好,多意念对方的功德,久而久之,内心的智慧就开始增长,烦恼则会渐渐褪色。

    【答疑·解惑】(第47天)

    弟子:平静的放弃与真正放下有什么区别?真正放下是种怎样的心境?

    师父:   “放弃”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掌控现前的局面,勉强选择暂时妥协,如若再次遇到此类境界,依然会心生烦恼。而“放下”,则是从根本上认识了事物变化的原理,能够做到心无挂碍了。所以,现实中很多人都只是在表面上放弃了,没有从内心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放下”。所以,自然也就体会不到什么叫:“放下即是拥有”。

    【答疑·解惑】(第48天)

    弟子:我现在对谁都冷漠,而且自己也觉得孤独,很不舒服。不想跟谁热情了,好像什么都无所谓了。

    师父:内心的烦恼与智慧就像是在拔河,烦恼增长,智慧就降低;智慧增长,则不起烦恼;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做事、还是看问题,要多朝着积极的一面、光明的一面去思维,久而久之,内心的慈悲与智慧开始增长,烦恼就难以现行。

    (注:慈悲与智慧是对峙烦恼的利器。)

    【答疑·解惑】(第49天)

    弟子:对立偏激的性情思维如何消除?

    师父:所谓的“对立”,就犹如杯盖的两面,你看见的是左面,对方看见的是右面,认识不同对立既会存在。所以,我们常说要树立正知见,学会如理思维,也都是在告诫我们,遇事多学会转换一个角度去看待,往往对立的情形就比较容易化解。当然了,化解对立的根本之法在于消除内心的烦恼,内心不起烦恼,对立就没有依存之地。

    【答疑·解惑】(第50天)

    弟子:我们是不是越执著外在,就越害怕死亡呢?

    师父:很多人面对死亡都会心生恐惧,但恐惧的原因却又各不相同。有人是为这个“身”而担忧,有人会为多年来积累的财富而担忧,但究其根本原因,都在于没能放下内心的执念。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生”的时候,即要开始对“死亡”做功课。了解什么是“死”?“死”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吗?还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不妨,去看看古圣先贤留下的经典著作,很多都把死亡这桩事情讲得很透彻。

    【答疑·解惑】(第51天)

    弟子:因为害怕工作中会遇到困难,也不知道如何为人处事,从而畏惧去工作,该怎么办呢?

    师父:人往往越是在意什么,越会因什么而心生恐惧。就好比想要的得不到,得到的又害怕失去,你不妨试着去放下得失之心(注:也就是不要把结果看的那么重,先放下内心的包袱)。“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境界面前同样如此,如果总是选择逃避,只会让内心的力量变得更微弱,要试着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入手,放下越多,内心的力量越强。

    【答疑·解惑】(第52天)

    弟子:被最信任的合作伙伴出卖,久久不能释怀!怎么办?

    师父:“他人射你一支箭,你自我加持千百遍”。要知道,痛苦往往并不是事件本身带来的,而是自己在不断加持内在最初升起的那痛苦感受,直到身心奔溃,才选择对自己善罢甘休。因此,当遇到这类事,要先学会转心、转境,去想想,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什么?若再次遇到又该如何面对?接下来自己是怎么打算的?

    (注:什么是幸福?1、首先,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2、也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3、更不要用自己的错误去惩罚别人。能做到以上三点,幸福就会向你走来)

    【答疑·解惑】(第53天)

    弟子:换了工作环境,压力很大。觉得自己很努力,每天都很累,却没啥成绩。自己很迷茫,我应何去何从?

    师父:今日刚刚种下种子,明日就希望结出果子,这岂不是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同样的道理,转换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也需要时间去适应。(注:虽然环境转变了,但我们在从事其他行业的时候,所培养起来的思维方式,有没有随着工作环境的转变,而进行调整呢)。 不妨抽出点时间,让自己的内心先归于平静,(注:湖面波涛汹涌的时候,是很难看清底部有什么物质,只有待湖面完全平静下来,才能看清底部的物质。我们的内心也是如此,只有归于平静,才能发现问题出在哪里,进而能更好的去解决它。)

    【答疑·解惑】(第54天)

    弟子:为什么有的人做错事却不承认,这让我很苦恼的,我应该怎么看待这些事,才不会让自己受情绪的影响呢。

    师父: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各不相同,所以看待问题的角度,以及采取行动的方式也就有所不同,要多试着去理解、包容,学会用善巧的方式去引导对方改变。也就是说,我们无法决定他人怎么去做,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怎么去想,当他人的行为方式有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学会采用智慧的方式与对方沟通,这样对方接受起来才会比较容易。当然了,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他人。

    【答疑·解惑】(第55天)

    弟子:我身边的朋友都有理想的工作,拥有属于自己的情感。而我一直坚持,却未能如愿,也未能遇见对的人。我有时候在想,是否因为我有做不好的事,神明未能圆我的理想?我苦于坚持的事情,却不能实现,我有些伤感,请指点。

    师父:试着把眼光放长远,不要仅仅盯着眼前的得失,也不必拿自己的境遇与周围人进行攀比,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不是吗?与此同时,还要懂得“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今天我们没有收获,是不是没有积极努力去种因呢?或者是努力的方式不对呢?试想,一颗小树苗要长成参天大树,这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施肥、浇水、和修剪。我们想拥有好的工作,想拥有幸福的生活,难道不需要时间、不需要努力、不需要增长我们的智慧吗?如果你认为,有所谓外在的神在掌控你的人生,那你终将成为它的傀儡,因为你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无限性,也没有认识到神其实一直都在,他就在你之内。

    【答疑·解惑】(第56天)

    弟子:贪睡怎么办?每天早上都起不来床。

    师父:从两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思考,人为什么要睡觉?因为,睡眠可以使我们的身体系统,在短时间内得到很好的调整,进入更全然的去体验生命。那我不禁想问,问什么有些人每天只睡3小时,且工作量非常大,仍然是精力充沛呢?为什么有的人,睡8个小时也无法醒来,醒来后还有昏沉之感。也许有人说,这是工作压力太大的原因。其实,压力并不是源于工作,而是源于你无法全然的掌控你的头脑,才让工作成为了一种压力。试想,如果工作是让你感觉喜悦的一件事,你还会感到压力吗?所以,当你认为这是“工作”,这是“任务”的时候,它的性质就在你的头脑中变质了。所以,你首先应该试着去觉察自己身体的变化,哪怕是很微小的变化,它都在反映着你的身体系统是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还是病态中。如果是良好的状态,你就要思考怎么才能让它变得更好。如果是处于病态中,你就要试着在饮食、头脑、能量等方面去做调整(注:凡是与身体有关的,你都要试着去觉察它,因为你的目标是让这个系统运转的越来越棒)。其次,你还需要找到令自己感兴趣的事,并且认识到这件事的真实意义。就好比说:通过这件事我能帮助多少人? 人们常说,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实际上就是在告诫我们,要找到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这样内在的动力才会越来越强。

    【答疑·解惑】(第57天)

    弟子:怎么把恶缘转化为善缘?

    师父:树立正知见,如理思维。

    【答疑·解惑】(第58天)

    弟子:大学很快就毕业了,人生面临很多选择,师父我该如何选择?

    师父:人生路上我们会面临诸多的选择,没有人知道哪条路才是“最好的”。回望过去,我们也曾被自己的“选择”弄得遍体鳞伤、甚至于吃尽苦头,但这所有一切,在今天看来,不是也慢慢的释怀了吗。换个角度来想想,这也许才是“最好的安排”不是吗?因为,生命的答案从来不是唯一的,它会在你做出选择的那一刻,就开始发生变化,不是吗?(注:万物永远处于运动变化的状态)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建议你先确认人生的大方向开始,只有树立了大方向,我们才好去规划小目标。与此同时,要学会向自己发问:明确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哪些事在自己看来是最有意义的?哪些事是对他人有帮助的?是对社会有贡献的?

    【答疑·解惑】(第59天)

    弟子:孩子沉溺于游戏怎么办?

    师父:孩子如果找到了更有意义的事情去做,他还会忙着去打游戏吗?在孩子心智相对不成熟的阶段,家长要学会去陪伴他、鼓励他、引导他,让他在人生不同的阶段,能找到更有意义的事情去做。

    【答疑·解惑】(第60天)

    弟子:很反感家里老人的行为举止,如何做到不心生厌憎和烦恼?

    师父:老人所有的行为是基于什么展开的?不都是希望子女能过得幸福吗?这是天下老人共同的心愿啊。所以,当老人做了令我们难以理解的事,不妨先调整我们思考的出发点,多朝着积极的一面,感恩的一面去思维,慢慢家里的老人也会理解你。(注:年轻人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接触的人、事、物,相比起老人所处的时代,接触的人、事、物,以及思考的方式都会有所不同。再想想,我们在小的时候,老人们是否有嫌弃我们不够成熟,做事荒唐呢?反感我们的行为呢?他们也曾为了我们做出许多改变。而如今,角色转换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扮演好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呢?)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难免遇到烦恼的事(注:事业上、人际关系上等等),如果我们总是将其,与老人之间的关系交织在一起,就会使原本简单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所以,在面对老人时,我们需要让自己的这颗心变得更为纯粹、简单,且具备包容力。

    【答疑·解惑】(第61天)

    弟子:由于从小家庭环境的因素导致自己很不自信,平时生活中也会由于父母的一句话感到非常烦闷、生气,该如何改变呢?

    师父:容易被外在的境界所转,核心原因在于内心力量不足。家庭环境只是外缘,关键在于自己的内心是怎么思维的?举例来说,父母和我们就像两部手机,你之所以烦闷、生气,那是因为你接收了错误的信息,又没能及时的去清理这些信息(注:如理思维),导致这些信息堆积在内心,让自己内心变为了垃圾场。所以,现在要试着去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通过做事慢慢培养自己的信心,内心的力量增强了,外境就很容易得到转化。

    【答疑·解惑】(第62天)

    弟子:不管我怎么努力做,婆婆就是看我不顺眼,总是爱挑我的刺,我很无奈,怎么化解?

    师父:你努力的目的,是为了让婆婆看的更顺眼吗?显然不是。面对不同的事,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维,结果也是不同的。这就是说,我们不能决定他人如何去想,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怎么去做。凡事要多站在理解、包容、反观自心的角度去思维,格局才会越来越大,能量才会越来越强。而如果总是在意他人会如何看我,这就好比说,把自己命运的决定权放在了对方的手上。那么,就会陷入“他人射我一支箭,你自我加持了千百遍”的死循环状态。切记!我是一切的本源,我对一切负有直接的责任。

    【答疑·解惑】(第63天)

    弟子:我经常会不知不觉感到烦,但又不知道自己烦什么,总觉得内心空落落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正常吗?

    师父:任何令你烦恼的事,其实在发生之前,都曾有过征兆(注:生命中发生的任何事都有其原因)。我们为什么没有觉察到呢?原因是,我们没能保持正念,心地也不够清净,所以就难以觉察。那“烦恼”和“智慧”,就像是在拔河“烦恼弱,智慧强;智慧强,烦恼就弱”。因此,树立正知见,学会如理思维,也是增长智慧的方式。

    【答疑·解惑】(第64天)

    弟子:因缘还未尽,所处的环境中有时候一些人为的磁场如同乱麻干扰着我,在这样的境界中,我应该如何更好地超越自己?

    师父:境界面前自己的定力如何? 如果一点点小事都无法很好的面对,说明内心的力量已经很微弱了,要试着去找方法,去增强内心的力量。再者,不要总是将目光聚焦在外境上,更重要的是问问自己,在遇到境界的时候,是在用怎样的态度面对?凡事如果都能转换一个视角去看待,也许境遇就不会如你想的那么糟糕了。

    【答疑·解惑】(第65天)

    弟子:懂得一些道理,但总是明知故犯,感觉痛苦和无奈。现在非常想改变自己,如何才能不被坏的欲望牵着走呢?

    师父:做人贵在“知行合一”。知而不能行,等于无知;行而不求知,等于无行。知道了多少,就先去做多少。否则,就会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们内心正面的力量,和烦恼的力量,二者就像是在“拔河”,若想从根本上战胜烦恼,则要去增强内心的善法欲,以此作为人生大的指导原则,再去设立其他目标。

    【答疑·解惑】(第66天)

    弟子:生活遇到了很大的麻烦,每天都在恐惧、痛苦、压力中,快撑不下去了,好累!师父,我该怎么做,该以怎么样的心态去面对?

    师父:为你带来痛苦和压力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对它的错误看法,以及对它发展状态的执着。想想看,我们是不是执着于:“它应该是这样”、“不应该是那样”、“我希望如何如何...”。当它的变化或发展,超出你的理解范畴,我们就无法接受,甚至表现出过激的行为。那实际上,我们必须认识到,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的、都是无常的,如果你总是执着于过去对它的认识,当它再次发生变化的时候,你就开始痛苦、并且产生压力。其实,面对它的最好方式就是“看懂它”(注:看得破,放得下),并学会以一颗随缘的心,去坦然的接受和面对它。久而久之,就能抵达心无挂碍,无有恐惧的境地。(注:“心无挂碍,是大智慧”)

    【答疑·解惑】(第67天)

    弟子: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怎么办?

    师父:平静的时候多用功,遇到境界的时候才能使上力。

    【答疑·解惑】(第68天)

    弟子:遇到困难,我们该怎么学会面对?

    师父:“困难、困难,困在原地就难”。所谓的“困难”,充其量只是我们的智慧不足以解决当下的“问题”,致使问题转变为困难。所以,遇到困难不要有恐惧、害怕等情绪,学会一边去积极地找方法解决,一边要建立强大自信心,去勇敢面对。

    【答疑·解惑】(第69天)

    弟子:人死后会怎么样呢?

    师父:首先要明确,“死亡”并不代表生命的终结,人死后将根据业力的驱动,进入不同的空间维次继续存在,包括生命形态也随之转变。

    (注:普通意义上指代的“死亡”,是说色身的消亡,我们的色身的本质是“四大假合,五蕴本空”。)

    【答疑·解惑】(第70天)

    弟子:我换了一个新工作,犯了错,很惶恐,害怕领导对我有意见,对今后的工作也产生了畏难情绪,怎么办啊?

    师父:工作环境转变了,心境有没有转变?往往打败我们的,不是他人的流言蜚语,而是我们的无端作意。既然做错了事,就要学会去承担。承担的同时,还应该朝着积极的一面去思维,一切才会变得越来越好。

    【答疑·解惑】(第71天)

    弟子:我有时对一件事情抵触情绪很大,看不进去书,工作上不能聚精会神,特别容易分神,何解?

    师父:静下心来观察,一件事不会只有一个面,换言之,要看到一件事的不同面,才会对事物有更全面的了解,那些放不下的、看不开的、想不通的事,才会慢慢找到答案。也可以把精力先聚焦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待自己的心力提升了,再来认识情绪严重的问题。

    【答疑·解惑】(第72天)

    弟子:如何在生活中坚持一件事呢?感觉自己总是无法长久坚持做一件事,好苦恼。

    师父:首先,要看到这件事的真实意义。比方说,这件事它会帮到多少人,会有多少人因此而受益等等。“无法坚持”,就要看这件事究竟是不是自己喜欢做的?以及自己的目标制定的是否合理?有没有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有没有发现,我们总是喜欢高估自己的实力,总是喜欢夸大自己所能做到的,但反观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所以说,做任何事我们都需要认真做好规划,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考虑到,可谓:百密而无一疏。

    【答疑·解惑】(第73天)

    弟子:我是一名学生,怪自己蠢,轻易相信了别人,损失了6000元。我也没有收入,还不敢告诉家人,只能少说一些,然后在网上借款慢慢还。我该怎么开导自己,让自己不要总是想这件事情,放下心里这块疙瘩?请师父明示。现在我心里很难受,总是想不开。

    师父:未来的路还很漫长,眼界放的开阔些,眼前的这些坎坷又算得了什么呢。重要的是自己该怎么思维这件事?要找到适当的机会,和父母平心静气沟通,告诉他们真实情况。于自己而言,既然事已至此就不要再挂碍在心上,只有放下这件事才能拿起更多。再换个角度想想,一个人竟会通过这种手段去欺骗学生的钱,他的生活一定是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我失去6000元钱也许会避免其他人失去更多的钱。所以,我失去的这些钱全当做是布施给他的,这样去理解岂不是很好吗?

    【答疑·解惑】(第74天)

    弟子:什么是修行?

    师父:所谓的“修行”的意思,就是把我们对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想法、说法、做法,给它不断加以修正的过程。那什么是“错误”?什么是“正确”?不善的想法、行为就是错误,善的就是正确;利益众生就是正确,误导众生就是错误。

    【答疑·解惑】(第75天)

    弟子:如何在生活中坚持一件事呢?感觉自己总是无法长久坚持做一件事,好苦恼。

    师父:首先,要看到这件事的真实意义。比方说,这件事它会帮到多少人,会有多少人因此而受益等等。“无法坚持”,就要看这件事究竟是不是自己喜欢做的?以及自己的目标制定的是否合理?有没有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有没有发现,我们总是喜欢高估自己的实力,总是喜欢夸大自己所能做到的,但反观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所以说,做任何事我们都需要认真做好规划,把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都考虑到,可谓:百密而无一疏。

    【答疑·解惑】(第76天)

    弟子:发现真诚地做生意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渐渐感觉有心无力,不知道坚持下去到底对不对。

    师父:把目光放的长远些,很多事是因为坚持才会越来越好,越来越有意义。就拿“拔苗助长”来说,虽然可以短期见效,但就长远来看,是严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另外,可以多站在因果的角度去衡量。

    【答疑·解惑】(第77天)

    弟子:如何放下以前痛苦的回忆,原谅那些伤过自己的人呢?无法心平气和地面对生活了,尤其是需要专心致志的时候。

    师父:总是回忆他人带给自己的伤害,就会永远活在痛苦之中。可以换个角度去想想,对方让自己明白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在无限的生命中,过去的那点伤痛又算得了什么?为什么我要拿些别人的错误,不断的惩罚自己呢?时常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很多在你看来放不下、看不开的事,自然也就放下了、看开了。在成长的路上,很多时候,我们捡起的是别人丢弃的垃圾,而自己却不自知,直到真的发现这是垃圾的时候,又开始怨恨对方、伤害自己。其实,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的明白人,都是懂得“放下”的人,因为只有放下手里多余的,才能捡起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难道不是吗?

    (注:幸福的三个真相:1、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2、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  3、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真正做到以上三条,幸福才会离你越来越近。)

    【答疑·解惑】(第78天)

    弟子:我白天工作很饱和,每天想着下班回家好好用功,学点工作以外的知识,但总是提不起心力,一直处在不断自责的恶性循环中,很痛苦。深深感觉这样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出离的念头会时不时出现在脑海里。

    师父:我曾经也遇到这样的问题。你要先做好规划,在自己精力允许的范围内去做事,心力才能慢慢得到提升。倘若制定的规划,总是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就会严重影响自己做事的信心,反而容易厌倦和懈怠。

    【答疑·解惑】(第79天)

    弟子:如何能既看淡一切名利、金钱,又能充满激情、积极向上?

    师父:去找到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情。

    【答疑·解惑】(第80天)

    弟子:一个人想要彻头彻尾改变自己,应该从哪里做起?弟子经常散乱,内心善法凝聚不起来。

    师父: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开始做起,并认识到做事的意义。

    【答疑·解惑】(第81天)

    弟子:如果注定一生要受病痛苦,那么该怎么活下去呢?

    师父:首先,必须认识到只有勇敢面对,结果才会越来越好。想想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好,眼前的困难、病痛,又算得了什么呢?同时,还可以去找到师法友团队,在成长的路上彼此鼓励、互相拉拔,内心才会越来越有力量。

    【答疑·解惑】(第82天)

    弟子:近两年我身体一直很不好,至今仍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内心对于死亡充满恐惧。我想知道应该秉承怎样的思想才能让自己能够坦然面对疾病,甚至死亡?

    师父:凡夫总是执着于“身”是“我”,“身”仅仅是“我”的一部分,而如果将“身”视之为“我”的全部,那么,当经受病痛折磨的时候,痛苦就会加倍。我们之所以面对死亡会心生恐惧,那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死后将去向何方。倘若我们对于“死亡”,这个生命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也就不会如此恐惧了。因此,我推荐你去看一些典籍,例如:西藏生死书、西藏度亡录,这些经典都会帮助你对死亡建立更为全面的认识。(注:“身不是我,我不是身,身有生灭,我无生灭”。)

    【答疑·解惑】(第83天)

    弟子:我对不同的人会有较为严重的分别心,觉得这个人好,就愿意亲近,那个人浑身是缺点,就会嫌弃,该如何对治?

    师父:众生本无差别,只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带着不同的知见去理解,就容易强化内心分别的力量。所以,要以一颗平常心,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找到二者的共同点,及他们身上所具备的优势,再学会发自内心的赞美对方。

    【答疑·解惑】(第84天)

    弟子:我最近越发懒惰,许多事情拖延了很久,就是没有动力,这该如何是好?

    师父: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来对待,我相信你面对事事的态度将会完全不同。最重要的,是去找到做事的意义。

    【答疑·解惑】(第85天)

    弟子:我每天都在纠正自己的缺点,还是有很多缺点。那么,怎样做让自己的心更踏实呢?

    师父:纠正自己缺点的同时,善于去发现自身的优点,并适时的去鼓励自己,这样才会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力量。切记!罗马非一日建成,修正自身的缺陷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很容易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注:烦恼习气的力量过于强盛,我们要学会拿起智慧的利剑,去斩断烦恼。)

    【答疑·解惑】(第86天)

    弟子:我现在重病缠身,死亡可能离我很近,我不怕死,对于年纪轻轻就患癌的我好像更恐惧的是将至的病痛折磨,我该怎么调整心态?

    师父:把“苦”视为生命的必修课,学会用一颗勇敢的心去面对,挺过了这一关,生命才会越来越好。

    【答疑·解惑】(第87天)

    弟子:怎样消除怨恨心?

    师父:从学会感恩开始。

    【答疑·解惑】(第88天)

    弟子:我怎么做才能快乐一点?特别痛苦,失眠、抑郁、愤怒、不安、仇恨……这些占据了我的内心,我无法控制情绪。

    师父:试着把目光放的长远些,而不是聚焦在当下自我感觉不如意的地方。当我们站在永恒生命的角度去看待今生,那么今生,也不过是永恒生命中的一个片段。所以,只有认真努力把握现在,我们的未来才会越来越好。

    【答疑·解惑】(第89天)

    弟子:如何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

    师父:我们不能决定别人怎么去说,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怎么去做。面对他人的评价,我们有过就改之,无过则加勉。视对方为生活的镜子,学会时时观照自己的行为,当遇到不如理不如法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及时调整,岂不是很好?有个人在身边时时批评自己、指正自己,时刻让我们学会谨慎行事,我们应该感恩才对,不是吗?当你这样去思维的时候,原本对立的心就得以转化,就可以合理的将对方的行为理解为,是来成就我们的,这样去思维岂不是很好?

    【答疑·解惑】(第90天)

    弟子:现在很多人都我行我素、任意妄为,只在意自己的感受,从不考虑和顾及他人的感受,说得直接点就是自私心太强。对于这种事情,我们应该如何去对待呢?

    师父:生活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对境练心,在觉察他人有不如理、不如法的念头和行为的时候,我们又是如何要求自己的?换言之,要学会把对方视为一面镜子,先学会强大自己,当自己的力量提升了,当自己受益于好的思想和行为的时候,他人才会乐意向你学习,你才能找到更好的方法去帮助他人。

    【答疑·解惑】(第91天)

    弟子:对方让我失去很多,我该怎么做才能原谅这个曾深深伤害自己的人?

    师父:如果说对方的行为没有让你失去任何东西,反而让你得到了很多,这种结果对你而言,会是一种伤害吗?反过来看,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是对方伤害了我们?其实对方伤害的并不是我,而是“我所在乎的”,也许是名声、利益、物品等等。将这所有的一切,放在无限生命中来看,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何必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呢!再换个角度想想,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什么?我收获了什么?当我们能够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的时候,快乐就会不请自来。最后,将这句话送给你:“失去时不要太过悲观,因为你并不知道接下来将会得到什么;得到时也不要太过乐观,因为你并不知道接下来将会失去什么”。

    【答疑·解惑】(第92天)

    弟子:听说走路的时候也可以修行?

    师父:行住坐卧无不是修行,关键看你秉持的是怎样的一颗心去面对的。走路的时候可以数数自己走了多少步,吃饭的时候可以数数自己吃了多少口,静坐的时候可以数数自己的呼吸等。总之,要先学会在生活的细微处下功夫。

    【答疑·解惑】(第93天)

    弟子:思念也是一种烦恼吗?

    师父:思念时是怎样的感受?喜悦?那喜悦过后呢?痛苦?倘若,你能够接受思念为你带来的任何一种其他的感受,思念对你而言就不是一种烦恼(注:你永远都处于喜悦的状态,怎么会是烦恼呢?)而如果你做不到,那么它终将会为你带来烦恼。所以,修行的过程就是增长智慧和慈悲的过程,可谓:“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答疑·解惑】(第94天)

    弟子:看到别人说胡话,做错事,会没有包容感,总是着急上火,这是什么因为?

    师父:该充电了。内心正面的力量和烦恼的力量就像是在拔河。要时常给自己充电,让烦恼没有现行的机会。

    【答疑·解惑】(第95天)

    弟子:有时,我特别讨厌自己!

    师父:那就朝着自己喜欢的模样努力。

    【答疑·解惑】(第96天)

    弟子:为什么说痛苦是人成长的肥料。

    师父:注意观察,凡是让你产生痛苦的,都是你所在乎的。痛苦从本质上来说是种情绪、是种状态,之所以引发这种情绪,是因为你所在乎的东西发生了变化,而这种新的变化让你无法接受,由此开始产生痛苦的情绪,进入痛苦的状态。而如果,我们爱上痛苦呢?痛苦就不再是痛苦,而是成长的肥料,它会让你感受到喜悦,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明知道痛苦,却还在追逐,因为他们想体验痛并快乐着的感受。但其实,我们完全有能力让喜悦这种状态持续发生的,只是因为人们在迷惑中,很难看清宇宙人生的真相。

    你所经历的这所有一切,难道仅仅是让你明白一些道理吗?

    细细想想吧!

    正在经历的、和经历过的、以及还没有发生的……真正控制这个“我”去行动的是谁?

    不应该是谁令你“烦恼”,而应该是你为什么让“烦恼”走进你的世界。

    【答疑·解惑】(第97天)

    网友:你的工作是什么?

    关健:我的工作很简单,就是走进所有心灵困惑者的世界,帮助他们去更好的理解和认识,人生与世界是怎么回事。

    网友:那这条路会很漫长啊!

    关健:是呀!所以,我没为它设置终点。

    【答疑·解惑】(第98天)

    弟子:师父,这条路每天有多少辆车往来?

    师父:只有两辆车往来。

    弟子:你怎么知道只有两辆车往来呢?

    师父:“一辆车为名,一辆车为利”

    弟子:我明白了。

    【答疑·解惑】(第99天)

    答学生问:“如果你的梦想需要别人的认同、肯定,你才能继续往前去走,那也许它就不是你发自内心想做的事。切记!在达成梦想的路上,他人是否相信,永远都只是“助缘”。“他相信我可以做到,那很好,他不相信我可以做到,那也可以。所以,在面对他人的看法时学会采用“随缘”的心态。

    【答疑·解惑】(第100天)

    网友:想请问您,“我”是谁?

    法师:没有“我”,只有一段段的因缘。人在时间、空间、物质、精神、与他人的关系之中定义并感受自己的存在,执著于有一个“我”,其实就是在种种因缘之上增益了一个颠倒妄想,然后再以这个妄想为立足点去看待一切,应对一切,所以造业受报,流浪生死。

    【答疑·解惑】(第101天)

    学生:为什么琴弦颜色不一样?

    老师:你想知道?

    学生:想!

    老师:你真的想?

    学生:真的想!

    老师:那你应该问琴弦才对。

    学生:可是,它不会说话……

    老师:是它不会说话,还是它说话你听不懂?

    学生:它说话我听不懂

    老师:那么,请问是你的问题还是它的问题?

    学生:是我自己的问题

    (注:我相信真正的教育,不只是传递知识那么简单。老师的作用也不只是单纯的告诉孩子答案,最重要的还是帮助孩子建构系统,让他自己提升寻找答案的能力、意识。并且,在言传身教中启发孩子,让孩子明白他遇到的所有问题,其实都源于他自身,因为他自己是觉察世界的本源。同时,还需要让他明白以他自己的智慧,本可以解决生命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因为他“本自具足”。所以说,老师的作用不是批量灌输知识给孩子,而是清楚的知道孩子缺什么?不明白这一点,知识教的越多孩子就会错的越离谱,知识倘若不能转化为能量必将带来痛苦(注:执着),而智慧却可能带来幸福和快乐。我们看看今天的社会现象,老师和家长说两句,孩子就选择跳楼,相信明天还会有更新奇的招数出来。这让我们明白,我们不要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象孩子的世界,当孩子的压力与负担转变为痛苦的时候,就是轻生念头升起的时候。我们来反观,世界上有没有这样的人,每一个当下都非常的快乐、非常的幸福,却在下一秒选择跳楼的?没有 为什么?因为,“他快乐。因为他知道自己要去哪” 。那么,如何让他快乐呢?做家长的总想帮孩子找到快乐,殊不知快乐就在他的内心,如果他自己不能体会到,那么你所有对他的帮助都会转变为障碍他认识快乐。所以,当孩子自己找到了快乐,找到了让自己着迷的事,你让他跳楼他都不会去选择。所以,我们要明白孩子出问题的原因在这里……)

    【答疑·解惑】(第102天)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抓取高维空间的信息,并让我们在过程中获得智慧,最终提升生命的自由度。如果能这样理解,那么“知识”就不只是简简单单的知识,而是充当了“钥匙”的角色,开始打开我们内在的宝库。

    【答疑·解惑】(第103天)

    学生:“我总是一个人,没有朋友,非常孤独。我不喜欢孤独的感觉,非常痛苦”。

    老师:“朋友是相对的,自己是别人的朋友,别人才是自己的朋友。当我们说“我想要一个朋友”的时候,不能只是想自己能得到什么,首先要去付出:付出心力去关怀,付出时间去陪伴,付出“耳朵”去倾听,付出心灵的空间去装着别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关健精选问答100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yowbftx.html